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媛 吴长勇
摘要 一流专业建设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省级一流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紧紧围绕贵州省“四新”、主攻“四化”的发展战略,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研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专业定位、建设思路,提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专业建设举措,以期为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思路和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1.006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以一流专业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以培养出高水平的优质人才。近年来,学者分别对省外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18年,杨频萍等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学科专业评价创新进行了研究[1];2019年,张忍、董红杰、王凯、闫长斌等基于“双一流”战略背景对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进行了研究[2-6];2020年,仇一微等对“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路径进行了研究[7]、2021年王玉婧等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高思超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对一流专业建设进行了研究[8-9];2022年,陈志刚等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软件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思路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0]。但对“双一流”背景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本文将立足贵州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發展战略,结合资源环境建设实际,充分发挥财经类大学教学资源优势。在大力建设“双一流”高校背景下,本文以贵州财经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探讨其如何通过“五个一流”建设工程,助力一流专业建设,为服务贵州资源、环境与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省级一流专业定位
经过多年的建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于2022年6月获批省级一流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其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立足于GIS、RS及GPS技术的运用,学习并掌握水资源、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资源环境遥感等资源利用和环境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方法。为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大省属高校的要求,本专业紧紧围绕贵州省“四新”主攻“四化”的主战略及“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培养学生的基本政治素养,使其掌握地理学科、经管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理论技术方法的应用技能,能够进行资料梳理与分析、定量研究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初级学术研究;掌握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技术技能,并对自然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进行高效管理,能将经济管理知识灵活应用到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中;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能在团队中与他人进行有效协作沟通;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强,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思路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发展战略,致力于建成贵州特色、国家一流专业。本专业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创新人才,目前已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建设标准。论文围绕学校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全面对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实施“一流课程建设、一流团队建设、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一流教学质量标准及保障体系”等“五个一流”工程,着力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期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及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3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举措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主要表现为专业综合改革,打造“一流课程、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一流专业”的重要途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举措重点包括以下“五个一流”建设工程。
3.1一流金课建设研究
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本专业培养方案中6个模块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不同模块均由若干课程支撑,课程体系不但具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而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前瞻视野、经济管理和资源环境技术学科的交叉优势;合理设置选修必修课程比例,选修比例一般不少于27%,增加本专业前沿技术类且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程;合理设置课程实践比例,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学时)占比一般不少于26%;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打造专业特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特色课程,体现经济管理和资源环境技术交叉学科的特色,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利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加快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与引入,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促进本专业一流金课建设。整合教研室资源在“十四五”期间编写专业教材,全力打造3门省级专业“金课”。
3.2一流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教学团队建设须符合课程体系规律,本专业在一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分阶段、分步骤建设了三个教学团队,主要举措如下:①大力加强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养:2022年,本专业带头人魏媛教授带领骨干教师在厦门参加了为期7天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②加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本专业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和协同共建平台,组织专任教师到行业锻炼,2021年本专业选派贺祥老师到贵安新区自然资源局进行挂职锻炼。③致力中青年教师的能力提升:本专业致力于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不断优化青年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提高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比例。2022年邓兵副主任带队参加了青蓝老师培训计划,赵蕾老师晋升了副教授职称,王哲捷老师考取了博士。通过以上举措,本专业优化的师资团队有力地推进了一流专业建设。
3.3一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根据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要、结合贵州“四化”发展战略,本专业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交叉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实施主辅修制,在满足主修毕业条件的前提下,可获得辅修学位证书,通过学科协同培养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实施国内外协同联合培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教育的科教、产教融合,培养学术水平优异的行业高质量人才;实施大类招生培养,采取1+3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学期制:学生可以在第三小學期参加学术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科研实践和升学能力;推动优秀本科生提早开展科研、强调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鼓励本科生导师、研究生导师以指导科创项目、学业竞赛等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3S技术等先进技术,将学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先进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绿色发展视野的培养,助力创新型、学术型优秀本科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3.4一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①本专业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改革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教师团队积极带领学生运用GIS、RS及GPS技术、CAD软件等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过程中的田园乡村规划、城乡资源环境调查、评价与规划及美丽乡村建设;②教研室教师鼓励并指导本科生积极申报或参与贵州财经大学校级本科生年度科研项目、积极参加本科生导师的科研训练,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协同攻关及初步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不断提高学术论文发表、研发专利的水平;③激励本科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赛和挑战杯比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到创新创业园、高校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2022年本专业学生获得省级挑战杯比赛一等奖;④本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本科生创新创业成果展、本科生科创竞赛总结表彰大会、“互联网+”大赛启动仪式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3.5一流教学质量标准及保障体系研究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一流教学质量标准及保障体系。①构建了齐全、合理的理论教学、实习实验实践教学、考务、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并制订了相应的制度文件,确立了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及相应管理办法;②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测和跟踪。构建了教学各环节完善的监控体系,搭建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学院督导总体负责、各系协调落实、教授委员会业务指导、教务科具体实施的组织体系,实施教学质量监控;③确立了学生评教,教师互相听课评教,校、院、系统三级督导组检查,院领导监督四维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质量监控与反馈,使各个环节的质量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质量分析,从而达到持续提高质量的目的。
4结语
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贵州省“四新”、主攻“四化”的发展战略,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对新时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探究省级一流专业的建设思路,以“五个一流”建设工程为突破口,提出相应的建设举措。但对于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的成效有待于进一步总结提炼,从毕业生的质量、就业率与升学率等方面进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成效的总结和分析文献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双一流背景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一流专业建设研究”;贵州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项目“‘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2021108)。
参考文献
[1]杨频萍,汪霞.“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学科专业评价创新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6):65-73.
[2]张忍.“双一流”战略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9.
[3]董红杰,白静.基于能力提升的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探索[J].财会通讯,2019(34):36-40.
[4]王凯,胡赤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视角[J].教育研究,2019, 40(2):85-93.
[5]闫长斌,时刚,张素磊,等.“双一流”和“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建设:动因、策略与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 42(3): 35-43.
[6]田晓四.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一流专业建设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4):133-136.
[7]仇一微,舒凯征.“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20(5):60-70,96.
[8]王玉婧,刘甜.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关系及建设思路分析——以应用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1(3):25-29.
[9]高思超.“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1(4):1-3.
[10]陈志刚,石金晶,奎晓燕.“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软件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思路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22(6):27-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