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2016-10-14 04:23禹哲
科学与财富 2016年28期
关键词:常态化机制

禹哲

摘 要:郭明义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大学生则是郭明义精神的重要传承者。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模式中存在疏离现实、形式主义、缺乏针对性等诸多问题。针对于此,本文提出加强学习研讨,赋予郭明义精神建设思想性、加强制度建设,保障郭明义精神建设实效性等建议,以期推动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化,切实发挥郭明义精神强大感召力和育人功能。

关键词:郭明义精神建设;常态化;机制

“当代雷锋”郭明义同志是从鞍钢走向全国的道德楷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牢固把握郭明义精神实质,探索、实践学习郭明义精神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是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大学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一、郭明义精神的时代内涵

学习和弘扬郭明义精神, 首要前提是深入剖析郭明义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郭明义先进事迹当中所反映的崇高境界、道德品格和价值追求正是郭明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朴实纯粹的精神境界

三十年间,郭明义用实际言行和朴素情怀传承雷锋精神、关爱社会弱小、担当社会责任、践行共产党员崇高理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郭明义始终坚持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唯有注入了信仰的善才能恒久,面对功利的嘲讽和世俗的漠视,郭明义时刻铭记党的宗旨,践行党员的义务与责任。在此意义上,郭明义精神是当代人的道德坐标和精神观照。

(二)善小而为的道德品格

善小而为是郭明义精神的坚实载体。小善体现着人性中的善良和操守,郭明义精神正是汇聚了无数小善的澎湃道德力量。郭明义精神告诉世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爱心奉献处处可为。他是一名普通工人,怀着一颗平常心做平常事,甚至是举手之劳。郭明义拉近了平凡与伟大的距离,郭明义精神启示人们,只要乐于奉献,平凡中亦可成就伟大。

(三)乐于助人的价值追求

人生价值是一把标尺,用以考量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以及要去追求怎样的生活。郭明义将助人为乐作为自己的一种使命、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帮助他人、温暖他人中找寻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为人们提供从价值追求到价值实现的现实途径。

二、高校践行郭明义精神的基本模式及存在问题

高校学习郭明义精神着眼于推进大学生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以期将郭明义精神有机融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充分实现育人目标。反思高校学习郭明义精神的运行模式,在日益完善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郭明义的成长经历与当下青年一代迥然不同。郭明义生于1958年,1977年入伍,1980年入党,1982年到鞍山钢铁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矿工作。他在参军期间认真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为郭明义在思想上甘于奉献、舍己为人提供了充足的精神给养。当下的青年一代,媒介化生存使得精良阅读的习惯消失殆尽,价值取向趋于重个人轻集体、重功利轻道德、重时尚轻传统。在此情势下,如何杜绝简单化、形式化的道德说教,让大学生群体充分感受到郭明义就在他们身边,郭明义精神与他们的精神世界并未疏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筮待解决的难题。

其次,在某些高校,存在学习雷锋、学习郭明义活动三月里来、四月里走的“应景”倾向。大学生学习郭明义或是捡垃圾,或是慰问福利院等,完全是完成强制性任务的不得已之选。长此以往,郭明义精神在大学生心目中不但失去生命力,还会招致反感和排斥,走向反面。郭明义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平凡和一贯,学习郭明义不是一种道德负担,而应是青年一代内心自为的价值追求。

最后,一些高校学习郭明义活动开展缺乏针对性,学习郭明义精神不能泛泛而谈,在郭明义精神的诸多方面应有所侧重,要围绕郭明义的坚定信念来学、围绕郭明义的认真钻研来学、围绕郭明义的无私奉献来学、围绕郭明义的诚实守信来学、围绕郭明义的艰苦朴素来学。唯有如此,活动开展才能富于特色和感染力,让大学生乐意接受、真正受益。

三、实现郭明义精神建设常态化的可行性机制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国家才有未来,民族才有希望。郭明义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内涵,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种社会道德理想,一种日常行为规范,一种诚信友爱风格。推进郭明义精神建设常态化,有益于补足大学生群体的精神之钙。

(一)加强学习研讨,赋予郭明义精神建设思想性。

高校师生可深入研讨郭明义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可行性模式,挖掘新时期郭明义精神与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融合方式。将学习郭明义精神日益融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为学生培养、干部培训、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解决了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实矛盾,从而为高校乃至全社会深入开展学习郭明义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二)加强舆论宣传,赋予郭明义精神建设感召力。

大力宣传郭明义精神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新媒体具有个性化、随意性的特点,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共鸣。高校在采用传统媒介宣传途径的同时,应广泛应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宣传内容、宣传形式贴近受众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相关诉求,更易于被大学生所认可和接纳。此外,应注重挖掘校园师生道德典型,让青年学生从中感受崇高、汲取力量、提升境界。如辽宁科技大学聘请“当代雷锋”郭明义、冯志国等学习郭明义先进典型担任校外辅导员,建立“暖风”爱心团队,组织学生扶贫助困、义务献血及捐献造血干细跑,在全校掀起弘扬郭明义精神,做郭明义式大学生的热潮。

(三)加强志愿服务,赋予郭明义精神建设实践性。

志愿服务是传承郭明义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青年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具体形式。应不断丰富高校学习郭明义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如面向农民工子女、残障儿童等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开展志愿帮扶,号召优秀毕业生积极投身到西部、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等。在具体践行郭明义精神的服务实践当中,大学生群体更能切身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体悟到自身的价值,不断升华思想境界,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四)加强制度建设,赋予郭明义精神建设实效性。

各高校在学习郭明义精神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完备的工作保障制度。如建立个人志愿服务档案,加强系统的组织培训,并适时开展评估,形成完善的个人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将大学生公益服务纳入学分体系,强化大学生群体的服务意识,督促、激励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郭明义精神,积极主动服务他人。

总之,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建设有助于帮助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把握郭明义的精神实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在一言一行中自觉践履郭明义精神,并将其内化为一种人生品格、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活意义,最终汇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雷锋、郭明义、罗阳是“民族的脊梁”,http://www.wenming.cn/specials/ zyfw/2013xueleifeng/yw/201303/t20130312_1108743.shtml.

[2] 王素香.郭明义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三观”教育方向的实证研究[J],高教论坛,2005.03.

[3] 侯波.发扬志愿服务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习近平给志愿服务者的三封回信[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03.

[4] 彭学平.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去学雷锋,http://hlj.rednet.cn/c/2012/02 /09/2512009.htm.

猜你喜欢
常态化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研究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常态化研究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