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红 万素冰
【摘 要】在当前我国英语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整合式表现性评价是一种适切的学生英语学习成就的评价模式。整合式表现性评价是外语教师用来评价学生外语能力的一种评价模式,它的产生缘于美国ACTFL根据外语学习标准开发的学生表现标准,以及基于表现标准开发的学生表现描述符。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具有整合性、表现性、真实性、教学性、反馈的共同建构性的特点,涵养着“整合式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同时整合了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和总结性功能的评价模式和整合式表现性评价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唯一依据”两类意蕴,它包括目标、表现任务、评分规则、学习活动四个基本要素。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包括四个步骤。
【关键词】整合式表现性评价 英语学科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7-36-05
“新时代要求重点培养人才的关键素质和综合能力,而核心素养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以素养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与课程的改革浪潮。”[1]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至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颁布,英语学科各学段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也得以确定。基础教育阶段强调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基于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要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而整合式表现性评价能够较好地评价学生的这些能力,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功能。
一、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缘起
所谓整合式表现性评价(Integrat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指的是一种基于主题的评价,它以三种交际方式为依据,围绕主题设计三种表现性任务。其中,三种交际方式为理解性交际、人际性交际、展示性交际,三种表现性任务为理解性表现任务、人际性表现任务、展示性表现任务,三种任务互为基础、彼此依赖。
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产生的间接动因是1996年美国出版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和2015年的修订版。1996年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规定了五个目标领域,具体为交际、文化、联系、比较、区域。2015年,外语语言教育项目国家标准对上述外语学习标准进行了修订,将其更名为“为现实生活做准备的语言学习标准”。两个标准对语言学习进行了概念重构,与以往的语言教学注重语言知识和单独的四个语言技能培养的理念相比,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具体表现为:第一,扩展了对语言课程内容的界定。语言课程内容不仅包括语言系统和文化知识,而且也包括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容、思维品质、学习策略和能力、交际策略等。第二,对“交际”进行了三方面的描述,理解性、人际性、展示性,重点关注有意义的、真实的交际情境,即关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能力。第三,从人类学的视角理解“文化”,新的国家外语学习标准的出台要求新的表现标准。
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产生的直接动因是1998年ACTFL根据美国国家外语学习标准开发的k-12年级学习者表现標准。基于表现标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表现程度。学习标准修订后,ACTFL对表现指南也进行了重新修订,改为k-12年级学生表现描述符,其提供的表现描述更为详细和具体,具有极强的操作性。然而,虽然表现描述符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图,也可用于帮助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总结性评价时设置期望,但是却缺少可供教师课堂教学使用的基于表现标准的评价工具,这促使ACTFL开发出新的评价模式,整合式表现性评价模式应运而生。
当前,我国英语学习多以主题为依托,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具备在真实语境中使用英语的能力,而且还要学习与主题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并在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文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与以往的英语课程标准相比,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描述更为具体,操作性更强,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开展评价,而且也体现了对课堂评价的高度重视。鉴于此,笔者认为整合式表现性评价能够为英语课程评价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帮助教师科学有效地实施评价,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涵义
要想准确地把握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涵义,就必须明确它的特点、内蕴和构成要素。
(一)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整合式表现性评价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整合性。首先,其整合性体现为三类表现性任务的整合,即通过一个主题将理解性表现任务、人际性表现任务和展示性表现任务整合在一起。其次,其整合性体现为评价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实现了教学和评价之间的无缝链接,评价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是评价的前提。第二,表现性。整合式表现性评价是以学生表现为基础的评价,它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机会,以实施有意义的、具有年龄适切性的任务,并以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判断其学业成就达成程度。第三,真实性。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任务具有真实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人在实际工作中要处理的任务。第四,教学性。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教学性体现在整合式表现性评价要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整合式表现性评价本身具有教学性,无论是主题单元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整合式表现性评价,还是主题单元教学结束之后的总结性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它们都具有教学性。第五,反馈的共同建构性。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反馈是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形成性和总结性的整合式表现性评价都可以使用这种反馈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
(二)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内蕴
基于对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和其他相关研究的分析,可提炼出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两个内蕴:其一,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同时整合了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和总结性功能,而且单元教学结束之后的总结性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也具有教学的作用。其二,整合式表现性评价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
1.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同时整合了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和总结性功能
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产生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范式转换的背景下,这种新的学业成就评价范式特别强调评价学生学业表现的改善功能,即注重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
顺应评价发展趋势,整合式表现性评价模式不仅注重评价的教育性作用,而且实现了对形成性评价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其一,与以往的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反馈来达到促进教与学的目的不同的是,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不仅通过反馈的手段,而且通过先设计评价任务,再依据评价任务来设计学习活动,以使学习活动更具目标针对性的手段来达成改善教学的目的。其二,在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中,研究者建构了一种新的反馈模式,即师生共同建构反馈,研究表明,这种反馈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然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并对成绩进行记录和报告不仅是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个人经历的重要且必要的成分,即学校教育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总结性评价。这与研究者在谈及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中的评分规则时所表述的意思是一致的:“虽然评分规则最好是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期望的学业目标,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反馈,但是我们教育系统的现实要求我们将其转化为一定的分数,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报告。”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将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和评价的总结性功能进行了整合。
要实现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和总结性功能的结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将评价和教学进行统整,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这是评价发挥形成性功能和总结性功能的前提。第二,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下,如何设计总结性的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和形成性的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以发挥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两项功能。
关于第一个问题,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研究者采纳了威金斯等人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框架,他们认为这个框架可以将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作为统整评价和教学的工具,这样就可以发挥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功能和在教学结束之后的总结性功能。
所谓逆向教学设计,就是在决定教学内容之前,先按照学习目标进行评价设计,然后再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在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中,研究者对原初的逆向教学设计进行了适当的改编,改编之后的三个步骤为:第一,基于课程标准,确定期望的结果,即学业目标。第二,确定评价证据,即设计与期望的学业目标相对应的形成性和总结性的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任务。第三,确定教学过程中与评价相整合的学习活动。至此,这三个步骤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关系,学业目标是整合式表现性评价设计的基础,而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三种表现性任务又是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而且学习活动直接明确地服务于三种表现性任务的完成,这便实现了教学和评价的连接。
针对第二个问题,研究者认为,总结性的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包括三种任务,即理解性表现任务、人际性表现任务、展示性表现任务,它在整个单元教学结束之后进行,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业成就达成情况,但同时它还具有促进教学的作用,这体现在它的三个实施阶段,即预备阶段、聚焦评价阶段和反馈阶段所具有的教学特质。而形成性评价则出现在整个单元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评价任务的形式与总结性评价中的理解性任务、人际性任务、展示性任务三种任务形式相似。形成性评价在整个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服务于两个重要的目的,第一,通过揭示学生已理解和未理解的内容,为教师提供重要的数据,以便他们对教学做出调整。第二,通过特意设计一些用以体现总结性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中的期望表现的形成性评价,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目标表现进行模仿和实践提供机会,为师生之间建构反馈提供机会。如此,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和总结性功能得以实现。
2.整合式表现性评价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
整合式表现性评价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也即与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相统整的教学是一种基于评价的教学。
根据上述逆向教学设计中的“确定教学过程中与评价相整合的学习活动”,在以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作为整合评价和教学工具的逆向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的直接设计依据为评价,即实施的教学是一种基于评价的教学。具体而言,所谓基于评价的教学活动设计,是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完成形成性评价任务和总结性评价任务做准备的,尤其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总结性评价任务。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中的总结性人际交流任务,教师会设计角色扮演学习活动,以给学生提供能够不断进行人际交流练习的机会。同时,这个日常的角色扮演活动也具有形成性评价的功能,它给学生提供了反思自己表现的机会,也为教师给学生进行反馈提供了机遇。
这种依据整合式表现性评价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宽泛的“为测验而教”的策略,国外很多的相关研究也谈到了“为测验而教”的途径,探讨评价和教学到底应该在何种层面上保持一致。相对于传统的内容驱动型教学活动设计的思想弊端,如漫无目的,效率低下,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合,容易忽略高阶思维目标,容易导致教师成为教科书内容传递的工具,容易使学生认为学习就是感知、理解和记忆教材上固定的知识,学习只要死记硬背即可,导致学生思维上的惰性,无法养成其批判和反思等能力。因此,研究者认为,在当前高利害评价盛行的情况下,这种策略无疑是比较明智和可行的。虽然盛行的高利害评价的社會事实是研究者接受基于评价的教学活动设计的一种理由,然而这种基于评价的教学活动设计策略得到认可主要还是缘于其自身特有的优势,总体而言,基于评价的教学活动设计具有目的极度明确、效率极高的优点。具体表现为真实性评价任务可以为教师挑选教学内容、技能和模式以及教学顺序提供基本原理和基础,有利于教师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按照什么顺序教。
(三)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构成要素
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包括目标、表现任务、评分规则和学习活动四个要素。
1.目标
整合式表现性评价提出的学习目标不是要求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记住单词、句型、语法,也不是要求他们掌握那种脱离真实情境的机械性的听、说、读、写技能,而是要求培养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即注重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目标、学习策略和能力目标、交际策略目标等。可见,整合式表现性评价要检测的目标是外语能力、高阶思维品质、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等目标。
2.表现任务
整合式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同时完成理解性表现任务、人际性表现任务和展示性表现任务三种任务,而且这些任务具有真实性,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人现实生活中要经历的事情。基于整合式表现性评价针对的评价目标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其他学科内容知识的运用能力等。同时,由于传统的纸笔测试通常只能测试去情境化的、碎片化的知识,难以评价学生真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及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学习能力等。据此,整合式表现性评价采用了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能力、知识、策略才能完成的真实性表现任务对学生的上述学业成就进行评价。
3.评分规则
与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三种表现性任务相对应,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也有三类评分规则,即理解性评分规则、人际性评分规则、展示性评分规则。在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中,评价者使用评分规则而不是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做出判断,主要缘于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在要求学生完成评价任务时,不是选择某个标准的答案,而是需要他们综合运用多种能力,建构问题的答案,并借用目标语通过口头和书面产品的形式来展示其语言和学科学习成就。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不仅需要评价学生完成三种任务的结果,而且还要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而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是很难将这些学习成就都囊括在内的,这就需要评价者开发出具有一定细则的评分规则。其次,由于整合式表现性评价要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的重要功能,而评分规则则是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因为评分规则详细地描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业成就期望,有利于教师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学习反馈,也有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4.学习活动
一般而言,像真实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这种与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具有共同特征的评价,它们包含的评价要素为“评价标准、评价任务、评价量规”[2]。然而,在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中,除了目标、表现任务、评分规则三个成分,学习活动也应该被看作为其组成部分。因为在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中,用于单元学习结束之后的总结性的三个评价任务成为教师学习活动设计的根本性依据,不管是任务的形式,还是任务的内容,它们都是学习活动设计模仿的对象,也即我们常说的“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教什么”。
三、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设计
整合式表现性评价既是一种革新的评价理论,又是一种有效的评价实践。而要在实践中有效运用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外语学业成就进行评价,就要明确其设计。
鉴于我国目前各学段英语学科基本上只开发了课程标准,而缺乏相应的操作性较强的表现标准这种情况,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与课程标准相一致的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具有一致性。各学段英语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性的课程文件,对整个学科学习目标作了整体的设计和安排,规定了各个学段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这些要求是确定学生英语学习结果的基本准则。然而,通常而言,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规定都是从宏观上进行把控,阐述时所使用的表述语言多表现出大而空的特点,缺少在实践中的具体可操作性,无法被教师直接用于评价之中。故此,在使用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分解。
当然,基于英语课程标准并不等于囿于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架构下,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实施和开发的自主权,课程标准只有与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富有生命力的学生个体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因此,基于课程标准也意味着教师必须从社区特点、学生情况和自身的教学风格整体出发,才能确定适宜的评价目标。
第二步,设计与评价目标相一致的三类表现任务。
在确定了与英语课程标准相一致的评价目标之后,接着就要设计证明学生达成这些目标的证据,以及促进达成这些目标的活动。也就是说,要设计在单元教学结束之后学生需要完成的三类总结性表现任务和在单元教学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形成性表现任务。
第三步,基于既定通用评分规则,确定特定评分规则。
在整合式表现性评价中,评分规则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业成就做出判断的依据,也可用于定位和引领学生的学习,以及帮助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然而,评分规则的制定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正因为如此,美国整合式表现性评价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已经开发出了与理解性表现任务、展示性表现任务、人际性表现任务三种表现任务相对应的三类评分规则,但这些规则都是通用型评分规则,而且教学具有国别情境的差异性。因此,评价设计者在设计评分规则时,最好能找到一些专家已经制定好的评分规则,然后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对评分规则进行适当的改编,使其适合特定任务的评价。
第四步,运用表现任务、评分规则引领教学和评价。
在表现任务和相应的评分规则设计好之后,教师就可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对教学和评价的引领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教师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并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如何利用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来引导教学和评价?学习活动和三种表现任务应该在何种程度上保持一致才能使评价有利于教学?在单元教学结束之后实施总结性整合式表现性评价应该注意什么?
总之,整合式表现性评价能满足当前时代关于英語学科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能综合评价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同时,它还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具备时代对评价的教育性要求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发挥评价的增值功能,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21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四林,左璜,莫雷,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6):9.
[2]俎媛媛.美国真实性学生评价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