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碧波
课堂聚焦·特设专栏: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六)
【摘 要】运用“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对《漏》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年龄段特点和民间故事的语言特点,将教材的语文要素、课后习题等巧妙融入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以讲故事为主线任務,设计指向释义、解码和评鉴三个层级的学习活动,以“概括、完整地讲故事”“有趣、生动地讲故事”“比较、发现,尝试编故事”的教学任务聚焦三个层级教与学的核心要义和操作,对学生的关键表现进行阶梯性评价,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阅读方法,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三层级阅读教学;《漏》;教学评价;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在理解“漏”含义的基础上读懂文意,学会抓关键语句梳理课文脉络,能完整且概括地复述故事。
2.通过朗读仔细品味课文,从语言和结构两个方面发现课文表现故事趣味的艺术手法,能生动、有趣地复述故事。
3.阅读《虎怕漏》等异文,在比较中发现文本的异同,尝试编故事并选择喜欢的版本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过程
(一)任务一:概括、完整地讲故事(释义层)
1.以“趣”入手,学习“漏”字。
(1)课文的题目很有趣,只有一个字。让我们一起学写“漏”字。
(2)看字形,猜“漏”的意思。
“漏”字很有趣,看字形就能猜出它的意思:左边的部件是“氵”,大家想到什么?右边的部件,上面的“尸”就像房子,房子里面进了雨,现在你能猜到它的意思吗?
2.发现有趣: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
(1)借“趣”过渡:“漏”字有趣,课文更有趣。默读课文,在课本上标记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
(2)组织交流:自由地讲一讲你觉得有趣的内容。
3.顺学而教:课文很有趣,有很多“漏”。圈一圈、数一数,看看课文里有多少“漏”。读一读,议一议,这些“漏”的意思相同吗?
(1)学生圈课文里的“漏”。
(2)分组出示含“漏”的句子,指导朗读。
第一组:
①学习多音字“哩”,感受民间故事口语化的表达特点。
“哩”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li”。读一读,如果去掉“哩”,语气上有什么变化?
②学习“莫非”,感受虎和贼内心强烈的疑惑。
想一想,“莫非”可以换成哪个词?从“莫非”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③分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读出趣味。
第二组:
①老师读老虎的话,学生读贼的话。提示:老师怎么读,你就怎么读。老师读什么语气,你就读什么语气。
②适时指导学生读好“哩”“旋风一样,停都不停”等口语化的词句。
③这样读有趣吗?与同桌合作读,抓住关键词,读好语气,读出趣味。
第三组:
①与同桌合作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齐读,读出趣味、读出画面感。
第四组:
齐读,读好“说……,就又……”的句式,读出谜底揭晓后的轻松。
(3)与同桌交流,这么多“漏”,意思有什么不同?讨论好后填写空白处。
老婆婆说的“漏”是 ;老虎和贼听到后都误以为“漏”是 。折腾了一夜,直到吓昏过去,老虎和贼都没弄明白“漏”是什么。因为误会,就有了这个有趣的故事。
4.根据“漏”字梳理故事脉络,概括地讲故事。
(1)根据“漏”字,梳理课文主要脉络。
①读一读所有含“漏”的句子,想一想:课文围绕“漏”字写了哪些事?然后补全下面的情节图(如图1)。
②组织交流,师生讨论后,完成情节图如下(如图2):
(2)根据梳理好的脉络,概括、完整地讲故事。
①对照情节图,与同桌练习概括地讲故事。要求把故事讲完整,不遗漏关键情节。
②指定学生讲故事,围绕要求进行评价。
(二)任务二:有趣、生动地讲故事(解码层)
1.讲出故事的曲折,用离奇的情节吸引人。
(1)好的故事是有波折的。下面的两个要素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能不能遗漏?
雨 歪脖老树
①找一找:在课文中画出含有“雨”“歪脖老树”的句子。
②议一议:小组讨论,这些要素能不能遗漏。
(2)出示含“雨”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雨”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联系。
我发现,故事刚开始,下的是“_________ ”;随着故事发展,“_________”;故事结束了,雨也停了,只剩下“_________”的声音。故事情节随着雨的大小而发展变化,真有趣!
(3)出示含有“歪脖老树”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如果没有这棵“歪脖老树”,故事会有什么变化。
前边有棵歪脖老树……
到了树跟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情节起伏图(如图3):
(4)正是有了这两个要素,才使得故事情节有了起伏,节奏有了变化。讲故事的时候突出这两个要素,才能讲出波折,讲得有趣、吸引人。
2.讲出故事特色,用生动的细节吸引人。
(1)默读故事,小组讨论:这个故事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2)交流并明确故事的叙述特点,出示例句,学生读一读、填一填。
①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 。
②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贼蹲在屋顶上想:“ ?”
③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 !”
(3)发现并归纳故事的叙事特點:写完老虎写贼,写完贼写老虎;老虎做什么,贼也跟着做什么。
(4)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表达,与同桌读一读。
(5)说一说,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效果。
3.讲、评一致,生动、有趣地讲故事。
(1)师生合作制订评价量表(见表1)。
(2)依据评价量表,学生分组练习讲故事。
(3)与同桌讲故事,依据评价量表互相评价。
①你觉得自己讲得怎么样?
②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有什么建议?
(4)指定学生讲故事,师生借助量表共同评价。
(三)任务三:比较、发现,尝试编故事(评鉴层)
1.默读《虎怕漏》,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交流、归纳。
(1)相同点:对漏产生误解、雨天、老虎等。
(2)不同点:题目、人物身份、人物变化、故事情节等。
3.思考、讨论:相似的故事,为什么会有不同版本?
4.改变要素,趣味编故事。
(1)出示创编要求:如果故事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虎换成狼、没有歪脖老树,雨停月亮出、虎和贼听到老婆婆最后的话……猜一猜,这时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呢?大胆想象,试着编一个新故事。
(2)小组合作,改变一个或多个故事要素,尝试口头创编新版本的《漏》。
(3)推荐代表,讲述自己创编的《漏》的故事。
5.你喜欢哪一个版本的故事?把它讲给身边人听,请他评价一下,故事讲得完整、曲折、有趣吗?
三、设计思路
《漏》是一篇民间故事,由陈清漳搜集整理,后编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选入教材时有改动。文章讲述了一虎一贼对“漏”产生误解而引发的一个幽默、有趣的故事。口语化的表达、入木三分的心理描绘、离奇的故事情节,使得整个故事产生独特的艺术张力,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传统阅读教学视域下,《漏》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细碎、繁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教师抓住“趣味”二字,对文章进行切片式的解读(或者搬运教参解读),将碎片化的解读不作选择地灌输给学生。二是教学结构扁平,教学内容包含概括故事大意、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故事道理等,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则仍然停留在一个层级。三是第一点和第二点带来的教学评价不充分的问题。由于教学中过分关注教学行为,而忽视了学习进程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关键表现的评价。
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创立的“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其核心要义是围绕释义、解码、评鉴三个层级对文本进行解读并设计教学,以此构建结构化、进阶式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运用“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设计《漏》的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及民间故事类文本的语言特点,兼顾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对文本进行解读,将解读结果转化为学习任务和活动,带领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文本,经历从释义层到解码层,再到评鉴层的阅读学习过程。教师可以聚焦三层级教与学的核心要义与操作:1.读懂(理解阐释,读出意思);2.读通(通晓奥妙,读出趣味);3.读透(反思体悟,读出我思)[1]。以此设计相应的阶梯性评价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学、评”一致的阅读活动中习得民间故事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形成对应的阅读能力。
(一)释义:在概括地讲故事中习得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
释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读懂文本的内容、主题、思想、感情等;二是明白“如何读懂”的方式。读懂文章,理解和把握文章大意,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作为一篇民间故事,学生读懂故事讲了什么并不困难,教师在释义层的教学重心是教会学生明白“如何读懂”,也就是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程序性知识。“事实上,阅读是由字到词到句到段的识读过程,整体感悟必须建立在此之上,‘整体感悟是一个从具体理解到全篇理解的整合过程。”[2]出于这些考虑,教学时可以选择“漏”这个关键性词语作为学习的切入点,由字的含义开始,逐渐展开到对含有“漏”字的句子的朗读、理解,以“漏”为线索梳理文章层次并尝试概括且完整地复述故事。这一层级的教学主要评价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和复述故事时的具体表现,由此判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阅读的方法以及是否读懂,这也是判断学生能否顺利迈入下一层级学习的依据。
释义层的教学设计以课后习题“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为切入口。对“有意思的内容”的探寻就是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可能是具体的、细碎的、局部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理解整合起来,让学生以“漏”为线,把一个个“有意思的内容”串起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全文内容。
(二)解码:在生动地讲故事中发现民间故事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
解码,就是解开作品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在这一层级,我们要厘清文本的结构,探赏文本的表现手法和言语智慧[2]。《漏》在解码层的教学设计延续了上一层级“讲故事”的主线任务,在“概括地讲故事”的基础上,提升为生动、有趣地讲故事。其中“讲出故事的曲折,用离奇的情节吸引人”指向厘清文本的结构,“讲出故事特色,用生动的细节吸引人”指向探赏文本的表现手法和言语智慧。
这一层级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将“从文本中提取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进行无痕化处理,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其中奥秘。通过“下面的两个要素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能不能遗漏?”引导学生发现“歪脖老树”的两次出现使得文章在情节上有了起伏,营造出“紧张—放松—更紧张”的故事结构和阅读心理结构;虎和贼相似、重复的话语,正体现了民间故事句式重复或相似,以及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这些体悟将文本中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地讲故事的能力,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也为“有趣地讲故事”这一目标的达成搭设了支架。学生使用评价量表评价自己和学伴所讲故事是否生动、有趣,可以使其更好地“通晓故事奥妙,读出故事趣味”,也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评鉴层”的学习。
(三)评鉴:在尝试编故事中发展深度思维和理性精神
“没有独立思考甚或批判性思考的阅读是‘无我阅读,也是无效甚或危险的阅读。”[2]三层级解读中的最高层级“评鉴”,正是为了解决阅读中“无我”的阅读。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互文阅读”的教学范式,引入《虎怕漏》这篇异文,引导学生在比较研读中发现两篇文章在内容、表达等方面的异同,进而发现民间故事因为口头流传而产生的情节相似但细节不同的特点。如果说互文阅读重在“评”,那么“改变要素,趣味编故事”则重在“鉴”,意在引导学生“汲取最有价值的营养,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和“实现能力迁移,把所学的知识与能力用于新的情境”[2]。尝试编故事也为单元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打下基础。“你喜欢哪一个版本的故事”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意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价值维度和评判框架,学会独立思考。把喜欢的故事讲给身边人听,则延续讲故事的主线任务,意在通过多次表达实践,加深对这类文本的认识和理解。这一层级的评价,主要通过异文比较分析表及学生创编的新故事,来判断学生是否“读透”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其本质是培养学生用语文做事的能力。作为一种尝试,“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可以让阅读教学呈现出结构化、进阶式的新样态,这也是对新课标提出的培养目标的顺应。学生经历这样的阅读学习,其阅读能力发展过程清晰可见。教什么、学什么、评什么,清清楚楚;教到什么程度、学得怎么样,可评可测;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明明白白。“由此出发,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可变得清晰,变得可以把握和操作。”[2]
参考文献:
[1]黄伟.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实践:要义与操作[J].中学语文教学,2021(6):10-14.
[2]黄伟.教学解读与阅读能力发展层级简论[J].学语文,2019(1):4-8.
(责任编辑:朱晓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