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驱动 承红色因子

2023-07-04 04:46朱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学习任务群综合性学习

朱红

【摘   要】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以革命文化为主题进行编排。针对此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特色、编排特征,教师可以借用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将教材中的三大活动转化为“读中识英雄—诗中觅英雄—写中感英雄”等系列学习任务,组成“群英谱”任务链,助力学习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革命文化;综合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1]19学习任务群是语文教师解读和组织教材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重要的载体。它的提出为不少语文教学难点的破解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以“四篇课文+‘奋斗的历程”的方式编排了革命文化题材的学习内容。其中,“奋斗的历程”是小学阶段革命文化类学习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一次综合性学习。在教学安排上,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特殊编排体系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考量学生对红色革命的时代背景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初步认知的学情。具体设计上,可用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将“奋斗的历程”中的“开展阅读分享会、制作小诗集、写一写自己的心愿”三大活动转化为“读中识英雄—诗中觅英雄—写中感英雄”等系列学习任务,组成“群英谱”任务链,以任务驱动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使其在涵泳和运用语言文字中,树立远大志向,继承发扬优秀的红色文化,达到此次综合性学习“集阅读与表达为一体”“融语文要素与情感涵养为一炉”的活动目标。

一、借群文,组群像:运用策略灵活“读”

所谓“借群文,组群像”指的是将“阅读材料”板块中的7个文本围绕“奋斗”这一主题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运用群文阅读策略来开展阅读实践,在心中形成人物群像,达到“文”和“意”相融合的学习效果。

(一)驱动性问题推进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最大的好处是改变学生原来单篇阅读时的思维定式,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使其看到事物的多个方面和发现更加灵活的阅读方式,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创新思维方式,同时在不断超越和突破自我中生成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7篇阅读材料分别从伟人和战斗英雄等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不同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贵的品质(精神)。为让学生领悟这一点,教师在活动一开始就带领学生直奔“群文”: “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篇特殊的课文。这‘篇课文由7个篇章组成。每个篇章都有独立的主人公、独立的内容。你能采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速读方法来读读文章,然后将其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吗?”

教师以“分类”作为群文阅读的支架,促使学生采用跟往常不一样的阅读方式快速阅读,展开深度思考。学生的分类依据各不相同:有的根据体裁分——诗歌和叙述性文本;有的根据国籍分——中国和外国;有的根据人物分——伟人和革命英雄;有的则按照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来分。在阐述不同分类结果和理由的过程中,学生对7个文本既有了深切的感性认知,也有了一定的理性认知,真正实现“群”文“群”阅的意义。

接着,教师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经过了刚才的分类阅读,相信大家对这7个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给这‘篇特殊的课文取一个题目,并说明取名原因吗?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把题目写在词卡上。”如此,让阅读思维由前一个阶段的“分”转为“合”,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度阅读。有的小组直接取名为《奋斗的历程》,有的小组则取名为《不平凡的岁月》,还有诸如《永垂不朽》《了不起的英雄》等题目。

在以上两个叠加式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既要对各篇文章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还要对整组文章进行有高度的、理性的解读。这样,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层层拓展阅读的深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起人物的感人形象。

(二)阅读支架助推群文涵泳

有了驱动性问题的指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要想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还需要再深入细究文本,走进文字的深处。由此,教师可设计群文阅读学习单,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该学习单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学习单,其学习任务相对集中,内容更为开放,让学生有更多个性表达的空间。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设置了特殊的阅读卡(如图1)作为群文阅读学习单,请学生写一写:“在这些人物中,最让你感动的是谁?请你在阅读卡上写下感动的理由。”

美国课程改革专家罗伯特·马扎诺提出,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知识进行一步步的深化。第一是比较,比较的价值在于區分不同事物的共性与个性,学习者在获得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类比。第二是分类,将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分类,以便于知识的输出。第三是抽象,抽象强调知识的概括化与主题化,从而获得一般性的概念。第四是归纳推理,通过观察来获得未知……[2]罗伯特·马扎诺的学习理论启发我们,运用比较、分类这些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阅读策略,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借助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支架,学生聚焦中心议题进行比较式学习,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的理解。本次任务的最后环节是让学生为最让自己感动、敬佩的那位人物做一张“人物名片”,并把名片张贴在墙报《群英谱》上,以此在涵泳群文的过程中让人物群像更加凸显。

二、借群像,品诗情:跨越学科综合“学”

制作小诗集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另一项实践活动。学生在四年级下册中接触过诗集制作,但是制作红色革命诗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对此类诗集接触较少,对很多红色诗词有较强的陌生感,理解和共情起来会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在活动中,诗集制作是重点,而合适的、能代表百年奋斗历程的红色诗词的收集整理是难点。“跨学科学习”可使这一任务化难为易。

《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1]34跨学科主题教学是对学生真实生活的回归,超越课本与教室,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社会情境之中,关注跨学科视野、横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综合素养,主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3] 这一理论启发我们,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从而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诗集制作攻“内”“外”

为了让学生有目标地、有效地收集红色诗词,教师先让学生收集各种诗集,再在班内进行展览,请学生边看诗集边研究:如何做好一本红色革命诗集?做好这本诗集需要准备哪些资料?观看诗集后,全班进行探讨:如何做好一名诗集编者?通过讨论,学生脑海中“诗集”和“制作诗集”的概念由模糊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此外,学生还发现有的诗集编排得特别与众不同。如:“《全部都喜欢——金子美玲诗歌精选》专门汇集了金子美玲在各个时期写的儿童诗歌。每页还配有非常有童趣的儿童画。整本书看起来就像一本儿童绘本。”

学生在一遍遍浏览诗集的过程中受到了诗词的洗礼。他们发现,要想编辑好一本诗集,就要选择各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词,这样读者读起来才不会枯燥,还能了解各个时期的一些特点。同时,一本诗集不仅要考虑诗词本身,还要做编目录、拟书名、配插图等“语文之外”的事情。可以说,制作一本优秀的诗集,要关注诗集的“里里外外”。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资料的收集、诗集的制作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对接下去的行动了然于胸。

(二)诗卡研究融“诗”“情”

经过“诗集汇展”的洗礼后,学生进入合作收集资料的阶段。本次资料收集的要求以“任务卡”的形式发给学生。任务卡的内容如下。

亲爱的同学:

欢迎你进入“寻觅英雄”之旅。请你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检索、访问他人等方式,收集关于不同时期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发展不屈不挠作斗争的诗词。

要求:

(1)边收集诗词,边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大概意思。

(2)边读诗词,边想象诗词中人物的形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自己最有感触的一位人物制作一张名片。

(3)做好和大家交流分享人物名片的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足时间。学习小组随时将收集到的诗词以卡片的形式粘贴在墙报《群英谱》上,以便其他组学习,同时也为其他组打开视野。这样既能让学生合作研究的成果即时呈现,又能丰富教室里的墙报内容。“收集诗词—制作卡片”既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分享交流,更为后期的诗集制作做好铺垫。

当学生完成了诗词资料的收集任务时,诗集的雏形就显现出来了。教师在这些诗词中选取了几首与学生共同欣赏,组织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再次感受奋斗的艰辛(如表1)。

这样的学习过程正如《课程标准》所言,能引领学生“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1]13。

红色诗词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活动中,教师依据目标,明确了“查找资料,了解内容—结合资料,深入理解—综合运用,自主、有目的地筛选资料”这一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多维度的学习,学生不仅提升了学习能力,还受到了革命精神的熏陶。

三、借心愿,植红心:錘炼语言练习“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建构是个体主动的行为,个体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结,在同化、顺应的基础上,促进知识与经验的学习。”建构主义为学习赋予了新定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合作,以促进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学习。[4]“写一写自己的心愿”在统编教材中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一个小栏目出现的,可见其编排意图是希望学生在参与“开展阅读分享会”“制作小诗集”这两个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共鸣,用多种形式、各种题材表达自己的心愿,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一)情景创设实现表达之需

每个时期都需要中华儿女不断奋斗。如何把学生的“心愿”与“成长”、与“奋斗”相融合,使学生笔下有思想呢?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有感于此,让学生撰写心愿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真实情感。为了避免学生可能会说些假大空的套话,教师以“任务卡”的形式引导学生找到表达点。任务卡内容如下。

亲爱的同学: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追星”之旅。请你细细端详教室里的墙报《群英谱》,轻轻诵读自己收集的诗词。假如有一条时光隧道可以让你和诗词中的人物对话,你有什么心愿想和对方交流?

要求:

(1)把想要交流的内容列成提纲,突出某个重点。

(2)猜想一下,这个人物听了你的心愿后,会说些什么?

任务卡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找到倾诉对象,在情境中不知不觉流露真实的心声。这样的表达是为“需”而表达,也是一种“有用之表达”。同时,由于设置的情境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达既可以面向社会、世界,也可以针对内心的需求或自身的成长。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心愿上墙分享表达之果

撰写好心愿之后,教师让学生给自己的文章配上插图,进行美化,形成“心愿卡”,将其粘贴在墙报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会欣赏的读者:“对照书上的思维导图,你发现同学的心愿可以怎样归类?你发现有多少种方式可以写我们的心愿?”

撰写心愿是一个表达内心情绪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责任、担当的过程,更是一次“我”与“文字”交流的过程。“心愿卡”的分享则是一次“我”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也是一次品鉴习作的学习之旅。

综上所述,教师要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围绕“奋斗”主题,将阅读分享、诗集制作、心愿撰写组成任务链,使学生秉持“居敬持志”的学习态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增进对“奋斗”的感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以此达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盛群力.旨在培养解决问题的高层次能力:马扎诺认知目标分类学详解[J].开放教育研究,2008(2):10-21.

[3]任学宝.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困境与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4):59-64,72.

[4]唐璐.项目学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五常小学)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学习任务群综合性学习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