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长城小学 丁 璐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缩减作业总量和总时长,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在作业设计上,更趋于多元化、分层化、个性化,避免机械的、重复的作业训练。作业是课堂的补充,是知识的巩固,是分析学情的重要举措。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个性化作业设计?笔者根据自身数学教学实践,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作业设计为例,提出自己的做法。
小学阶段,数学是重要的科目,数学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依托于作业的设计。对于数学课前作业设计,首先,要做好学情调查,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和实际作业的能力,保证在“量”上做到精简。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前作业设计要体现体验性与感悟性,为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个性化作业,让学生在课前经历充分的自主体验与探究,带着疑问、期待进入数学课堂。新课标强调,逐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设计课前作业如下:
作业例一:谁是小小发现家?
【设计说明】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容量单位的表象,能较为准确地估计容量,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虽然学生对于生活中容量的大小有了初步感知,但是只浮于表面。学生通过课前作业在经历中发现、在寻找中记录、在对比中思考。在之后第3题的设计中,可选取学生最喜欢的可乐作为素材,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对比探究,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并感受“升和毫升”的联系与区别。作业设计的融教于乐,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培养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
此外,立足于“双减”,设计数学课前个性化作业,教师应做到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做好学情分析,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且制订好作业设计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完成课前作业。同时,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善于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考虑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模式等,从而有目的地设计课前作业,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业例二:谁是小小实践家?
【设计说明】教师在设计课前作业时,应结合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充分考虑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个性化课前作业,有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在学生动手制作量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容量,并用自己制作的量器进行实际测量,验证自己的估计和猜想。这样的实践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理解、应用容积单位的思维能力。
课堂作业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数学课堂作业还能作为融合“教”与“学”的纽带,并诊断、巩固、判断学情,具有帮助、分析教学等作用。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堂作业的重要性,一味地将作业留在了课后,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其实,高效的课堂才是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所以设计个性化的课堂作业至关重要。教师通过检查课前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将课前收集的信息在组内分享,将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探索,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就包括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组织必要的课堂表达不可或缺。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有了课前体验与感悟基础,就有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交流分享的充分可能。
作业例三:谁是小小分享家?
【设计说明】分享交流是学生乐于做的课堂作业。通过介绍可以加深小组成员对“升和毫升”的认识,能够体现“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课堂作业设计,安排小组交流,各自介绍分享,既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基础知识,又能检验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交流中分享,在交流中探讨,在交流中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应该打破固定思维,作业不局限于“纸上”。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在一次次对话中、一次次分享中、一次次交流中……可以是知识学习过程中有趣的学习活动。寓作业于活动中,使学生经历问题探索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自主建构知识。
【设计说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已经联系实际充分感知和体会了“1升有多少”这一概念。为了使学生建立“升和毫升”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设计活动,充分地运用学生自己制作的学具进行标注和计算,继而感知升、升、升各有多少,将原本只能测量估计1升的容器设计成更齐全的测量工具。学生做得兴致勃勃,达成了知识的系统建构。
课后作业是课堂内容的延伸,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依据。课后作业要与课堂作业整合设计,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关注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发展,实现课后作业的分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
为了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后作业的设计应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落脚点,积极设计以实践类为主的课后作业。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更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课后作业的设计还应将数学思想、数学文化融入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真正做到学科育人、实践育人。
作业例五:谁是小小研究员?
表1 测量结果记录表
【设计说明】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具有实用价值,学生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测量过程中,参与数学活动,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量感的发展,提升了数学素养。
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后作业时,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整合知识,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与有关数学文化相结合。要分层设计作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每个学生在课外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在数学上得到训练、提高和发展。
作业例六:谁是小小音乐家?
【设计说明】艺术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将所学“升与毫升”的知识与音乐学科的知识相融合,制作了“杯琴”“碗琴”等土乐器,也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学生由此感觉新奇、有趣,充分感悟到数学之美,感叹生活中的数学与审美无处不在。
有人说:“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教师要精心设计个性化作业,尽量少而精,使设计的作业既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这既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有效巩固,又落实了“双减”政策。设计优质作业,就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双减”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