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下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3-07-13 09:26檀慧邢晔杨寅红王卫博
公关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工科大学生培育路径

檀慧 邢晔 杨寅红 王卫博

摘要: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对劳动精神良好特质和优秀素养的提炼和凝结,新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是制造强国、产业转型升级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新工科建设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与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核心目标、内在要求和行动方案等方面的共性。本文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培育困境进行分析,从新工科建设、课程思政、实践平台、校园文化等角度对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前言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对劳动精神良好特质和优秀素养的提炼和凝结,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等基本元素,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在从事本职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专业知识、高超技艺、素养态度方面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的统一。我国关于工匠精神的传统文化由来已久,但是工匠精神被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特征成为我国强国的动力要追溯到2016年3月,“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鼓励企业要立足市场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需要,在生产和产品方面要注重品质、品牌的提升,提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立足于时代发展需求,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的被充实丰富,最终形成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突破创新为特征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工匠精神本质上是对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的生动诠释,是党依靠劳动人民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纽带[2],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巨大动能。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科技和产业战略转型升级中,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呼唤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工科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的探索时期和职业目标的确立期,在大学期间需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操作技能,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关系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关系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互利共生,新工科建设是顺应我国科技强国战略而提出的一项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新工科建设寻求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构建工科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3]。新工科建设对工程教育的要求与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核心目标、内在要求和行动方案等方面的共性,因此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进行研究,对于提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程教育质量,打造新时代工程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不同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都会有不同时代的意义特征,工匠精神源于对我国古代手工业者一丝不苟、执着专注、孜孜以求等良好特质和优秀素养的提炼和凝结[4]。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又立足于我国制造业强国的时代要求和经济体制的快速变革,其核心内涵更加深厚和丰富。工匠精神是指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优秀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发展,需要优秀的新生力量的躬行和实践,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即将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重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新时代工匠精神文化传承和发展要求。

(二)新时代制造强国的目标要求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强盛的基础。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而核心技术不强,产业结构多元而资源利用率较低,高端装备需求旺盛而对外依存度高,增量创新较多而原始创新缺乏,可见,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变革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为了探索科技创新、制造强国的发展道路,在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统筹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纲领,采用整体推进、重点领域突破的方式实现中国制造业三步走的具體目标,“中国制造 2025”战略重点推进的十大领域均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而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端的制造业人才,这必然对工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界定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是未来我国制造行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将工匠精神中的优秀元素融入到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是我国制造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科大学生素养要求

新工科建设是教育部服务国家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重点战略而积极推进的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为主导的发展建设。2017年2月以来,各大高校在教育部的组织下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以“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为代表的新工科项目建设院校,在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拓展之上,形成了对新工科建设的共性理解:在开放、包容、创新、全周期培育理念的指引下,对工科学科进行专业课程的重构,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探索全新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助力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与科技、产业、社会等体系融合对接。新工科建设的理念要求呼唤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回归和重塑,工匠精神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丰富的精神产物和传承,更是人们在劳动活动中明确的实践指导。折射到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是要把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现实生态和时空逻辑进行科学梳理,融入到工科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发展、实践精准对接的各个环节。工匠精神为工科大学生的培育提供了价值目标的指导和约束,这种指导和约束是实现工科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工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素养要求。

二、新工科建设下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问题表征

(一)社会氛围工匠精神价值导向不足

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价值导向是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沃土,崇尚劳动、细致严谨的社会氛围会孕育出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精神追求,浮躁不安、短视化的社会环境容易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虽然我国社会对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宣传一直存在,但工匠精神的提出和回归发生在近几年,而且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不足,社会引导力度不强,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二)工程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深度不够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站在工程实践的角度,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专业化的工程人才[5]。工程教育模式与国家工业化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工程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模等方面都必须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的提出,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目前,高校主要通过思政课、校园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后,高校实施劳动教育必修课,但劳动教育形式以讲授为主,缺乏与专业课内容的紧密结合和工匠精神的深度挖掘;专业实践课程虽然有具体操作的素养要求,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启发和情境引导,致使工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工匠精神难以入脑入心;同时,在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课程中,大一大二阶段的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多以参观形式的知识传授为主,学生无法将精益求精、敬业奉献、专注勤勉、创新进取等文化精神与专业知识相融合,错失了工科大学生建立工匠精神职业信念的宝贵时机。

(三)工科学生精神培育主体意识缺乏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主张技艺与道德兼修,工匠精神是劳动者个人素养的体现,外部环境对其工匠精神的塑造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劳动者自身动力需求才是核心所在,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生动力与工匠精神的良好塑造密不可分。当前,工科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自我要求低现象,学生在参与实践实习活动中对学习内容非自动汲取而是被动接收,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工程伦理教育没有实现双向融合,甚至出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由于引导不当或者讲解偏差而出现学生逆反心理,使得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产生较大障碍。

三、新工科建设下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以新工科建设推动工程教育质量提升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掀起的一场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革命,以新工科建设引领的工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有工科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共识。在新工科建设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类有工科专业的高校要结合要求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方法,寻求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提升,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合培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传授[2]。高校要结合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学校实际,把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工程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积极应对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培养知识上、技能上、态度上符合制造强国工程需求的工科人才。

(二)以课程思政引导工匠精神强力回归

加强劳动教育,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是我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努力方向。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加强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有了明确具体的要求[6]。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凝练和升华[7],把工匠精神与工科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相融合,要构建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机制,积极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依托专业课程知识传授,深度挖掘工匠精神与专业知识的教育资源和契合点,大力弘扬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实现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

(三)以实践平台促进职业核心素养塑造

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发挥企业工程教育培育第二主阵地的作用,推动学生深度参与实习岗位,在实习过程中注重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充分融合,促使学生将课堂收获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到实实在在的实践环节,并在实践岗位上深化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塑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

(四)以校园文化营造工匠精神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塑造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高校可以在校风校训、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元素,引导学生加强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可以通过官网、微博、易班等宣传媒体,弘扬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征文、讲座、论坛等系列活动,将体现工匠精神的科技创新产品、艺术产品等定期展览,使工匠精神全方位、立体式、沉浸式地融入到校园各个角落,学生在良好的精神氛围中耳濡目染,进而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光荣伟大力量。

工科大学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加强对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新工科建设的宏观目标要求,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需求。高校要探索全方位多渠道的培养路径,培育工科大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寻求契机。 PR

本文系2022年度石家莊市劳动教育“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 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编号:LDJY22-0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 OL].(2016-03-05)

[2]韩喜平,郝婧智.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涵的规律性阐释[J]. 思想理论教育,2021(12):41-46.

[3]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4]史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04):70-74+87.

[5]别敦荣.工科、工科教育及其改革断想[J].中国高教研究,2022(01):8-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7]郑子君.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J]. 人民论坛,2021(19):82-84.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新工科建设工科大学生培育路径
浅析新升本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通识性课程建设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索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