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融合劳动教育:奠定融合基础,深化项目实践

2023-07-26 01:13黄旭
新校园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动历史思想

黄旭

高中历史与劳动教育融合,既有利于在传递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育学生崇高品德,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更有利于解决历史教学的“说教性”和劳动教育的“浅层体验性”等问题,实现学科结合下的深度学习。基于“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与大量课堂实践,学校历史教研组独出心裁,将教劳结合作为典型的历史学科探究项目,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能力,探索教劳结合历史,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劳动创造历史的规律以及劳动对教育的推进作用;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劳动教育史,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一、了解“教劳结合”,奠定学科融合基础

1.融合价值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历史学科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历史,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实施教劳结合,结合什么内容,从而让学生了解教劳结合历史,认同教劳结合方法,从而彰显高中历史的独特价值与使命。

2.融合方向

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是中国开展中小学教育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教劳结合思想追根溯源、正本清源,汲取源头活水。同时,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推进——“我们对马克思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态度是:凡是属于他关于这一思想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带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就要坚持;凡属当时的具体建议,现在已经过时了的,以及如前所述,在当代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该抛弃的就要抛弃,该重新研究的要重新研究,能提出新的见解和办法的要努力提出新的见解和办法”[1],本着这一原则,我们对教劳结合要做出符合当前社会事实的客观理解,以便学生能够真实、全面探究这一主题。

二、探析“教劳结合”,形成学科探究项目

1.引导探究16世纪的教劳结合

“从16世纪至19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西方思想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就已经孕育出现,并逐步从美好幻想过渡到社会实验,从一般性的理论主张到自觉的实践追求。”[2]在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最早提出教劳结合思想。他以文学的形式,在《乌托邦》一书中描述了儿童既要参加农业知识学习又要进行农业劳动实践的初步设想。学者康帕内拉在托马斯·莫尔思想的影响下写下《太阳城》一书,详细描绘公有制社会通过直观图画和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

师:16世纪是否存在教劳结合?

生1:存在,托马斯·莫尔提出的,学者康帕内拉还进行了描绘。

生2:不对。那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没有真实发生。

师:说得好。16世纪的教劳结合存在于文学作品,并非真实发生的历史,而是曾经提出的理想。认真体察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培育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

2.自行探究18至19世纪的教劳结合

出示学生整理的资料:在18至19世纪,随着机器大工业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即将胜利、劳动者失业及童工问题日益严峻,空想社会主义者获得了将空想演变为社会主张与社会实验的现实基础。(1)傅立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互帮互助的理想社会,让儿童从三四岁起通过参与20种劳动小组养成20种劳动能力,并同时接受科学、艺术教育,促进手、脑协调。(2)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从经济学视域对教劳结合作出思考,提出构成国家财富的是劳动而非货币的观点,并肯定了体力劳动的价值——“不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略胜于不学”。(3)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指出劳动是训练儿童双手、发展儿童智力的手段,劳动实践胜过言语传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张和实践能够演变为社会普遍现实吗?最终成为历史事实否?

生1:不能。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很难实现去除剥削、自由劳动的理想。

师:那么,有无发展出更为广阔的教劳结合社会实践?

生2:有。

生2出示个人梳理的相关材料:(1)欧文明确提出教劳结合的构想,并依托自己的工厂成立“性格形成学院”,开展智育、德育和体育,组织10岁以上儿童每天参加不超过6小时的生产劳动。(2)裴斯泰洛齐在卢梭的影响下创办了“布格多夫初等学校”“伊佛东学校”“贫儿之家”和“斯坦茨孤儿院”等学校,开展“心的教育—手的教育—头的教育”,这是基于学校开展教劳结合的首次实践。

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一种思想,不是裴斯泰洛齐第一提出的。但真正付诸实践,把二者的结合看作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却是他的功劳。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丰富和发展了前述空想社会主义者、经济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教劳结合思想,为其赋予了崭新意涵。根据同学们的考证,这种崭新意涵应当包含什么?

生1:生产劳动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因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关系变革。

生2:教育也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为生产劳动能够提供发挥体力、脑力的机会,让劳动者在知行合一中创造价值、在劳获公平中收获价值。

师:那样的话,生产劳动还会是奴役人的手段吗?

生3:不会。生产劳动成为了解放人的手段。

三、聚焦核心观点,发展唯物史观

1.链接先前知识,促进历史审辩

多媒体出示相关资料:“工人阶级随时都发现资产阶级把他当做物品、当做自己的财产来对待,就凭这一点,工人也要成为资产阶级的敌人。……工人只有仇恨和反抗資产阶级,才能拯救自己的人的尊严。而工人之所以能够如此强烈地反抗有产者的暴政,应当归功于他所受的教育,后者更确切地说,应当归功于他没有受过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多次学到英国工人阶级运动。根据对英国工人阶级运动的理解,结合恩格斯的这段话,你认为恩格斯所说的“所受的教育”和“没受的教育”分别指什么?

生1:“所受的教育”指由英国工人阶级创办的学校组织,传播无产阶级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师:更正一下,英国工人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曾创办学校组织。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并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2:“没有受过的教育”指英国资产阶级为工人阶级创办的技术学校。这些学校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利己主义价值观以及服从意识。

师:通过史料分析,我们可以归纳,恩格斯认为工人之所以能够反抗暴政,关键在于受到了——

生3:劳动教育。

师:确切地说,是包含劳动的教育。

小结:教劳结合思想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后来传入中国,并发展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新中国成立之后,教劳结合还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这就是大家以前学习通用技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在新开设劳动课程的原因。

2.对比中国历史,对勘古今文化

师:我国的教劳结合完全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衍生发展而来吗?同学们是否搜集到其他资料?

生1:应该不是的。中国古代就有教劳结合。

师:以何为证?

生1:我在图书馆查阅了《尚书大略》《国语》等书籍,发现在春秋时期就有“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的制度。元明清时期,地方设有社学,让农家子弟在农闲时接受教育。

师:古代的教劳结合跟现在的教劳结合相同吗?

生2:不同,以前的教劳结合,“教”就是读书,“劳”就是种地。现在的教劳结合,“教”是学校教育,“劳”是各种劳动。

学生总结得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准确,与历史事实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不能为了鼓励学生而盲目肯定学生的搜证与思考,而应及时纠正。

师:这位同学所言,值得深入思考。中国古代教劳结合,主要为教育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所以耕读结合因社会需求而产生、传承。进入近代后,随着西学东渐和西方产业影响,工商业在中国起步、发展,相较从前能够创造更多价值。所以国家对待工商业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从重农抑商转变为农工商兼重,原先从属于农业的织造等手工业从家庭作坊转变为手工业工厂,原先以经营贸易为主的商业更增加了很多服务行业。这样一来,学校的劳动教育也就丰富起来——

生:不仅有农业劳动,还有工业、服务业劳动。

师:对。这就叫“教育与社会相适应”。

小结:历史叙述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展示人类劳动所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劳动是历史和历史教学的本质主题。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坚持唯物史观就要承认劳动在创造人类和社会中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既是唯物史观的要求,又是学生形成唯物史观的必然过程。

参考文献:

[1]成有信.马克思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及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A]. 王焕勋. 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67.[2]石中英.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2(02):8.

(作者單位: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石塘中学)

责任编辑:王 燕

注: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子课题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动历史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