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芳 牛兴靖 刘靖
摘要:在本节教学中,借助观看图片、视频,理解眼球部分结构的功能。利用自主探究可变焦水透镜成像实验,直观感受眼球的成像过程、晶状体的作用、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通过视频和实例分享,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和对视觉障碍人士的关爱之情。
关键词:视觉 教学设计 眼球成像 可变焦水透镜
一、教材分析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视觉”是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第一课时的内容。[1]本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掌握眼球结构和部分结构的功能,理解眼球成像原理和视觉形成过程,懂得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本课时的重点是眼球结构和部分结构的功能,教师可通过拆装眼球模型和播放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学方式,让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进而掌握该部分知识;难点是眼球成像原理和近视的成因,教师可通过设计凸透镜(可变焦水透镜)成像实验,[2]变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依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眼球模型及分组模拟眼球成像实验,说出眼球的主要结构名称和功能,理解眼球成像原理及视觉形成过程,懂得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通过自主观察、小组合作实验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操作和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
(三)通过对近视成因的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激发学生关爱视觉障碍人士的情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体验感知,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纸盒,里面放一个喷了香水的“眼”字卡片。邀请一位学生依次通过闻一闻、摸一摸、看一看的方式,猜測盒子里装得是什么,并说出自己是通过哪种感觉来认识这个物体的?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眼睛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二)层层深入,讲授新知
1.自主研学,小组竞赛,构建眼球结构知识体系
学生自学课本,填写学案中眼球结构示意图的各结构名称,并补充完整眼结构概念图。为加深学生对眼球结构的理解,四人一组,拆装眼球结构模型,仔细辨认模型的每个部件所代表的眼球结构,然后进入如下游戏环节。
(1)速抢答:教师随机说出眼球结构名称,学生出示相应结构模型进行抢答。
(2)层层揭:教师出示眼球平面图(各结构提前用贴纸盖住),按从内向外的顺序,依次揭开贴纸,让学生共同说出结构名称。
设计意图:学生完成眼球结构的知识建构,明确眼球内容物、眼球壁的圈层关系;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模拟成像实验,突破难点
教师出示可变焦水透镜成像装置与眼球结构对比图,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出:可变焦水透镜和光屏分别模拟晶状体和视网膜。
学生根据学案中实验步骤进行实验。(1)组装好实验装置;保持可变焦水透镜和光屏(距离25cm)不动。(2)将光源调至最远处,打开光源。边向可变焦水透镜方向移动光源边观察光屏,直至得到清晰物像,记录此时光源的位置A。(3)将光源从位置A继续向可变焦水透镜方向调近10cm(位置B,近),然后向可变焦水透镜中缓慢注水,同时注意观察光屏,直至再次得到清晰物像。记录此时晶状体的曲度情况。(4)将光源恢复位置A,继续向可变焦水透镜反方向调远10cm(位置C,远),然后从可变焦水透镜中缓慢抽水,同时注意观察光屏,直至再次得到清晰物像。记录此时晶状体的曲度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可变焦水透镜成像实验,学生自主探究眼球成像过程;理解晶状体的作用,明确看远近不同物体时晶状体曲度的具体变化情况。此处把抽象、微观过程具体化、可视化,依此来攻克本节课教学难点。
3.视觉的形成
教师设疑: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就意味着形成视觉了吗?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进一步设疑:视网膜、视神经和视觉中枢分别属于反射弧中的哪一结构?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视网膜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这是感受器的特征,所以视网膜是感受器,视神经是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是神经中枢。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明确视网膜、视神经和视觉中枢在反射弧中所对应的结构名称。
4.近视的成因及矫正
教师将光源移至位置B(近),注水,使光屏呈现清晰物像。教师说明:如果长时间近距离看书,晶状体会一直保持曲度较大难以恢复。此时看远处的物体(同时动手将光源移至较远的位置C),视网膜上的像会怎样?学生观察光屏,学生可看出物像变得模糊。教师演示实验验证:取一白板,放至光屏和水透镜之间并移动,调出清晰的图像。教师小结:当晶状体过度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变长时,远处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就形成了近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近视的成因和原理,并懂得矫正的方式,变“知其”为“知其然”。
(三)归纳总结,提升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点,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体系。学生分享自己与眼睛的故事,激发学生关爱视觉障碍人士的情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感受眼睛的重要性,保护眼睛并发扬爱心。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抽象、微观,学生虽然知道“眼球”“视觉”和“近视”这几个名词,但是缺乏对概念的具体理解和过程的直观认识,这是教学的难点,但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契机。在课堂形式上,教师利用模型、图片、视频、小游戏、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等活动,把抽象、微观的知识变得具体、可视。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眼球结构,明确眼球成像和视觉形成过程,理解近视及矫正的原理,深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从而突破本节重难点。
参考文献:
[1]赵彦修.济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M].济南. 济南出版社2013:91-94;
[2]张会娟.探究眼球成像的实验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3.38(1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