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安
摘要:数学家笛卡儿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深刻的体会,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脚步无处不在。且《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因此,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实际 学习新知 巩固新知 应用新知
一、创设情境,将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且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左平移几格能吃到小虫子”,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起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悟、学习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如下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弄清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进行演示,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操作、探究的过程,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找寻现实生活素材,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一)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比如,运用“三角形内角和”规律解题时,有如下几种情况:1.已知两角求第三角;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角求另—角;3.已知三角形的一个角,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4.已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富有层次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布鲁纳說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又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富有趣味且形式多样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内角都是直角。在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说出“画不出来“的理由,通过富有趣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三角形的知识。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学生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某家、某厂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量,并通过求平均值估算下一年的用量,计算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超市购物活动,教师、学生互相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让学生明白元、角、分之间换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