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茜茜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陶冶学生的性情,就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儒雅美、音韵美、童趣美,用美的语言来塑造美的课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教学语言;感染力;文化底蕴;感受力;审美情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教师语言的重要性。的确,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表达的力度和美感。尤其是以语言文字为导向的语文课堂,语言表达的美感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擢升自我的语言魅力使学生听起课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以至于津津有味呢? 我认为所谓“魅力语言”必定是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
推而演之,在语文教学中,这种感染力又是通过什么而获得呢?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学底蕴和儒雅美
前苏联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准确,明晰和动听”。而这些都有耐于一个教师本身的文学素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颗善于发现真善美的玲珑之心,这种敏感甚至常常会被冠以“多愁善感”的标签。我不认为“多愁善感”这个词语用在语文老师身上是一个贬义词, 因为文学本身就是需要敏锐的感受力的,当语言文字一个个铺现在你眼前,一个个鲜活地在作者笔下“叫嚣”时,为什么有些人看了潸然泪下,有些人却毫无感受,当了“睁眼瞎”? 这是因为每个人本身的文学素养不一样,每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对外物的感受力是不同的,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对文字很麻木, 没有感受力或者感受只停留在表层的人,你又如何去汲取文字背后储存的美和力量,再去感染你的学生? 所以,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绝不是单单能教如何写字,如何比喻、排比、给句子排列顺序的,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教给学生如何感知语言,如何在感知者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种能力往往通过教师儒雅的、文学性的语言传达给学生。
在这方面最让我佩服的当属诗意语文的倡导人———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 08 年有幸去杭城聆听了他执教的《枫桥夜泊》,至今记忆犹新。此课如诗如画如歌,听者如痴如醉,因此被誉为古诗教学上的一座丰碑。
课刚开始,王老师就用他丰富的文化底蕴、特有的浑厚男中音引领着学生沿着文化的江河溯洄从之,逐一呈现诗句。从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歌词《涛声依旧》开始,然后是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世祯写的《夜雨题寒山寺》中的诗句,再接着是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写的《泊枫桥》中的诗句,又接着是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写的《宿枫桥》中的诗句。完美的音画配上王老师那深沉的、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完美境界,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古典诗词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深厚情感寄托,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尾在教师的深情引读下, 学生再次回读这些诗句,使这将愁眠穿越上下五千年,让寒山寺的钟声穿越时间的回廊,久久回荡在学生的心头,也回荡在我们无数听课老师的心头。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音韵美
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他们的注意常常指向那些能引起兴趣的对象。教师的语言音韵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除了做到语言准确、语法规范外,还应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做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充分展示音韵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审美的愉悦,这样才能处处牵动学生的思维。
把握教学语言节奏,一要把握好语调、语速及节奏的变化,使口头语言有声有色,增强感染力。在教学中,不但要有优美的范读,精练的讲解,还要带领学生一起朗读。
三、一片天真蕴于心———童趣美
小学语文的受教群体是少年儿童,少年儿童有其年龄阶段独有的特点,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他们是带着对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入学校的,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積着创造的欲望,对这个五彩的世界,有着太多太多梦幻般的期待。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一份童真、一份童心,把自己也当成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并在课堂教学中用儿童话的口头语言和姿态语言表现出来。
童趣横生的教学语言就像一把通往孩子内心的金钥匙,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孩子的注意,感染孩子的情绪,拉近与孩子内心的距离。因此,学习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时,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我总是不断转换角色,让整个课堂充满童趣。如学习《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我故意绘声绘色地模仿狮子大王的说话语气和王者风范来范读大王的命令,引得孩子们阵阵笑声和掌声, 我知道这掌声中包含着孩子们对我的肯定,在他们小小的心目中一定是觉得我模仿得像极了他们心目中森林之王的形象。孩子们是最善于模仿的小演员,有了我语言的感染,很多孩子在后面的角色扮演环节朗读非常出彩,不仅把一个个动物的形象都读活了,还演活了,就连教室里那几位平常遇到读书就往后躲、声音轻得像蚊子一样,扭扭捏捏的“钉子户”竟也神采奕奕、跃跃欲试起来。这堂课让我十分满足,甚至还有了一些小小的成就感。我知道孩子们在体验中已经自有了一番收获。通过教师的规范、形象、简明易懂又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让“儿童特点、童年味道”充盈我们的三尺讲台,浸润孩子们的一寸心田,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这样,不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至高境界吗?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是情感的,鲜活的,生动的,有生命力的。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它更丰盈、润泽,更有营养。愿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能关注课堂语言艺术,让这种艺术之美成为学生心中一种审美的滋养,开成缤纷教坛一朵绚丽之葩!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
[2]柏恕斌,丁振芳《教师口才学》中国书籍出版社
[3]祁昌智,《浅析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2006年9期
[4]曹金枝,《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2006 年9 期
[5]邹永霞,《浅谈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200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