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组织幼儿开展“石”创作

2023-07-21 06:05:10周莉莉
教育界·A 2023年17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幼儿教育创作

【摘要】艺术类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区域活动,在此类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的多项能力。为更好达到活动的目的,教师可以基于儿童视角,指导幼儿调动多重感官观察各种石头,投放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实践探究,设计创意游戏培养幼儿的艺术细胞,使幼儿得到充分的锻炼。

【关键词】儿童视角;“石”创作;幼儿教育

作者简介:周莉莉(1986—),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幼儿园。

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相对应,基于儿童视角即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观察、看待问题。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和支持幼儿的行为[1]。比如在引导幼儿参加艺术类区域活动的时候,教师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基于幼儿的特点设置活动区域,并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主动操作,从而在此过程中获得发展。本文以艺术类区域活动“石”创作为例,分析教师该如何基于儿童视角指导幼儿,让幼儿在利用石头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发展多项能力。

一、指导观察,捕捉主体特征

(一)进行比较,形成认知

幼儿的认知往往处于一种表面的、无意识的、混沌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使幼儿逐渐提高认知能力[2]。“石”创作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比较石头的颜色、形状、大小等,从而对石头有更清晰的认知。

在幼儿园中,笔者观察到幼儿拿着铲子在泥坑里寻找“宝石”。在一棵大树下,小鸿和洋洋脑袋碰着脑袋,似乎在观察着什么。“这石头好漂亮呀。”小鸿用铲子扒拉着一块绿色的鹅卵石,鹅卵石翻滚了一下,露出了另一面。“这一面不是绿色的。”洋洋指着石头说。“有人在石头上画画了。”小鸿说。他的发现吸引了不远处的小翀。“石头上是不能画画的。”小翀站在原地喊了一声。“你看,這里的石头是绿色的。”小鸿举起那块奇怪的石头给小翀看,小翀看了一眼说:“还有个红色的叉叉。”“这肯定是宝石,对不对?”洋洋问。“是的,这是一块漂亮的宝石,海盗把它们藏在这里。”三个孩子举着漂亮的“宝石”到处炫耀,接着他们在秋千下又找到了好几块有图案的石头。

于是,笔者让其他幼儿想象自己要去寻找海盗的宝藏,也到泥坑里寻找“宝石”,观察自己找到的“宝石”和其他的“宝石”有什么不同之处。幼儿很快就发现石头上的图案都不一样。笔者就引导他们将各种石头放在一起对比,看看石头上的图案具体有什么不同之处。有的幼儿说:“我找到的石头上有绿色的花纹。”还有的幼儿说:“我找到的石头上有红色的花纹。”……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石头上面为何有不同颜色的图案,这些图案像什么,自己能否画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如此一来,幼儿的创作兴趣得到了激发,笔者由此引导他们进一步展开探究。

(二)调动感官,提取信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教师要“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幼儿往往比较好动,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调动多重感官,观察事物,提取事物的关键信息,然后再思考如何用艺术手段进行创作。

笔者给幼儿提供一些普通的石头,引导幼儿观察并触摸石头的表面,也可以用鼻子嗅,或敲击后倾听其声音等,然后思考如何在石头上面涂抹颜色。幼儿发现有的石头很光滑,有的石头很粗糙,光滑的石头表面更容易着色,粗糙的石头表面比较难着色。笔者又引导幼儿对比各种颜料涂抹在石头上的效果。幼儿发现如果使用蜡笔涂抹的话,不仅不容易在石头上着色,还容易抹掉前面涂好的颜料,而使用水彩颜料涂抹效果更好。在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幼儿提取了大量信息,为后续创作活动奠定了基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在艺术创作的初期,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石头,一起讨论石头的特点,一起比较石头上的图案,引导幼儿提取重要信息,有利于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二、投放材料,引导实践探究

(一)创设情境,拓展想象空间

在创作活动中,如果教师直接给幼儿投放材料,要求幼儿使用材料进行创作,那么幼儿有可能会感到枯燥。因此,教师要先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思考需要什么材料。比如,幼儿往往对视频、图片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给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思考,再引导幼儿对材料展开想象。

例如,笔者给幼儿播放鹅卵石的图片,幼儿看到石头上的精美图案发出一阵阵感叹,“有小狗。”彤彤指着图片说。“这是画上去的。”小页说。“哇,好漂亮呀。”彤彤的小眼睛紧紧盯着图片。笔者播放下一张的时候,正正说:“这块石头是红色的。”“这是画上去的。”小页又一次说出她的观点。“对呀,石头变成一只七星瓢虫了。”正正接受了小页的观点。“泥坑里的石头上面也有图案。”彤彤想到了之前在泥坑里看到的奇怪“宝石”。“是有人给它们涂上了颜料。”正正说,“我也想在石头上画画。”

听到幼儿的讨论,笔者顺势引导幼儿展开想象,思考在石头上可以画出什么样的图案。有的幼儿说:“我想给鹅卵石画上龟甲,这样鹅卵石就可以变成一只小乌龟了。”有的幼儿说:“我想用黏土给‘小乌龟贴上腿。”……幼儿在热烈的讨论中激发了创作欲望。于是笔者带领幼儿来到材料区,让幼儿自主挑选喜欢的材料进行创作,从而完成材料的前期投放工作。

在幼儿创作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敢于想象和乐于创造的学习品质,而基于幼儿兴趣创设与材料有关的情境,则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此时教师再给幼儿适当提供创作材料,有利于促使幼儿主动进行创造。

(二)讲究次序,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和操作能力,同时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选取材料。比如,教师可以先选择投放简单的材料,然后投放更复杂的材料,从而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创作。

笔者在活动中观察到,正正准备用颜料为石头变色。他在放石头的框里挑选了几块比较大的石头后,又到颜料区挑选刷子和颜料,拿了一根尖细毛刷和一瓶黑色的颜料。“这根太小了。”正正一边在石头上涂色一边自言自语,同时放下了那根尖细毛刷,换了一根宽扁毛刷,蘸了颜料在石头上一刷,“这个可以。”刷了一会儿,石头的一面变成了黑色。他把石头放一边,又拿起另一块石头,准备用白色的颜料给石头刷上颜色。“怎么刷不均匀呢?”他思索了一会儿放弃了,又拿起另一块石头用绿色的颜料刷上颜色。“绿色的比较好看。”就这样,正正忙活了一通,还是没有描绘出想要的图案。可见,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很多材料,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幼儿可能会随意拿取材料,从而影响创作的效率。

对此,教师要依次投放材料,并引导幼儿挑选材料。比如,有的幼儿一开始用尖细毛刷描绘花纹轮廓,等到要大面积涂抹颜色时,幼儿发现尖细毛刷给自己带来了不便,于是笔者及时给幼儿投放了不同种类的宽扁毛刷,让幼儿自主对比选择,更换工具。还有的幼儿一开始只使用黑色颜料,然后发现画出的花纹不够好看,于是笔者及时给其投放了红色、绿色、黄色等基础色颜料,让幼儿选择。幼儿画好后,笔者让幼儿思考还需要什么颜料,幼儿表示自己需要一种能画出夕阳的颜色的颜料,笔者又给幼儿提供了红色和黄色混合而成的橘红色颜料。

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抓住材料投放的契机,在幼儿感到困惑的时候适时投放有助于激发幼儿灵感的材料,在幼儿对原有材料不感兴趣的时候投放新的材料,在幼儿互动讨论的时候投放适合探究的材料,等等,从而提高幼儿的材料利用率,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游戏,培养艺术細胞

幼儿往往对游戏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儿童视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在“石”创作活动中,教师可以加入黏土,开展制作各种石头玩具的游戏。

(一)制作“娃娃”,将错就错

教师可以将角色区活动和美工区活动整合在一起,引导幼儿大胆创新制作“石头娃娃”,赋予其生命。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维持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意,增强幼儿的信心,这比让幼儿创作出精美的作品重要。

比如,笔者观察到,在美工区,小翊用黏土制作“纸盒娃娃”,小宸看着小翊制作好的“纸盒娃娃”若有所思。于是,她也在一块圆圆的鹅卵石上粘贴黑色的黏土,想做出“石头娃娃”的眼睛和头发,可是石头太小了,因此她做的眼睛和头发粘连在了一起,看起来黑乎乎的。小宸不断调整,结果石头表面全部被黑色的黏土覆盖。“我的石头变黑了。”小宸有点失落。她拿着石头给小伊看,小伊拿出蓝色的黏土搓圆压扁,包裹住一块比较小的鹅卵石,说:“我的变成蓝色的石头了。”这时她们两个又开心地笑了起来。

于是,笔者鼓励幼儿改变创作方向,调整石头上的黏土,使其均匀地覆盖在石头表面,从而制作出各种颜色的石头。“这是黑娃娃。”“这是蓝娃娃。”“还有红娃娃。”……幼儿看着手里的石头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笔者进一步鼓励幼儿说:“大家做出了各种不同的娃娃呢,真棒!如果能用颜料给我们的娃娃画上眼睛、鼻子、嘴巴就更好了!”于是幼儿又饶有兴致地进行下一步的创作。

幼儿的动手能力有限,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允许幼儿出现失误,还要学会巧妙地将“失误”转变成引导幼儿继续探究的资源,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制作“星球”,变废为宝

要想提高幼儿用色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更复杂的游戏活动,比如让幼儿用石头制作各种各样的“星球”,并注意色彩搭配,使石头颜色既缤纷又有神秘之感。

笔者观察到,一开始幼儿仅是把各种颜色的黏土依次粘到石头上,这样做出的石头更像是“彩虹”,而不是“星球”。但笔者没有干预,而是继续观察。小翀在自己的石头上粘了黄色的黏土,看到旁边的雯雯用玫红色黏土包裹石头,不知道为什么总是粘不住,于是他伸手帮忙,结果不小心把自己的黄色黏土粘到了雯雯的玫红色黏土上。于是他们两个试图将两块黏土分开,反而使两块黏土混合在一起。他们越倒腾,两块黏土混合得越充分,最终两块黏土变成一块颜色很特别的黏土。他们丢掉,打算继续用新的黏土。笔者拿着那块混色的黏土提醒他们:“你们看,这像不像星球的颜色呢?”小翀和雯雯看了一眼,惊喜地说:“还真像!”于是,他们将那块黄红色混合的黏土粘到石头上,做出了别致的“星球”。

笔者顺势引导其他幼儿过来看小翀和雯雯做出的“星球”,幼儿发现黏土混色以后更像星球的颜色,于是笔者鼓励幼儿思考还能混合出什么颜色,并让幼儿进行混色实践。幼儿兴致高涨,纷纷尝试用不同颜色的黏土混合调成不同的颜色,再粘到石头上,由此制作出的“星球”更加五彩缤纷、神秘莫测。

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时会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作品,教师要仔细观察,引导幼儿获得新的发现,变废为宝,做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结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积极倾听幼儿的声音,尊重幼儿的想法,耐心引导幼儿自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做过多干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要在幼儿需要的时候再给予其适当的帮助,从而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引导4~5岁幼儿进行自主阅读的实验研究[J].教育界,2021(4):73-74.

[2]黄凤美.幼儿园游戏中的评价策略浅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7(22):91-92.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幼儿教育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3:10:37
从萧红小说的童年视角看其小说的自我呈现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20:16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9:33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3:44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6:37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