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机制探讨

2023-09-12 13:50郝定溢聂士斌张亚茹
科教导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合作机制科教融合协同育人

郝定溢 聂士斌 张亚茹

摘要 近年来,大量新兴、交叉学科和方向不断涌现,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亟须更加充分和深入地进行科教融合,但目前缺少相关具体的合作机制,文章以安徽理工大学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联合培养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为例,从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共享机制、“项目引领,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切合实际,设定指标”的考核机制、“科教融合,共建平台”的合作机制、“双向管理,分工明确”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对安全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进行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5.0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量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传统学科专业也不断涌现出新的学科方向,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方向和培养机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形成了新的挑战[1-3]。由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科教融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育人等研究生培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4-5],使得高校可以借助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培养新兴和交叉学科方向的研究生,提高研究生的就业适应度;而科研院所也可以借助高校研究生解决科研人员短缺等问题,形成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6-8]。但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应具体讨论,从而形成适合不同高校和专业的具体的合作机制。在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等各项国家重大战略的陆续出台,城市公共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在城市公共安全方向,面临建筑设施消防、城市安全风险防范、环境智能监测感知、人员智能疏散等若干亟待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科研院所面临公共安全方向后备科研力量薄弱,而高校则面临公共安全方向教学师资短缺等问题,因此,在公共安全方向进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即以安徽理工大学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为“清华合肥院”)联合培养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为例,探讨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

1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现状

1.1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况

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入选“十四五”安徽省高校I类高峰学科,且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入选A类学科,排名位列安徽省属高校第一,被誉为煤矿瓦斯治理人才培养的摇篮。拥有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9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1.2研究生培养现状

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了煤炭安全精准开采、瓦斯治理与动力灾害防控、智能通风与防灭火、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爆破安全与防治和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6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其中,前5个学科方向为传统学科方向,而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方向为新兴的学科方向,目前的师资力量不足以对该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形成较好的培养基础,因此,亟须寻求该方向的科研院所进行合作。

安徽理工大学高度注重研究生创新培养质量,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已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持续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等。

综上所述,安徽理工大学在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新兴和传统学科方向均有较好的布局和科研实力,但在公共安全这一新兴学科方向缺乏优秀的研究生师资力量。

2清华合肥院研究生培养现状

2.1清华合肥院简介

清华合肥院由清华大学与合肥市政府合作共同组建,该研究院的定位是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准公共安全科技前沿,依托清华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和合肥市产业政策优势,汇聚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人才和资本要素,构建公共安全领域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一体化体系,建设公共安全领域综合开放式研究平台,创建一流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基地。清华合肥院率先提出并探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理念,在公共安全方向拥有消防与应急救援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科研力量雄厚。

2.2研究生培养现状

目前,清华合肥院不具备相关学科的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科研人员数量短缺,后备科研力量不足,亟须与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省内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丰富自身科研力量,培养后备科研人才。

综上所述,清华合肥院在城市公共安全方向科研实力雄厚,具备较好的科研平台、体系和人员等,但不具备博、硕士学位授权点,严重阻碍了该院的进一步持续发展,亟须寻求相应高校进行深化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

3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机制探讨

以上述安徽理工大学和清华合肥院研究生培养现状为例,两家单位均具备进行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基础,但相应的合作机制需进一步讨论,笔者建议可以从信息共享、联合培养、指标考核、共建平台、双向管理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

3.1“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共享机制

安徽理工大学选派师生进驻清华合肥院,强化双方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科研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展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生教学与培养工作、城市地下工程体系公共安全规划、城市地下工程公共安全科技攻关,建立健全共享机制,共同提升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生教学与科研水平。另外,可以邀请在公共安全領域具有丰富科研实践经验、较高学术造诣、国际化研究视野和先进科学教育管理理念的高水平学者,开设学术专题讲座和学科前沿交叉课程。

3.2“项目引领,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

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重大科研项目作为引领,协同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建立健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合作培养城市生命线安全(包括燃气、供水、排水、热力、桥梁、边坡等)、建筑火灾防治、环境监测与预警、城市安全智能感知、城市极端灾害防治、人员防护与疏散疏导等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高水平研究生,通过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培养项目、未来科学家计划等联合资助的方式,加强研究生现场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共同推动我国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3.3“切合实际,設定指标”的考核机制

科教融合实质上是一种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挖掘研究生的自主本能与求知本能,帮助研究生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趋势,掌握探究、发现、创新的方法,领略科学精神,提高其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能力。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还需针对研究生制订切合实际的考核指标,强调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协调深度融合,坚持知行合一,以培养发展全面、创新实践能力强、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为目标,深化研究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现场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

3.4“科教融合,共建平台”的合作机制

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和实验系统等。首先,安徽理工大学与清华合肥院联合申报共建的城市安全科教融合学院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两家单位应以共建城市安全科教融合学院为契机,持续深化在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城市地下工程体系、公共安全规划等领域的科研合作、成果转化,共同提升公共安全领域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水平。在生源建设、师资力量、创新培养、就业规划等方面开展深化合作,大力加强城市安全创新型产业人才的培养。其次,安徽理工大学应与清华合肥院合力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共同打造全省统一的安全运行体系,协同共建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加强科研合作与平台建设,实现强强联合,共同解决安全应急产业技术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为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安全应急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3.5“双向管理,分工明确”的管理机制

针对院校联合培养的公共安全方向的研究生,高校和研究院均应成立单独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办公室,并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和协调。同时,应对研究生的管理进行明确的分工,如高校主要管理研究生学籍、基础课程学习、学位考核和研究生课程培养经费配套,研究院主要管理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创新培养、现场实践、过程考核和研究生创新培养经费配套等,从而做实做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等。

4结语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安全领域人才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亟须进行科教融合联合培养公共安全方向的研究生。本文以安徽理工大学与清华合肥院联合培养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为例,分别简要介绍了安徽理工大学与清华合肥院的研究生培养现状,从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共享机制、“项目引领,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切合实际,设定指标”的考核机制、“科教融合,共建平台”的合作机制、“双向管理,分工明确”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探讨了联合培养公共安全方向研究生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机制,对安全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进行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通讯作者:郝定溢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研究生教育)项目(2022JYJXGGYJ260260,2022GJXSLT012);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1XTYRJD006)。

参考文献

[1]徐先莽,赵培玉,尹延超,等.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与分析[J].科教导刊,2022(11):1-4,35.

[2]王凯,倪炎,王亮.“双一流”战略视域下教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1-4.

[3]刘继安,盛晓光.科教融合的动力机制、治理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案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20 (11): 26-30.

[4]中科院海洋大学科学研究中心.创新科教融合体制机制协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J].山东教育(高教),2020(10):14.

[5]周青芝,刘永,龙双涟,等.科教深度融合下的人才培养路径和机制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6):247-248.

[6]潘红,姜峰,杨松青,等.以研究院为平台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培养科教融合人才[J].劳动保障世界,2018(12):48,52.

[7]余修武,叶勇军,蒋复量,等.“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双翼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初探——以安全工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8(1):10-12.

[8]朱绍友,孙伟,章孝荣,等.对高校协同育人及其机制构建的若干思考——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7):41-44.

猜你喜欢
合作机制科教融合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我国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概念性框架及其政策建议
“教育云”促进科教融合
基于博弈分析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