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技术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建设与实践

2023-09-06 14:40牟万全张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师型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牟万全 张伟

摘  要  围绕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立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实现教师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建立有利于实践工作站运行的体制机制,成立组织机构、完善制度体系、严格过程管理,有效提升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的建设成效。

关键词  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5-0033-03

0  引言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双师型”教师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核心资源。“三教”改革中教师、教材和教法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其中教师是主体并起到主导作用,教师改革处于龙头地位,可有效带动教材改革、教法改革,进而整体带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是推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共享,通过整合校企优质资源,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有效解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脱节等问题,最终达到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1]。

1  建立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的必要性

1.1  是落实国家政策,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切实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教师招聘、企业实践研修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构建产教融合多元培养格局,健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教师机制,发挥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建立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的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实施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制度,是落实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助力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1.2  是職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企业实践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仍存在制度不健全,培养针对性、实效性、计划性不强等突出问题,企业实践没有经过系统设计,多是暂时性的、短期性的或零散的,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很难得到企业实践专家、技术骨干的指导,不能及时了解、掌握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2]。建立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是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的模式创新,拓宽了校企沟通渠道,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平台,是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对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3  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需要

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供给和产业的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教师进入实践流动工作站,可基于企业实践过程开展科学研究,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提升自身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在实践流动工作站实践,可更加熟悉产业优化升级和技术变革方向、熟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技术和岗位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人力资本市场适配度,毕业生可以直接或稍加训练就上岗工作,实现高质量就业[3]。以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为纽带,可有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实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方受益,形成多赢局面。

1.4  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技能、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责。但当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与技术变革、产业优化升级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现象时有发生,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职业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类型教育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是要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其中教师因素是基础性、先决性的关键条件。当前职业教育正在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改革,必须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下足功夫。借助教师流动工作站平台,通过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可有效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吸引力。

2  轨道交通技术教师实践流动站建设与运行

2.1  功能定位与培养目标

轨道交通技术教师实践流动站由山东职业学院与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该实践流动工作站聚焦高速铁路智能化和智慧化方向,面向职业院校教师,服务进站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再提升”,确立了培养轨道交通技术领域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

2.2  实行“四双”建站模式

实施双主体、双培训师、双能力、双保障的“四双”建站模式。学校、企业双主体对教师进行培训,依托双方优质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利益共赢;遴选校企拔尖人才为工作站专职培训师,同时跨领域、跨区域、跨界别聘请高水平人才作为兼职培训师、双培训师有效实施高层次培养;因材培养,提升进站教师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完善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充分调动双培训师团队的积极性,建立培训师与进站教师合作攻关创新成果奖励制度,保障工作站良性运行。

2.3  实施“项目载体、行动导向、校企交替”培养模式

以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际工程项目及前沿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设计培训项目或直接加入企业科研项目研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沿性。实施行动导向培养模式,学做一体开展教学及技术研发,培训过程就是生产过程、研发过程,教师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接受培训,在培训中做项目,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培训成效,不仅能及时了解、掌握生产一线和产业转型升级情况,还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结合不同项目模块,系统设计职责分工,校企交替联合培养。基础理论、教育理论、方法论部分主要由学校培训师培养,工程实践、新技术研发等部分主要由企业培训师负责,双方共同完成培养过程,达成培养目标,共同实施教学评价。

2.4  实施“一人一案”个性化培养

结合山东职业学院和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践条件及资源情况,制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客室车门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整车检查与故障处理等6个实践项目,配套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等理论课程。每位进站教师基于自身能力提升需求,在导师的指导下,合理选择实践项目及配套课程,为进站教师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设定个性化培养目标、考核目标及具体培养计划。

2.5  形成了“职权责统一”的运行机制

轨道交通技术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运行过程中,注重制度建设,构建形成了一套涉及工作站管理、进站教师管理、培训师管理的制度体系,为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实践流动工作站设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由二级学院负责人担任。充分发挥领导小组领导力量,各工作小组交互联通,建立定期对话沟通机制,实现协同联动,打破了校企资源空间限制,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明确每个成员具体分工和工作职责,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职权责统一”,凝聚形成工作合力。

3  关于教师流动工作站建设的几点体会与

思考

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是一项新生事物,要确保其可持续、有效的贯彻实施,需要学校、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等合力推进。要加强研究,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参与实践流动工作站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山东职业学院轨道交通技术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的建设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引发了系列思考。

3.1  学校要主动推进实践流动工作站建设

教师流动工作站虽然采用校企共建模式,但由于教师流动工作站主要功能定位是培养“双师型”高水平的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相比,学校更加熟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更加熟悉“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律和能力要求,所以在实践流动工作站建设实践中,学校要主动与企业沟通,根据企业提供的人力、项目、场地、设备等资源,统筹协调做好进站教师培养方案制定、培训项目设计、教师进站出站管理等工作,同时要引导、支持教师主动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提升学校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4]。在学校内部要做好宣传动员和舆论引导,建立激励制度,引导教师主动进站学习提升,形成学校全力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3.2  合作企业要代表行业先进水平

合作企业选择关系到教师流动工作站建设成效。合作企业要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在全国要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覆盖较广专业面的岗位群和产业链,校企合作具有良好基础,培训设施先进齐全,教师实践岗位数量充足,企业培训师资源丰富,能够提供教师实践所需的场地、设备,能够提供真实工作项目、企业导师等支持,能够吸纳教师参与产品技术研发,能主动开放企业优质资源,助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3  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指导

企业是教师流动工作站建设的主体之一,在接收教师企业实践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所属企业参与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建设,出台政策引导、支持企业积极承担教师企业实践任务,向学校推荐有实力的合作企业,对企业承担教师企业实践任务进行协调、指导与监督,解决好实践流动工作站运行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为實践流动工作站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3.4  要严把教师进站入口关

进入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实践的教师,肩负明确的实践任务,与平常在学校上课的节奏截然不同,工作强度较大。同时进站实践往往是脱产实践,校企交替进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实践,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进站教师遴选要坚持“宁缺毋滥”原则,严把入口“选对人”。进站教师一要有进取意识,有自主发展的动力,有“我要提升”的迫切愿望;二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有迎难而上的劲头和勇气;三要有吃苦耐劳品质,能主动适应企业工作环境、管理模式和实践条件[5]。

3.5  要坚持特色建设、高水平建设

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坚持特色建设、高水平建设。要根据职业院校自身专业特点,围绕高水平专业群设置实践流动工作站,确保流动工作站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让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成为本专业领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高地,成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

3.6  要注重配套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运行涉及学校、企业、教师、行业主管部门等多个层面,合作过程中配合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实施效果。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协调,强化协同联动,推进工作落实。要健全制度体系,尤其是条件保障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励激励制度、校企信息交换制度等,多管齐下提高教师实践流动站运行效率。

4   结束语

建设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是职业院校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路径创新,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合作企业情况,优化整合双方优质资源,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提高运行效率。学校要密切关注企业利益诉求,积极与企业开展技术协作,积极服务企业技术升级、产品研发、员工培训,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紧密合作、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顺畅运行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多方共赢。

5  参考文献

[1] 王克杰.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制度架构与可行性分

析[J].职教论坛,2017(23):5-8.

[2] 刘红委.高职企业教师流动工作站管理模式创新[J].职

业技术教育,2011,32(2):79-81.

[3] 胡青,杨玉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现状分析与

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62-64.

[4] 李政.谋高质量发展 为现代化奠基:我国职业教育“十

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10):5-10.

[5] 吴欣桐.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双师

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

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双师型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