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研究

2023-08-21 12:52:36欧阳浩洪
科教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常态化志愿服务高职院校

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逐渐普及,微公益作为一种依托新媒介产生的全新的公益形式,迅速收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对传递社会正能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当代青年团体来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对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对中华优秀道德品质的传承亦起到推动作用。文章对现阶段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探索了微公益视角下青年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 微公益;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1.043

1高职院校微公益的现状

微公益是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对传统社会公益形式的一种创新,其从小事着手,在点滴善意的积累下带来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为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提供了及时援助。微公益是高职院校现阶段发展公益事业的主要模式,其行为模式通俗来说就是“做好人好事”,但微公益的价值信念体系与一般的“做好人好事”存在区别,微公益更多强调利人利己,通过自己的举手之劳,带给他人及自身生理与心理上的快乐。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微公益的便捷性和大众性是传统公益模式无法比拟的,其在高职院校之所以被大范围推广,其一,微公益具有“草根性”,为广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志愿服务的广阔平台,且门槛相对较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以及志愿方向进行合理选择,志同道合的学生更可以聚集起来参与“草根公益”;其二,微公益具有“琐碎性”,其简单易实施的特点,更具有平民性、大众性特征,只要有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意愿,僅仅通过正规的网络平台媒介(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就可以轻松参与到公益活动中,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再细小的事情都值得去做,而不必像传统公益,只有到养老院、福利院去做义工才能奉献自己的爱心。微公益对应的最大效益是将所有人的爱心聚少成多,凝聚成帮助病人战胜病魔、帮助贫困儿童完成上学愿望的大能量。

2微公益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意义

2.1符合学生的志愿需求

微公益的理念和传统意义上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更加满足学生群体思想需求的公益形式。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为“00后”,他们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长大,更倾向于关注互联网上的信息动态,对于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接受度,该群体中有90%以上已经开通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据调查,其中,有接近50%的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参与过微公益活动的转发、讨论等,在朋友圈转发水滴筹并积极参与捐款的队伍中,经常出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影。这恰恰是微公益模式创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需求的具体体现,促进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和事,踊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微公益活动并非只是强调做一次善举,而是每个人都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并将这种责任根植于民族、社会、国家的文化价值信仰中。

2.2符合时代的长远发展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扶危济困的奉献理念烙刻在炎黄子孙的骨子里。近些年来,微公益志愿服务理念的崛起更是将这一优秀传统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时代发展趋势。以近些年崛起的“水滴筹”、微博等公益筹款平台为例,其发展壮大让更多走投无路的穷苦人家看到了人间真情,且实打实的获得帮助,同时微公益持续扎根微博热搜、要闻榜,以敏锐的公益视角洞见社会“痛点”,并携手公益机构打造项目,让热点不再流于事件,持续牵引用户关注,来自各地的爱心网友参与支持公益搭建多元渠道,为公益事业聚焦更多社会关注,推动公益“破圈”。在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进程中,微公益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符合现代公益事业的发展趋势,为公益事业的大范围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微公益为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带来的优势

首先,在传统的志愿服务模式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没有能力和机会去边远地区支教、去参与扶贫支农、灾难救助等重大志愿活动,他们所能够参与的传统志愿服务其实少之又少,这制约了高校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微公益的崛起使得这一群体的志愿服务途径大幅度拓宽。

其次,微公益具有门槛低、投入成本低、参与度高、组织传播容易的特征,这和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是相一致的。面对需要帮助的群体,物质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捐款,而资金相对不太充足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的形式加速微公益的传播,在潜移默化中激发阅读者的公益热情,为公益事业的大范围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志愿服务的内涵在微公益形式下也有了更加多元化的体现,一段视频、一张图片、一篇文章都有可能承载着一次志愿服务,高职院校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价值倾向选择对应的服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4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缺乏持续性

在微公益视角下,高职院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但当前志愿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持续性不足:比如基本上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会在3月份组织开展学雷锋月活动,暑期开展“三下乡”活动等,但是这种特定内涵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时风风火火,成效却很难延续到其他时段。而导致志愿服务持续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志愿服务内容的空洞化、单一化,志愿服务门槛高,学生空怀一颗想要参与志愿服务的心,却缺乏拓展的空间。

4.2参与度不够

志愿服务有自发性,即使是在组织开展学雷锋月活动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也不会强制学生必须参与系列活动,长期参与并且具有专业性的学生志愿者并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也就导致部分想要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适应和融入志愿团体;高职院校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样较重,而且他们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就业压力,很难抽出大块的时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但是,微公益模式的崛起或许会为这一现象带来转机,其成本更低、参与门槛更低,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爱心的播撒者。

4.3资金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在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活动的主要资金必须由高职院校自身拨付,其余可能有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投入。但实际上,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作为一项公益性活动,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始终是一种常态,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可能会大幅度下降,很难真正实现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理想和目标。

4.4形式主义化严重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活动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学生志愿群体只能在财力支持范围内自发组织志愿者活动,规模整体较小,一些不同的志愿者组织在发起项目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重复现象,导致志愿服务项目的意义和作用大打折扣,部分志愿活动项目流于形式主义,高喊开展青年志愿活动的口号,却不能真正为学生活动提供实打实的支持,失去了志愿者服务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价值,不能真正发挥志愿活动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道德素养培养作用。

5微公益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优化路径

5.1完善微公益服务机制

高职院校组织开展青年志愿活动时,必须基于微公益的视角认识到青年志愿服务的特殊性,加强青年志愿者激励和监督机制的构建。由此,高职院校方面必须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制订激励和监督机制,以保证志愿活动的有序开展。虽然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团委组织已经在推广志愿者服务活动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但关于志愿服务机制的具体细节和规范还不太到位。因此,在微公益视角下,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采取激励举措来激发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让学生将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作为一种习惯,以身践行,将公益的火种传承下去。

5.2培养微公益服务理念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微公益活动的参与主体,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取决于兴趣或从众心理的较多,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注重对学生公益服务理念的培养,充分利用周边的典型人物、事迹和资源,利用多媒体平台宣传,同时可以设置微公益专栏,对院校的一系列微公益主张以及不同群体的善行义举进行宣传,既要深入“第一课堂”也要深入“第二课堂”,既需要覆盖广大师生群体,也需要包括党政领导和后勤保卫人员,为广大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先锋模范,引起情感共鸣。除此以外,为迎合新时代青年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学校团委应因势利导创新微公益服务理念的培养策略。比如说,院校团委可以制订多元化的理念培养方案,既可以以漫画或视频的形式对微公益的突出成就和典型事迹进行宣扬,也可以邀请优秀志愿者学生代表作为嘉宾参与微公益访谈,鼓励具有公益主张的人员积极参与院校公益事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微公益服务理念。

5.3搭建微公益服务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普及,抖音、微信、QQ、微博等已经成为微公益传播的主要平台。因此,团委应该借助相关平台吸引学生关注身边的公益行为,使学生逐渐对微公益话题产生浓厚兴趣,并自觉参与到志愿服务理念的传播、公益话题的转发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对于微公益理念具有不同的认知,所以院校方面还需要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及自身兴趣来设计微公益话题,优化志愿服务项目。相关组织还可以将线上的微公益项目转变为线下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各专业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对公益活动的性质形成更深刻的认知,真正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为需要帮助的人点亮一盏明灯。学生志愿者组织应该积极推动和微公益项目的结合以及志愿服务项目的多样化,为参与志愿活动和公益事业的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同时在学生关注周边公益活动的过程中,相关组织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对公益活动的真实性进行辨别,避免学生上当受骗。

5.4提高学生志愿服务水准

在组织推广高职院校青年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院校方面必须注重相关活动的计划性、组织性以及可行性,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服务水平,打造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组织,增加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務的社会影响力。高职院校团委组织在安排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时间安排,在权衡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精准选择。院校方面应该尽可能保证时间投入、资金投入以及精力投入的高效性,扩大学生的志愿活动规模,提高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5.5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

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其本质目的是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使其实施更加便捷高效。高职院校团委可以定期开展公益项目比赛,以竞赛的形式为志愿者组织招募资金,并为有意向参与的学生提供途径,确保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能成果孵化并实施。首先,团委应该通过各类公益活动的宣讲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逐渐扩大公益活动的影响范围,推动志愿活动趋向项目化发展;其次,高职院校方面应注重发挥院校的公益力量,为学生志愿活动组织制订常态化目标,为其指明方向;最后,以高校共青团为代表的志愿服务组织必须在日常志愿活动中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志愿活动向多样化发展,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高职院校微公益服务体系。

6结语

微公益是社会公益事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价值观念的健全具有重要意义。由此,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组织应结合微公益理念拓展青年志愿服务、创新青年志愿服务内容,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讯作者:欧阳浩洪

参考文献

[1]王涛济.专业特色志愿服务视角下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新路径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5-7.

[2]程刚,李孝智,黄伟.高职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4):132-133.

[3]马俊红.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16-18.

[4]曾妍.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向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9(30):61-64.

猜你喜欢
常态化志愿服务高职院校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5: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46:07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9:58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