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

2023-07-26 01:13李娜
新校园 2023年5期
关键词:家校双减协同

李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坚持学生为本,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以实现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目标。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我国于2021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家庭教育予以规范和指导。其中指出发挥学校指导作用,明确家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同时,教育部发布一系列关于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校外培训机构展开全方位的整顿。上述一系列文件和举措,展示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国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新体系。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特点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是基于当前时代背景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三方共同教育目标、共同育人理念基础上的平等、互联、共赢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与教育合作实践体系。其特点为:

1.冲破束缚,拓展教育内容和形式,实现育人重心的转变

在新形势下,一方面,家校社协同育人,冲破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间的束缚。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加入,改变了以往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扩展了教育内容、丰富了教育形式,通过发挥他们在情感教育、个性化教育、实践教育等方面的优势,使教育更贴近现实生活,同时也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最实用的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如今快速变化的生活。另一方面,受“双减”政策的影响,教育开始回归本质,育人重心从“唯成绩论”转为“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任务,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任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就需要不断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2.改变传统角色,重新定位家校社三者关系,实现育人体系的重构

“双减”背景下,育人重心的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确定了他们在教育中的新角色,并对三方提出新的要求,三者之间的关系将由各自为政转为各有侧重、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平等的主体,家庭、社会在协同育人中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家庭和社会在育人中的主体性。

育人体系是指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系统中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要建立高质量的育人体系离不开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与学生不同的关系以及三者各自的优势决定了三者在教育中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开始接受的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因其专业性、正规性,成为主导,社会教育是依托,彼此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现代育人体系。

3.转变育人方式,整合三方資源,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随着育人重心的转变,要实现育人体系的重构,必须整合家校社三方资源,转变传统的以提升成绩为目标的无序育人方式到有序协调育人方式的转变,协同育人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是实现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手段。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全过程育人,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教育面临的困难

“双减”政策的实施,将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各自存在不足,使得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家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从出生时就开始,因此家庭教育可以认为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其在情感、性格、价值观的培育方面具有教育优势。随着“双减”政策的推出,以及我国家庭教育立法制度的实施,全民受教育程度提升,家庭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得到大幅提升。但由于家长自身在专业性方面的不足,“望子成龙”唯分数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家庭教育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2.学校教育方面

“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学校方面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主要体现在课后服务人员短缺、课后服务内容单一、课后作业设计亟待提高、教学方式有待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急需改革等等。

3.社会教育方面

目前社会教育团体主要分为公益性社会教育团体、营利性社会教育团体。一方面,公益性社会教育团体对于育人工作的参与度不高,其资源的针对性、利用率不高,经费不足;另一方面,营利性社会教育团体往往以提升成绩为目标,往往存在专业人员少,高层次人才缺乏的问题。

4.集体行动方面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项包含三个主体的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难免出现各主体契合度不高、价值理念存在偏差等社会学意义上的集体行动困境。家长、社会较少参与学校教育,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的专业指导不到位。

三、“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1.统一育人目标,明确家校社育人角色,实现家校社平等合作

统一的育人目标,明确的育人角色,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础,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关键。家校社三方要统一育人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明确家校社三方角色,扫清育人模式的“盲区”“死角”,促动全场域育人。

2.健全相关教育政策法规,完善管理机制,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颁布教育政策法规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解决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有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给予制度保障。自2021年以来,我国已经颁布了关于“双减”、家庭教育、课外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但还需要继续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予以完善,以对家校社教育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顺利实施。

3.使用数字技术,建设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资源保障

数字时代推进了教育数字化、智能化。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使得建设家校社三方可以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成为可能。这些数字化资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同时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推进也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互补,为实现教育智能化、数字化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载体。

4.三方互助,提高各方的专业性,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科学保障

家校社三方在专业性上存在差距,尤其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一方面,学校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予以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专业教育人士或者一些网络教育资源开展专业培训。唯有提高专业性,才能持久增强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可持续性,协同育人机制才有其存在价值。

四、小结

“双减”政策实施后,家校社教育面临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而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同时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育人方式的科学性,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New Era University College,青岛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王 燕

注:本文系青岛科技大学2020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历留学生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家校双减协同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