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明
计算教学在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素养教育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计算教学,要根据最新培养要求创新教学方法,以“自主学习策略”为基础开展多样化数学计算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自主挖掘计算原理、自主探索计算公式,使其在自主学习意识指引下提高数学计算知识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使其逐渐形成较强的自主探知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解题能力,提高其数学计算综合素养。
数学教师采用自主学习策略开展计算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对计算问题和计算公式的好奇心,使其拥有强烈的自主探知欲望,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多样化计算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升其计算学习的效率。另外,在自主认知过程中,小学生还能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得到多维数学思维的启发,进而改善其数学计算的质量。
课程导学是课程教学的初始阶段。有效的数学导学活动能够快速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激起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之后的课程教学做好铺垫。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导学计算教学效果,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导学情境,借助直观立体的情境内容引发小学生对计算知识的渴望,唤醒他们的探知热情,使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
以《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课为例,教师先在班级大屏幕上投影几幅生活情境图片,如十栋高楼和两栋矮楼、四十本数学书和四十本练习题册、二十棵柳树和三十棵杨树等,然后引导小学生根据不同情境中的物体数量列出数学计算式:10 +2,40 +40,20 +30,利用直观的图片信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之后,教师再利用故事图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小学生主动探索整数加减组合计算公式的运算方法,并借此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教师出示的故事图片描绘的是李雷一家在游乐场游玩的场景,图中显示成人门票价格是30 元/人,学生门票价格是20 元/人,李雷妈妈用100 元购买三个人的门票,思考100 元是否够用?售票员需要找给李雷妈妈多少元钱?针对这一情境,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回忆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鼓励他们自行列出算式,如,“30 +30 +20 =80 100-80 =20”“100-30-30-20 =20”等。然后,教师再根据这些算式引出此节课重难点知识,教授小学生100 以内整数加减计算原理。数学教师通过创设导学情境,能够快速吸引班级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情境内容的深入思考,让他们在思考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从而为其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数学游戏,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游戏活动符合当前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满足了他们轻松学习的需求。而数学教师也可以借助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知识的兴趣,从而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另外,游戏活动的开展还能让班级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他们主动参与计算游戏的积极性,使其在自主练习过程中得到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锻炼[2]。
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为例,数学教师先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合作互动小组,让各组根据拿到的文字信息绘制成相应图画,每个人只负责绘制整体图案的四分之一,当四个人所画内容拼接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作,而绘画速度最快、内容最完整、最符合文字要求的小组为获胜组。游戏结束之后,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各组对此种绘画形式进行思考,探寻其中包含了哪些分数加法和减法知识,研究分数的特点,讨论分数加法与减法的概念,分析分数加减计算公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例如,有的小组在四幅画作拼接过程中认识到把整体图案中的四块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图案,也就是说四个四分之一相加的得数应该是“1”。还有的小组在拼图时少了一块,看着缺了一角的图画他们认识到一个完整图画去掉其中一块就变成了四分之三。各组学生通过研究数学游戏,能够对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知道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正确认识到分数加减计算的概念,同时,还能借此提高他们自主分析和自主探知的能力。数学教师通过开展课堂游戏活动,不仅活跃了数学学习气氛,激发了小学生主动研究学科知识的兴趣,还能使其在观察游戏过程、分析游戏结果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自主探知意识,从而提升其主动学习的效率。
2.自主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教师若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要鼓励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对数学公式进行分析,用多种计算方式解答数学问题,以此来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势,使其在个性化数学探知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学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为例,在以往的平行四边形或梯形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让小学生在图形中做一条或两条辅助线,找出图形高度数值,然后利用公式求出图形面积。但是,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小学生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和求值方法,而是要让他们进行自主尝试,在课堂上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与本节课两种图形进行融合,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进行计算方法的个性化探索。例如,有的小学生把高度相同的长方形覆盖在平行四边形之上,再在长方形上画出了与平行四边形相同的两个角,由此总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组成。因此,可以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和两个相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将三个图形面积相加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还有的小学生用同样方式画出了梯形中缺少的两个相同直角三角形,也因此总结出用长方形面积减去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得出梯形面积这一计算方法。数学教师开展自主尝试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激活小学生多维数学思维,使其探索出更加多样化的解题思路,还能实现个性化数学学习,从而使其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增强他们自主探究的动力,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3.动手操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创建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思路的束缚,还符合了当前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成长特点和自主研究数学知识的需求,使其在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过程中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在提升他们自主学习信心的同时,增强其自主认知的能力。另外,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小学生还能加深对数学计算原理和数学公式应用方法的记忆,进而提升其计算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3]。
以《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课为例,教师需要给每名小学生提供至少二十根小木棒,让他们用小木棒摆出所看到的数学计算公式,通过数小木棒数量的方式得出算式结果。例如,班级大屏幕上先展示出几道20 以内减法算式,如,12-9、14-9、14-8、10-6 等,而小学生则需要根据算式中的数字信息数出小木棒数量,例如,先从20 根小木棒中数出12 根,再从12 根中拿走9 根,剩下的小木棒数量就是第一个数学算式的得数。以此类推,后面的三个数学算式都按照同样的方式得出计算结果。教师再引导小学生思考:“在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中,用十几减9 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十几减8 或7 的计算方法又是什么?”并让他们结合小木棒找出答案。以“14-9”式子为例,小学生可以先从20 根小木棒中数出14 根,再从14 根中拿出9 根,然后把这9 根小木棒进行拆分,分出4 根和5 根两堆,之后再将其与14 根小木棒组合排列,就形成了“14-4 和10-5”这两个数学式子,并最终得出5 这一结果。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利用实践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小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还能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快速找到数学计算方法,提高他们自主探知的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促使他们加深对计算方法的记忆,增强知识运用的能力。
1.引导学生多视角解题
在自主计算练习课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创建多视角解题活动,指导小学生针对某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多维度、多元化分析,运用多种解题思路对其进行解答,以此来提高他们自主解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在解题教学中启发小学生多维思维,引导他们使用联想思维、串联思维汇总与题目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再用逻辑思维和迁移思维筛选出解析所需的知识,最后用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对其进行多方法解题尝试,最终整理出多种解题方案[4]。
以《四则运算》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一道数学应用题,让小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字信息,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列出数学公式,求出问题的答案。例如,“某小学五年级一共有186 名学生参加历史博物馆参观活动,他们需要集体乘坐汽车到达博物馆,现在有两种车型可供选择,第一种是大客车,每辆车限乘45 人,每辆车使用一次150 元;第二种是小客车,每辆车限乘30 人,每辆车使用一次120 元,问如何租车最省钱?需支付多少元钱?”针对这个问题,小学生需要先梳理出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数学知识点,然后对题目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计算人数、车辆数和钱数时分别需要用到哪几种计算方法。例如,有的小学生在计算车辆数时,会用到“186÷45”和“186÷30”两个式子,在计算钱数时会用到“5×150”和“7×120”两个计算式子。然后,再结合四则运算计算原理分别列出两种车辆出行支付钱数的整合式子,求出计算结果。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对数学习题进行多角度分析与思考,不仅可以锻炼他们多维数学思维的运用能力,还能使其掌握多种解答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提高其数学解题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自主解题的信心,并借此提高小学生自主练习的效果。
2.设计层次化计算习题
数学教师为了使自学能力培养和数学计算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班级学生实际自学能力和自主解题水平,然后根据他们不同的认知能力设计层次化数学计算习题,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的真实求知需求进行自主性解题练习,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解题的能力,提升班级整体解题练习的质量[5]。
以《扇形统计图》一课为例,数学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不同的自主学习水平设计层次化计算练习题,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提高其自主练习的效果。例如,对于计算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解答选择题和填空题,这两种题型都比较简单,可以直接根据文字提示或数字信息计算出问题答案,如,“根据扇形统计图中已知两个模块的比例信息求出第三个模块的百分比。”“根据扇形统计图中的百分比数选择最佳出行方式。”这部分学生通过解答此类习题能够有效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提升自主解题的动力。而对于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图文问答题,如:“根据已知信息将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补充完整,结合数据分析不同物品的销售情况,给出合理改进建议。”小学生在回答这类习题时,不仅可以提高数学计算能力,还能对知识进行拓展练习,从而有效提升他们自主探知的水平,使解题练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各项思维、培养他们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对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合理优化计算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其自主探知、自主思考、自主计算的水平,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质量,提高计算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