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泉
摘 要:语文学业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文课程评价来检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评价人物题、表达题、鉴赏题、概括表达题的练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梳理整合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逐步在课堂中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业评价;课堂教学策略;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6-0008-03
在学业评价的内涵中,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词:学业成就表现、核心素养要求。实际上,学业成就表现就是对核心素养要求的反映。那么核心素养最终在课堂上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是需要通过语文课程评价来进行检验的。
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语文课程的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是学业水平检测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学业水平检测是检验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创造、审美创造。那么如何以学业水平检测为抓手,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将以学业水平检测中的纸笔测试为范例展开讨论。
一、以评价人物题为例,提炼语文核心素养
以短文《当代神农氏》中的简答题第一题为例:你从文中感受到袁隆平院士怎样的品质?根据文本说明理由(至少两点)。众所周知,在课标学业质量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概括等思维方法,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抓住人物事件,通过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品质。但为什么有的学生在纸笔测试时无从下笔呢?应如何落地到纸笔测试,让学生在纸笔测试时能正确地、快速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现以四年级动物单元主题中的《猫》为例加以阐述。
当教师依据创设的情境教完《猫》这一课之后,在进行总结时,教师可以发问,“从老舍的笔下,你认识了一只怎样的猫呢?”有的学生会回答,“尽职尽责的猫”。教师继续追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证据理由。你说它尽职尽责,要有证据和理由。”学生就会回答出相关的句子。紧接着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原来这个句子就是猫做的事情。那我们就是从猫做的这件事情当中,得出它尽职尽责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发现“这件事”就是猫具备尽职尽责特点的理由。经此总结,学生就能快速理解并掌握解题的方法。教师要继续提问猫的其他特点,并让学生说出相关的理由,且要尽量提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如果这部分学生能成功回答出问题,就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思考与解题能力。如此,教师在课堂中多训练几次,当纸笔测试出现相关试题时,学生的答题水平就能检验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了。当然,在做纸笔测试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审题,圈画出关键词句,并用规范的答题格式进行答题。
二、以运用表达题为例,提炼语文核心素养
纸笔测试考察学生“它真是一只懒猫:”,这道题考察的是四年级语文下册园地四词句段冒号的用法。基于大单元整体备课的思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发现这个单元的词句段训练在每一课中都有出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初识用法,解析结构
冒号在第一课《猫》中出现的时候,第一步任务,让学生明确冒号的用法:解释说明。第二步任务,分析冒号前后段落的结构特点:冒号前是概括总特点,冒号后是特点的具体表现。第三步任务,分析这些具体表现是抓住哪些点来呈现的,如《猫》这一课,作者抓住的是动作描写。
(二)小试牛刀,发现问题
第二课《母鸡》也有一句带有冒号的句子。本课不仅是在复习巩固前一课的任务,而且要开始让学生试着仿写一篇短文《活泼的小狗》。在批改仿写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在写小狗的具体表现时,思路受限,仿写的句子和《母鸡》这课的句子一样,仅仅体现了动作和声音。
(三)创设情境,丰富练笔
发现学生思路受限之后,到了学习第三课《白鹅》的时候,教师就必须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了,但这一课带有冒号的句子,表现的也只有动作和声音。此时,教师就可以以自身为例,让学生贴近生活进行观察,即课堂上教师演绎生气的情景。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生气会发现:教师生气时不仅有动作、声音,还会有神态,甚至心理。这时候学生再进行仿写就灵动丰富多了。但在批改过程中,教师还有可能发现其他存在的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带领学生在园地学习时解决这些问题。
(四)总结方法,复习巩固
经过以上教学,到语文园地词句段这一题的教学时,师生就只需进行方法总结,再通过《热心肠的奶奶》完成巩固练习即可。如果批改过程中没有问题,这一题就算完美收官了。
从大单元出发备课,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都能得到培养,这样,再回到学业质量评价的纸质测评中,学生的答题水平就能反映出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了。
三、以评价鉴赏题为例,提炼语文核心素养
以短文《当代神农氏》中的简答题为例: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写“古代神农氏的传说”是多余的,你怎么看?根据文本说明理由。這一道题检测的是一种批判的高阶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有较高的难度。所以只要语文中出现这种类似的文本,教师就可以刻意地去训练学生掌握此种能力。以课文《小英雄雨来》第五部分的开头写景为例来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问学生,“第五部分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是多余的吗?”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一)联系人物,凸显壮举
众所周知,在小说当中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那我们就要把这段景色描写与文中的主人公联系起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雨来,此时根据情节的发展,雨来在人们的心中应该已经被敌人杀害了,那么景色中一块一块的红绸子,一大朵一大朵的鸡冠花,这样一大片的红色就与遇害产生了联系,雨来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凸显了他的英雄壮举。这是要思考的第一步:凸显壮举。
(二)表达情感,烘托心情
对于雨来遇害的壯举,人们是什么样的心情,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要烘托什么样的心情?通过思考可知,人们对雨来十分不舍,表达了他们沉痛、难过的心情。这是要思考的第二步:表达情感。
(三)照应前文,铺垫下文
课文第一自然段也是一段芦花村景色的描写,既为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做铺垫,又与前文相呼应。这是要思考的第三步:照应前文,为下文铺垫。
正因为有以上三个作用,这个环境描写才不是多余的,而且还显得非常有必要。在答题的时候,教师要教学生先表明观点,再分点写清理由。在教学中,教师需多引导几次,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学生自然就能把握好思考的方向了。到了纸笔测试时,如果学生能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就具备了批判、鉴赏、评价的高阶思维能力。
四、以概括表达题为例,提炼语文核心素养
《金茅草》有这样一道题: 本文已经用“//”分为两大部分,请为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概括小标题的能力,侧重于思维创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那我们就以《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为例,进行一个片段教学: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七幅画。现在就请同学们为这七幅画各取一个名字吧。
师:咱们先给第一幅画起个名字。这幅画画的是什么事物呢?瓜、藤、 叶、 花,还有瓜架。你们刚才说的瓜、藤、叶、花,其实都在这位同学说的“瓜架”上,所以这幅画画的就是瓜架,找到画里的主要事物“瓜架”,你能围绕着“瓜架”这个主要事物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
师:这位同学圈 “屋前”。那画的名字就是“屋前瓜架” (课件出示:屋前瓜架)。同学们发现了吗?他取的这个名字里藏着一个取名字的好方法,就是前面是位置,后面是事物。那这个方法就是:地点+事物。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你有好方法,你圈画“可爱”,那这幅画的名字就是“瓜架可爱”。这也可以归纳成一种方法:事物+怎么样。同学们再抓关键词,看看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这位同学圈画了“瓜藤攀瓜架”。这名字也不错,观察一下他用了什么方法呢?同学们真聪明,就是:事物+干什么。
师:这位同学还有。看来同学们脑洞大开呀,字数能不能多点,尽量控制在七八个字以内。你圈的都是已经圈过的,好,那同学说,是“屋前瓜藤攀瓜架”。聪明,你在刚才那位同学的基础上加上了个地点,那这个方法就是:地点+事件,嗯,很不错。
师:没有其他方法了吧?好,那现在请同学们把这几种方法快速地记在书上。记好了吗?现在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给其他六幅画起个名字。在起名字的时候,如果你有其他方法,也可以尝试使用。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梳理整合的语言运用能力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当我们利用这样的教学再回到学业质量评价时,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就会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出来。
参考文献:
[1]何 捷.学业质量研制[J].中国教师,2022,(9).
[2]曹艳玲.关于中专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8).
[3]陈小平.从亮点中体会语文新课标的价值引领[J].江苏教育,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