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融合 促初中地理学习“三转身”

2023-09-09 11:02李莉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

李莉

摘要:初中地理学习中进行多维融合意义重大,能够更好地产生巩固、补充与延伸之效用;也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创新力与实践力,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高质量的多维融合需要师生完成一些“转身”:由“苦教”到“乐学”,由“文本”到“生活”,由“知识”到“素养”。这种“转身”愈到位,学生愈能受益。

关键词:初中地理;多维融合;中国的民族

所谓“多维融合”,即以学科为依托,整合多门学科的见解,构建全面认识以解决问题[1]。“融合”什么?融合乐学因子,融合生活印记,融合人文素养。初中地理学习中也应做到多维融合,做到地理中有数学推理、有历史解释、有音乐渲染、有生活类校本课程的印记。高质量的融合并非随意就能发生,而需要师生一定程度的“转身”。这种“转身”愈到位,课堂教学愈上档次,学生愈能受益。这种“转身”是多方面的。就学习境界而言,应该是由“苦教”到“乐学”的转身;就学习内容而言,应该是由“文本”到“生活”的转身;就达成目标而言,应该是由“知识”到“素养”的转身。基于多维融合的“转身”,需要教师展开溯源性思考与行动。

一、融合,在于由“苦教”到“乐学”的转身

初中地理图表较多,部分知识较为晦涩,体系复杂繁琐……课堂上,教师讲得全面细致,不落知识点死角,反复强调背诵。然而,学生却该背的没有背下,该内化的没有内化,该运用的没有运用。就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民族”一课而言,仅仅理解“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等民族分布特点,就让不少学生多了一些看图的胆怯。鉴于此,不妨通过多维融合,实现由“苦教”到“乐学”的转身。

比如,“认识人民币”属于数学知识,包括元、角、分以及相互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而当教师把这一数学知识点引入到地理学习时,其重点则是观察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课前,教师自带或布置学生带上一套我国第四套人民币实物或图片,告诉他们先熟悉一下人民币图片上的各种图案以及代表的意义,可以上网查询或请教家中大人。课中,教师以趣引入:“地理就在我们的‘口袋中。”分别出示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组织学生进行抢答竞猜活动:“谁能正确说出这张人民币上的民族名称和分布地区呢?”经过课前的部分准备,学生踊跃发言,平时一些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力争“上镜”。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一个“民族名称知多少”的接龙游戏。在开心与善学中,学生熟悉了很多少数民族,知道了“大散居”的基本脉络与走向,懂得了“小聚居”的多重意蕴。学科融合促使教学由教师“苦教”到学生“乐学”,大面积地解放了学生的口、手、脑,不仅使学困生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也让地理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二、融合,在于由“文本”到“生活”的转身

紧扣教材或者文本推进课堂教学一直是课堂必须遵守的规则之一。但是,仅仅拘囿于教材本身是不够的,“好生活就是好教育”[2]。建构以印证生活为目的的融合课堂体系,把地理知识与乡土知识、民族风情融合在一起时,帮助学生产生对地理强烈的亲近感,能够完成由文本到生活的转身。

就“中国的民族”这部分内容而言,完全可以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民族生活风情融合起来。身处在大西北的陇南市文县就有不少少数民族,其民族风情独特,民族文化鲜明而生动,有的班级就有一两个少数民族学生。此时,让教材与现实生活发生本质勾连,由“文本”到“生活”的转身就显得不可或缺。

“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身边的少数民族风情吗?”一番思考之后,大家畅所欲言,有的提到了文县唯一一个列入全国“非遗”的保护项目———面具舞“池哥昼”,有的提到回族的赛马节,有的提到满族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的习俗,有的提到蒙古族人特别喜欢马与严禁打马头的习俗……通过热烈的谈论,大家达成共识:民族风情各不一样,各具特色,我们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舌尖上的中国”这一主题,设计以下几个板块,让学生分组进行搜集活动:舌尖上的中国———搜集文县的名小吃,如洋芋搅团、面疙瘩、包谷面搅团等;指尖上的中国———搜集当地少数民族乐器,如文县琵琶弹唱已属于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节日里的中国———了解文县过节时的文化习俗,如文县玉垒花灯戏。还有服饰、文字、体育、舞蹈、民居上的中国等,都可以与地方生活资源联系起来,实现文本资源与乡土资源的有机融合。

三、融合,在于由“知识”到“素养”的转身

高质量的地理课堂应该站位高一点,让学生不仅习得知识,也提升素养、增长见识、浸润情感、纯化品性。由知识到素养的转身,同样离不开高质量的多维融合,地理教师应“让跨学科学习成为连接‘知识与‘素养的桥梁”[3]。“中国的民族”一课通过与音乐教学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课初,引领学生演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课末唱唱《民族团结一家亲》,进一步升华民族感情。这样的融合不仅是为了解决知识疑难点,还是为了完成由知识到素养的转身。

當然,这样的方式属于一种浅层次的融合,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学科进行深层次的融合。中国的56个民族的形成与分布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通过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融合,能够实现从空间维度到时间维度的观察与整体把握。当学生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时,可能有疑惑:为什么汉族集中在东部及中部地区,而少数民族集中在东北、西南、西北等边疆地区?这样的分布格局合理吗?针对这一疑惑,融合地理与历史知识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必要策略。教师不妨设置以下问题:“同学们,你知道‘胡说一词是如何来的吗?”当学生通过讨论懂得“胡说”就是胡人说的话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我们知道‘胡说就是不讲道理的乱说,那么,为什么胡人说的话就是乱说呢?”通过进一步链接相关历史知识,学生理解到古时的汉族人有歧视少数民族的现象,把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等少数民族称为“蛮夷”就是典型的例证。教师出示红军长征时经过彝族区的视频,学生意识到民族间的歧视与分裂有种种害处,民族之间不平等、不友好会造成种种恶果,当年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单结拜为兄弟,红军才得以顺利通过彝族地区。由此,通过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融合,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情感层面给予学生暗示,完成了由“知识”到“素养”的转身。

多维融合从一个更完整的视角,更好地解释了地理现象,更好地解决了生产生活问题,更好地产生了巩固、补充与延伸之效用,当然也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创新力与实践力。所谓的举一反三离不开融合,教材二度处理离不开融合,教学中“用多根线串起珠子”的举措同样离不开高质量的融合。但愿因为深度融合与有意义的转身,学生发生接地气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史新强.基于多维融合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J].地理学习,2020(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生活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126.

[3]赵卉,凌云霄.初中跨学科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1).

编辑/陆鹤鸣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法应用分析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与策略
对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探析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角色扮演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