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 黄鹏
摘要:足球纳入初中体育教学中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相符合,但是足球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亟待更新。现阶段,部分教师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设计的内容比较单一,讲解的内容一般只涉及到一些理论知识和基本动作的练习,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如何以游戏推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足球游戏 初中体育 足球教学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足球纳入了初中体育教学中,但是部分学校的实际开设效果却不理想,主要是一些教师在足球课上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堂比较枯燥,而且受到场地以及器材等方面的限制,导致足球教学不佳。游戏教学方式在足球课中的应用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将游戏与足球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从而使学生更愿意去学足球,学生的技能和技术水平也会有所提升。
一、游戏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游戏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足球运动的魅力所在。一些教师在开展足球教学中一直以来都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只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育的目标。游戏融入到足球教学中之后,足球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加,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其次,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足球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游戏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以帮助学生掌握足球知识和技能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也会有明显提升。
二、加强游戏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加强游戏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教师要合理选择和确定游戏的内容,要加强初中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重视足球教学,做好游戏的教学和组织工作,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要合理选择和确定游戏的内容
游戏教学是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选择游戏时教师应该综合考虑,以确保游戏的趣味性以及教育意义。首先,在选择游戏时要考虑到其教育意义,选择的游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产生影响,能够通过参与游戏懂得合作与竞争、集体主义等内容,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其次,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身体素质以及足球基础设计一些游戏,使游戏简单易学,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提升足球运动所需要的灵敏性和速度性等。[2]而且在设计选择游戏时要结合山东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一书的内容,比如,在进行运球技术教学时,可以采用“蛇形跑”和“螺旋跑”的游戏;在进行抢断球技术时就可以采用“两人争球”等游戏。通过这些游戏提高学生对练习足球的兴趣,熟练掌握足球运动的技能技术。最后,要考虑到足球课的结构安排,教师可以将游戏穿插在热身环节,调整常规的热身运动,以“旧瓶装新酒”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比如,在热身跑步时可以带球练习。
(二)加强初中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对游戏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也会有所影响,如果体育教师对专业的足球知识了解得不是很多,对足球的认知和掌握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那么其很难将游戏与足球教学融会贯通,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够为学生参与足球运动提供专业的指导,使学生对足球的规则和技能技术有更深的掌握。
(三)学校要重视游戏在足球运动中的应用
国家重视体育锻炼,为了丰富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将足球纳入初中体育教学中,学校也应该重视足球教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足球教学,推进校园足球建设。学校应该为足球教学的开展提供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等,为足球教学提供重要的支持。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对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突出游戏在足球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能够定期举办足球相关的比赛和竞技活动,加深学生对足球的认知和提高学生对足球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以及參与游戏的过程中掌握足球的知识和技能技术。
(四)做好游戏的教学和组织工作
将游戏应用到足球教学中时要做好游戏的讲解、示范和裁判工作。教师要在一开始对游戏的规则、方法和奖励结果进行阐明,尽可能简明扼要地说明内容。学生是游戏活动的参与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认真参与其中,否则游戏的应用效果会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要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游戏前要讲清楚规则和重要价值,根据足球的教学内容编排游戏的顺序,有目的地开展足球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适当地安排游戏的内容可以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使枯燥的知识内容变得具有趣味性,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既可以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也可以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进安.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与足球游戏的结合分析[J].新课程,2021(29):224.
[2]徐新通.足球游戏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2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