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衍平
【摘 要】很多教师解读统编教材时,难以读懂文本的表达秘妙;进行教学设计时,难以落实课标的各种理念。运用结构化思维可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读出文本的结构化特征,提供进阶式学习路径,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结构化思维;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当下,很多教师解读统编教材时,难以读懂文本的表达秘妙;进行教学设计时,难以落实课标的各种理念。对此,需要用结构化思维来解决上述问题。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一般而言,结构化思维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通过分析、整合、排序等思考方式,实现从零散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清晰的、完整的、系统的结构,从而助力学生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1],提升思维水平。下面试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课为例,谈一谈具体的实践体会。
一、用结构化思维解读教材,读出文本结构化特征
结构化思维,其本质是一种系统思维。运用结构化思维解读文本时,自然会从整体出发,关注文本的内容、形式、主题,读出文本的“结构化”特征。众所周知,课文是文质兼备的典范性文本。其呈现形式即“文路”,应该是结构化的。文本背后作者的“思路”,自然也应該是结构化的。因此,运用结构化思维关注课文的“文路”“思路”,能更好地与教材编者形成默契,与课文作者形成共鸣。
《青蛙卖泥塘》是一篇童话故事。运用结构化思维解读文本,可以有下列发现。
(一)青蛙的态度变化:由“卖泥塘”到“不再卖泥塘”
运用结构化思维,很容易发现青蛙前后的态度变化:课文起始,青蛙要“卖泥塘”,因为他住的是一个烂泥塘,“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青蛙想“搬到城里住”,是因为他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课文结尾,青蛙“不再卖泥塘”了,因为此时他住的地方“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还有道路通到城里……”显然这里满足了青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他不再卖泥塘了。出现由“卖”到“不卖”的转变,原因是“烂泥塘”变成了“好地方”(当然,这里还承载着青蛙的智慧与劳动)。这样解读,课文首尾呼应,其整体的结构特征就显现出来了。
(二)青蛙的智慧劳动:让“烂泥塘”变成“好地方”
原本的“烂泥塘”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好地方”?用结构化思维关注文本,就会发现:改变,不是只靠青蛙个人的努力,而是靠他与伙伴的共同参与。因此,解读要围绕以下视角:有谁参与?青蛙如何做的?按照这些视角梳理信息,就会发现参与的伙伴有老牛、野鸭、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小狐狸……浏览课文,还会发现课文重点写了老牛和野鸭提建议两个部分,把小鸟、蝴蝶、小兔等放在一起,进行略写。运用结构化思维,就可以发现课文详略得当的结构特征。
运用结构化思维继续解读文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伙伴们来买泥塘,有什么共同点?他们都没有买泥塘。但是,他们都是先给予肯定,再提出建议。那么,面对伙伴们的建议,青蛙是怎么做的呢?课文中多处呈现句段 “青蛙想……于是……”“青蛙都想……”,说明青蛙不是盲目执行,而是先分析,再采纳建议,“于是……”体现了青蛙的智慧与创造。这样一来,文本的语言结构特征也清晰起来了。
运用结构化思维,可让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更有方向、更有策略,能够更好地关注文本的结构特征。这就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用结构化思维设计教学,呈现进阶式学习路径
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教”的内容与方法。这样容易呈现教师主导的、单一的、线性的训练样式,也容易造成活动与活动之间散点分布,关联不紧,缺少层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素养导向[2],教师需要呈现促进素养生成的课堂样态。为此,要运用结构化思维进行教学设计,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展开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创造性表达与交流”的结构化学习流程,关注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实践性,关注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关联。
(一)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运用结构化思维设计学习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可以激励学生完成驱动性任务,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依据本课的内容,以及《课程标准》中低段学生学习童话的能力要求,可以设计这样的语言运用情境。
青蛙卖泥塘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动物朋友前来买泥塘。可是,现在青蛙改变了主意,他不再卖泥塘了。他该怎么向这些来买泥塘的朋友们解释呢?
这是一个指向素养提升、具有“生活化”“真实性”特征的语言运用情境。学生要想帮助青蛙回答好这个问题,就需要深入学习课文内容,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青蛙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展开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
用结构化思维设计学习活动,可以让学习活动更加具有层次性、整体性,彼此之间形成逻辑关联。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图1)。
本课的语文实践活动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中,师生共同研读第3~5自然段。老牛看到“烂泥塘”给出的建议是什么?从老牛的话语中,可以发现他先是肯定了泥塘的优点,再给出了中肯的建议。青蛙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想再做。“想”很重要,“想”就是思考、分析。“做”更重要,他“采集草籽,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通过对关键词语的品读,不难发现青蛙付出了智慧与劳动。第二个板块中,学生自主研读第6~8自然段。这就要求学生借助之前的学法,关注“建议”和“行动”,然后比较两个部分的异同。学生在阅读、比较、分析中,一方面体会到青蛙的智慧与劳动,另一方面感受到课文相似的表达方式。第三个板块中,学生借助第9~10自然段的信息,仿照第3~5、第6~8自然段的表达方式,任选一个角色创编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该板块中,表现性评价分为“建议”和“行动”两个部分。“建议”部分考查是否包含“肯定”与“意见”两个要素,“行动”部分考查是否包含“智慧”与“劳动”两项内容。在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三个学习板块再次呈现了结构化的学习路径,主线是一致的,能力是逐步升级的。
(三)进行创造性表达与交流
“表达与交流”是课堂最后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完成此项任务,与课始部分的情境任務就会形成完整的闭环。
“如果你是青蛙,你怎么向前来买泥塘的朋友们作出解释呢?”师生先一起讨论应该解释哪些内容,共同确定包含如下信息:之前卖泥塘的原因+朋友们提出建议后自己的劳动创造+现在住的地方的舒适性。注意,这里的内容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师生一起建构的。可以说,为了完成此项学习任务,学生一直受到情境任务的驱动,之前的学习活动始终在为此环节的创造性表达储备资源。那么,如何更好地表达与交流?此时,教师可以提供如下表达图式:我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学生借助表达图式,只需要整合前面的学习内容,就能够进行创造性交流了。
综观本节课,以结构化思维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设置情境任务,然后展开语文实践活动,最后解决情境任务。整个教学流程清晰有序,呈现出了鲜明的结构化特征。
三、用结构化思维组织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结构化思维能够助力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结构化思维水平。那么,要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
(一)经历清晰的结构化流程,经历即学习,经历即建构
在结构化思维观照下的课堂教学自然带有结构化的显性印记。教师借助结构化的学习流程,帮助学生积累、建构学习经验。再进一步说,在具体的学习板块中,学生沿着“共学—自学—拓学”的学习路径,也会增加自己的学习经验。因此,课堂教学的结构越是清晰,就越容易提升学生的结构化思维水平。
(二)发现结构化的文本特征,发现即学习,发现即成长
在结构化思维观照下的课堂上,没有教师细碎的逐句讲解,没有方法的单向授予,也没有线性的机械训练。学生在情境任务的引领下,自主、积极地展开学习,经历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的过程。教学时,教师会呈现故事的矛盾处,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思辨,比如:烂泥塘成了好地方,好地方更好卖了,青蛙为什么不卖了? 教师还会呈现探究性话题,让学生比较、发现文本的结构特征,比如:看一看第6~8自然段和第3~5自然段的内容,有什么发现?教师和学生一起建构表达图式,促进学生实现“高通道”迁移,比如:青蛙要想解释,需要说哪些方面的内容?可以运用什么样的表达图式?
总之,可用结构化思维助力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和实施。在结构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投入地展开语文实践活动,收获的不仅有人文素养的提升、语用能力的发展,还有思维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盛月芬.指向学生结构化思维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江苏教育,2022(81):33-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