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师生课程学习共创共生的生命场域

2023-07-26 19:31孙翠
新校园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材场域数学课程

孙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加强线上网络空间与线下物理空间的融合,突破传统数学教育的时空限制,丰富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拓宽课程学习的新时空,追求真实情境下的实践化、活动化教学已然成为当下课程教学的重要关注点,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突破点,也成为儿童生命增值的有力生长点。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进行小学数学活动场域的探索实践,着眼课程学习外部“空间场域”拓宽延展,又关注内部多维“关系场域”优化重构,实现了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由内向外创生性突破,营造了师生课程学习共创共生的生命场域,建构起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数学课程学习的新范式,拓宽了课程内涵育人新路径。

一、“立体”空间场域布局延展,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时空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存在,为了让“人人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就要拓宽、延展数学课程学习的空间,在现实的地理空间、直观的物理空间、具象的虚拟空间等方面进行布局、拓展,形成一种小学数学课程学习宽广的多维空间场域,让学生在这个空间场域中,充分自由地学习,从而促进其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创新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

1.“地理空间”的拓宽延展

开辟“教室”主场域之外的“校园场馆”“周围社区”“家庭园地”等辅助拓展空间,形成数学探究、实践与应用的宽视域地理空间学习场域。例如,学校开展的“我是数学小讲师”课程,就是充分延展利用“家庭园地”资源,让学生以家庭为讲台、父母为受众、学生为教师的数学课程学习;“活动体验课程”,如二年级学习“千米的认识”,就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亲自体验“1千米”的距离,建立起对“千米”概念的具身认知。现实中“地理空间”的拓宽延展,很好地将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融通链接,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路径打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自生活,并不抽象,学好数学,更好为生产生活服务,体验数学学习价值。

2.“物理空间”的合理创设

依托“教室”,利用多样物理工具以及教具、学具、学材等进行创新性研究和数学化改造设计,创设合理的物理空间。分年级配备开展数学活动所需要的教具、学具、展示板/台、多媒体终端投影等,创设“实物操作室”以及“创客活动室”等区块化、结构化的物化空间学习场域。如,五年级设立的“空间图形”模块区,各种各样的“几何形体模具”“圆周长、面积圆锥体积演示器”等,让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顺利建构起数学模型。

3.“虚拟空间”的适度开发

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媒体条件下,数学数字化教学、人机交互式学习及相关辅助性App开发与利用,形成数学探究、实践与应用的动态、可感的线上虚拟空间学习场域。同时,借助县市区乃至全国网络资源,开发优质的小学数学资源库,建设丰富的线上虚拟空间课堂。

“立体”空间场域的拓展延伸,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更为宽广的空间和视野,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数学天地中获取信息,感悟思想,创生思维,提升学习品质。

二、“多维”关系场域联结共生,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

学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关系,其实质是一种社会性认知和交往活动。在课程学习中,便由此产生了“教师”“同伴”“教材”“学材”“环境”等之间的多维、多边关系,形成了一个关系复合体。只有这些关系、要素相互平衡、和谐互动,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1. 重构“对话式”师生关系

在“关系场域”中,“师生关系”是重要的关系维度之一。课程学习要在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基础上,还要从心理激发、思维诱发、评价激励等方面加以施力,进而引发师生之间的思维对接、交流和碰撞,重构“对话式”师生关系,引领师生走向深度的情智对话,实现有价值的数学学习。

2. 构建“伙伴式”生生关系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从学生主体观的角度,设计选择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因人而异,匹配适宜、相应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形成伙伴式、探究式学习关系场域,实现学生个体、群体间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

3. 创生“融合式”生本关系

重点围绕课程教材、学具材料等与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相关的图像、文字、操作材料、视音频、学习历程单等文本、学材,进行灵活、适切开发使用,创生“融合式”生本关系,让儿童真正走进文本、学材,发挥文本、学材的应有价值和作用,助力课程学习。例如,活用身边学材,像指甲盖、指节、小臂、两臂伸展的距离、一步等都是身体可用的学材;地砖、黑板、课桌等,都是学习可以借助的“标准”。从“教具”到“学材”,是教师视角到学生视角的转换,使知识形象、具体、可感,让学习真正发生。

三、“效能”课程场域优化设计,夯实课程教学基础保障

小学数学活动场域课程实施,要不断进行“活动课程”设计与开发,更要有关注效能的课程教学方案与评价机制,从而保障活动场域课程有效推进实施。

1. 指向活动场域“活动课程”开发

小学数学活动场域课程,旨在依托国家课程内容,对相应的数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灵活变式,对现有数学课程内容进行统整,是课本知识的另类表现,或是课本知识的扩展、深化,指向小学生数学活动的学习形式,开发建构相关“活动课程”。

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剪剪拼拼、画画算算等手段,动口、动手、动脑学好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活动形式入手,组织教师积极地探索故事、游戏、表演、操作、调查等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形式及途径,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 关注活动实施“教学方案”设计

活动场域课程教学方案以场域贯通为前提,以活动任务为驱动,创设实践性、操作性的主體活动为主要形式,引领学生积极探索、深入实践、深度思考、多维互动,实现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养提升。在实践中,我们基本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场域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

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重视合作交流、重视探究,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走进课程,融入学习。

3. 关注活动效能“评价量规”编制

着重探索在不同学习场域学习活动中评价量规的研制与开发,以科学、适切的量化评价实现学习增值。

过程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活动表现”“场域活动效果”等维度研制教学活动观察量表,持续观察、记录学习进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思维品质等,在具体的课时教学活动中使用,在教研活动提交观评报告。

结果综合性评价。有目的地收集、记录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领域、特定阶段内的作品及相关证据材料,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和反省能力。课程评价给学生创造积极的课程体验,有利于深化和提升课程效能,更好地为课程学习赋能增值。

场域论创新视角下建构数学活动场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和解决了当下小学数学静态化、单一化的教学倾向,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情境化、活动化、体验化,营造了和谐融洽、思维共生的生态场域,课程学习由“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核心”,让儿童在更开放、更广阔、更立体的学习时空中,实现学科素养与生命力的完整生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亚沙城小学)

责任编辑:王 燕

猜你喜欢
学材场域数学课程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初中数学对学材进行再建构的策略分析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初中数学“学材再建构”分析
基于“三学”理论下“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