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连志 海燕
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创新型人才培育是知识经济时代衡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创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凸显了以创新素养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走向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要實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注重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高校需要从普遍展开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创新课程体系建设、重视教师创新素养的培育以及注重相应的配套机制建设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素养;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3)05-0032-06
收稿日期:2022-11-04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因事而化:后疫情时代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C2022196);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研究(C2021098);上海市党建研究会课题:治理视域下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体系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焦连志,男,山东诸城人,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海燕,女,河南南阳人,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都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命题。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新时代中国发展面临诸多新课题新挑战: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迎接更加激烈的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高科技的封锁和围堵、建设高质量经济体系等,要应对这些新课题新挑战,离不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21世纪是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时代。高等教育肩负着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的重大使命,要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变革和人才培养新趋势新要求,着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符合创新经济时代需求的各类创新型人才。
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中国特色,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构成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理念牵引和战略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这凸显了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整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也凸显了新时代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确保向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使命。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0.26%,文盲大约占总人口80%以上。[2]经过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从根本上扫除了文盲,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覆盖,而且在高等教育事业领域更是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就。2022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 65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9.6%。[3]国际上通常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4]数据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了数以亿计的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提供了丰沛的智力资源,对于提高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培养的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聪明才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发生着新的重大变化。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国家围堵中国、打压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势头一波接着一波,显示了其遏制中国发展,特别是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的真实意图。发展高科技只能靠我们自己,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地,必须也应该大有作为。从国内环境来看,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推动产业升级、布局AI产业以及实现高科技领域的自主自强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都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牵引作用。
人才培养是衡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扑面而来的创新经济大潮,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日趋紧密,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之间的衔接也越来越紧密,这些都指向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紧迫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为本,特别是在这个创新经济时代,更是要以创新型人才为本。在全球一体化和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国家竞争的焦点日益转向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各国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成为各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竞争的最重要方面。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否在这个创新经济勃兴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决定着其能否在高科技和产业竞争中占领先机。美国从“二战”以来一直保持科技和经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美国之所以具备全世界最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等教育。”[5]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挑战前所未有。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6]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共出现59次,报告中也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面对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教育必须要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统领推进教育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党和人民的期待。
二、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事业为国家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也为中国的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毕竟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而且社会发展程度与西方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重心方面有着一定差异。在过去的高等教育模式下,高等教育的重心在于向社会传播和扩散知识,即以高校为中心,通过高校教育的知识培养、知识灌输过程,以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等人才为载体,向社会进行知识传播和知识渗透,这对于教育领域历史欠账太多、国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国情来说,是有其迫切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受到过去对高等教育模式认知的影响,人们主要将高等教育视为面向大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过程,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以教材知识体系为中心,以课堂为教学过程展开的主要场所,以“满堂灌”或者“填鸭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程式化、批量化地生产人才,重在培养大学生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全知识体系,而对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问题重视程度有所欠缺。创新素质没有被重视,导致在高等教育中没有系统地对大学生展开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尽管在一些课程和专业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创新精神的教育,但是并不系统,也并没有在高等教育的整个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中予以足够重视。这一高等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偏差势必导致实践中大学生创新素养欠缺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未能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系统化教育实践,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创新素养匮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界的不少研究也揭示了大学生创新素养不足、创新意识淡薄的问题,如有学者指出:“创新活动中参与人员被动,整体上积极性不高;……创新活动形式单一,具有模式化、公式化等特点。”[7]大学生“普遍缺少主动创新意识,……并不具备独立自信的创新人格”[8]。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实际上指向的也正是这一问题,我们的高等教育虽然能够培养世界一流的工程师,造就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技术基础,但是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依然较大,需要我们对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展开深刻反思。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重视创新素养的培育,重视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与重塑中给予创新素养培育应有的价值与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虽提高了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但随着创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创新素质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也迫切需要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9]。经济转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都依赖创新,创新的基础就是渗透着创新素养的教育体系,就是要塑造和培育具有创新素养的人。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过去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惯性影响,不少高等教育工作者依然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愿去面对高等教育变革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导致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受到严重制约,同创新经济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要求、同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都存在不小的脱节。“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已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表现为优秀创新型人才培养严重不足。”[10]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顺应重视创新素养培育的发展趋势,革除以往教育模式和教育文化中不利于创新素养培育的理念和做法,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突出强化创新意识,将创新素养培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育大学生创新素养和促进创新型人格的养成。
三、凸显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面向大学生普遍展开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群体是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群体,他们富有朝气、勇于求知、努力追求實现自我价值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也是有待开发的智力资源宝库,蕴含着无限的创新潜能。“就业创业是青年参与经济社会生产与发展的最直接途径,也是最根本途径。”[11]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成人的阶段,也是他们知识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成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将接受更多新知识,尤其是专业性、前沿性的知识,有着培养其创新素养的有利条件。高等教育应当通过积极的改革探索,重视对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发掘和培育,探索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教育模式,让大学生的教育过程既变成知识学习和积淀过程,同时也变成知识创新的思考和应用的过程,从而培育大学生创新素养、塑造创新型人格。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为重要的创新资本,创新也摆脱了诸多条件的制约,创新活动开始向大众化、个体化方向发展。对高校而言,创新也不再是一小部分有天分学生的“专利”,培养出具有创新素养的人才,让创新变成人人可以尝试的行为,将人才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这应当成为创新经济时代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理念。
广泛对大学生展开创新创业素养培育有利于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量,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展开,有助于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因此,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不能局限于部分精英大学生,而应当面向广大大学生普遍展开,这也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2]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契合了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多元化以及提升创业和就业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高等教育应当面向大学生普遍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以培育和塑造创新型人格,这是对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最基本的路径。
(二)重视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之前一般并不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或者是将创业教育融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或者局限在某些学院某些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一般开设在商务管理类专业或者工科专业中,前者侧重教学生如何发现商机、开办企业,后者侧重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创新以迎合市场的需求。”[13]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开发和培育。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应当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一种“日常式”的教学与管理理念及行为,应该是一种“大水漫灌”式的而非“滴灌”式的过程。创新素养培育的理念应当渗透于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理念中,渗透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在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应当注意教学方式的变革,尤其是要摒弃以往灌输式教育理念,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运用知识,注重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注重在知识传递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
目前,高校大都意识到了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不少高校开设了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然而,限于授课时间和授课内容,单门课程对学生思想和知识体系的影响是有限的,这样做有可能使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流于形式。因此,除了针对大学生开展必要的创业教育课程外,还要重视高校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建设。创业教育的价值目标应当指向培育创业人格,“青年创业人格教育要立足于塑造青年人个体化、自主性、开创性的创业人格”[14],而创业人格教育依赖于合理的课程设置。重视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开设相应的新增创业教育或指导课程,也要注重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还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包括在所有课程的备课、授课过程中都应当渗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把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进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课程体系”[15]。通过构建凸显创新素养培育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在所有课程授课中都渗透创新素养培育,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素养。
(三)重视教师创新素养的培育
高等教育中重视创新素养培育不仅是指面向大学生开展创新素养教育,也内在地指向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引领学生学习知识、塑造思维、形成人格的重要力量。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和创新型人格的养成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高等教育理应将教师创新素养培育作为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甚至是作为凸显创新素养培育的高等教育的关键来抓。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接力棒”,更是学生知识内化和知识创新路上的“引路人”。“引路人”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在授课的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创新的过程,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意识到这些知识所蕴含的创新价值和意义,从而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养成对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队伍尤其是一线授课教师队伍的大量投入。教师不会自然而然地具备这种意识,这就需要对教师开展创新意识教育,使之也意识到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意识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责任,从而主动在备课、授课以及课后辅导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教师应具备成为大学生创业导师的能力,能够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引导和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通常是以专业为背景,学生通过已学的专业知识构建创新思路,……导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16]因此,教师应当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等教育重视和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变革新趋势,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领学生“求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育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培养。高校要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让创新创业意识成为指导教师展开专业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的一根“看不见的红线”,使教师自觉将创新创业意识渗透于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中。当然专业的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具有综合性,要求创业指导教师“不仅具有普通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讲授课程的技能,还需要具备创业实践的指导能力。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师队伍的匮乏是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17]。因此,在重视一般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同时,也要尝试建设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创业导师队伍。
(四)完善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配套机制建设
培育学生创新素养是从中小学一直延伸到高等教育乃至后续教育的系统工程,应当贯穿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始终,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高等教育而言,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同样是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系统性工程,许多方面的配套制度改革都需要系统推进与完善,形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配套机制。这些配套机制包括:(1)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应用和创新平台。如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走进实验室,使他们接触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强化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对知识的学习运用能力,同时也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缺乏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以及实验平台等问题。许多创业项目、创业企业都来自大学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孵化平台,“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平台和载体,创业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沦为浪漫主义的‘乌托邦”[18]。(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不少高校仅仅将第二课堂视为拓展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兴趣爱好、拓展知识视野的课程,学生一般也将其视为“营养学分”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有助于打通不同专业知识壁垒、提升学生学习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要在第二课堂中加强专业应用与创新类课程建设,配强师资,对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知识与技术创新予以支持,让第二课堂成为大学生充分拓展兴趣、进行创新实验和创业实践的课堂,鼓励他们组建创新实验小组,汇聚志趣相投的学生共同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量。(3)改革学生学业考核方式。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也需要在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探索,设置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业考核方式,如设置创新创业学分,鼓励學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学生可以以创新创业成果认定学分;设置一定期限内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的申请制度等。灵活的学业考核方式,有助于学生轻装上阵,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活动。(4)加强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如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协调相关师资予以创业指导和帮助,协助学生办理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手续审批等,协助学生联系相关业务企业;再如进行配套经费支持或者小额贷款支持,解决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和创业活动所需的经费困难等问题。(5)建设产学研合作机制。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策略。在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的运作已经成为共识并有着成功运作的经验,“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可以在地方和企业建立科研平台,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企业也可以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实习岗位和实习基地,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19]。通过相关方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以实现资源聚合效应,促进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总之,通过多方面努力,建设完善的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配套体系,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服务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黄一玲.毛泽东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1):68-77.
[3] 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EB/OL].(2023-03-23)[2023-04-25].http://www.gov.cn/xinwen/2023-03/23/content_5748066.htm.
[4] 鲁越青,白忠喜,徐阳春,等.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124-126.
[5] 吕雪梅.FYE计划:美国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开端[J].中国人才,2022(5):68-69.
[6]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29(2).
[7] 贺才乐,周重浪.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21-23.
[8] 崔红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分析及培养途径[J].理论观察,2014(12):159-160.
[9]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2).
[10] 王秀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6-90.
[11] 桑伟林,蔡智.改革开放40年来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演进及其优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10):12-18.
[12] 徐谭.浙江:正在发生的“未来”[N].光明日报,2017-07-15(7).
[13] 陈池.对“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环境下高校创业教育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0):91-94.
[14] 杨熙.青年创业者的积极创业心理构建及教育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2018(9):115-119.
[15] 周倩.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J].人民论坛,2011(24):152-153.
[16] 李志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37.
[17] 符周利.高校创业教育学院化现象分析与治理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7(2):89-94.
[18] 王占仁,林丹.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3):250-252.
[19] 謝芳.基于高校视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8(8):92-95.
【责任编辑 曹 静】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JIAO Lianzhi, HAI Yan
(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innovative econom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ve talents whose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innovative qual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tage of public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literacy cultivation system. We need to make efforts from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urriculum system,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innovation litera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rresponding supporting mechanisms.
Key words: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literacy; higher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novative ta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