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传统教育体系多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水平,对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缺乏重视,给学生全面发展带来了阻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推广与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强调,小学音乐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也逐渐开始创新改革。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能够借助美的感染与熏陶达成思想道德教化目标,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潜力进行深入挖掘。文章从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及其重要作用出发,介绍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融入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4-0088-03
引 言
音乐是历史悠久、应用普遍且影响深远的一种艺术门类,能够通过情绪感染与艺术熏陶带给听众美的享受,培养听众的高雅情操。隨着现代教育体制的素质化改革转型,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小学音乐课程也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深入改革。通过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入,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音乐在结构编排与情感表达上呈现出的美感,以此为基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下面,本文将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融入策略展开分析。
一、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
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审美教育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周代形成的“六艺”教育体系可视作审美教育的雏形与基础。在“六艺”教育中,人们强调通过“礼”“乐”中的诗词、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现人的内在修养,维护人伦道德与社会和谐,并通过“射”“御”等体育训练活动修正自身的外形体态,通过“书”的书法训练提升艺术鉴赏与创造能力,以多种艺术形式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在美的熏陶下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1]。随着我国社会历史的演化与教育体制的变革,西方教育体制中的审美教育观念逐渐被引入国内,与我国传统审美教育体系进行融合创新,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得以推广应用,构建起相对成熟完善的审美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式,在学生的文化类课程学习之外予以补充拓展,通过音乐、美术、体育等形式对学生的审美观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在多种艺术形式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下成长为具有良好审美意识与正确思想观念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调节学生的情绪及心理状态
近年来,随着人才市场竞争形势的日渐激烈,很多学校为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能够在就业市场中站稳脚跟,给学生施加了过重的课业负担,以期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现状使很多学生产生了过大的心理压力,呈现出悲伤、易怒、暴躁、厌学等不稳定情绪,难以维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与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合理的引导去欣赏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与动感的节奏中逐渐舒缓情绪,有效排解心理压力,降低负面情绪对自身语言行为的干扰,在音乐的感染与熏陶中获得心灵疗愈,找到放松、平静、和谐的精神状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中。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音乐并非以图像视频形式直观呈现的,其艺术形式与媒介特征相对抽象化。在欣赏音乐时,音乐作品并不会将听众的思维限制在某一特定场景与情绪感受范围内,而是能给予听众充足的思维空间,让听众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音乐作品做出个性化的分析解读[2]。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的特性开展审美教育,让学生一边聆听不同种类的音乐作品,一边想象音乐作品所营造的空间场景画面,并在想象力的激发与引导作用下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在聆听音乐时,人们对音乐之美有着直觉式的鉴别与欣赏,但要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系统化的美学认知体系,就需要通过审美教育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接受审美教育,学生能够对音乐作品的美感来源与美学技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在对大量音乐作品的赏析探究中逐渐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标准,实现审美品位与鉴赏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
音乐艺术作品的美感并非单一来源于形式结构的科学编排与情感内容的合理表达,还来源于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很多优秀音乐作品不仅彰显了作者在特定创作背景下的情绪与心境,还寄托着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怀。通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音乐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创作心境,在聆听音乐作品时通过其音乐表达形式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在音乐的感染与熏陶中培养高尚情操,成长为具有正确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型人才[3]。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融入策略
(一)挖掘音乐审美素材
教师应深入挖掘优质的审美教育素材,寻找体式风格多元化、表达技巧高超、情绪感染力强、思想内涵深刻的音乐作品作为审美教育的鉴赏素材,借助优秀的音乐作品向学生彰显音乐所蕴含的美感,让学生在音乐作品的聆听与学习中收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逐渐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与鉴赏水平。此外,教师还需要针对不同风格特点的音乐作品挖掘教学重难点,围绕优秀音乐作品在旋律、节奏、音色、结构等方面对美的表达,让学生掌握不同音乐风格的美学特点与美感来源,明确小学音乐审美教学的关键点,并以此为核心基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例如,在学习作品《春风》时,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聆听歌曲,感受作品通过明快的节奏与悠扬的旋律所表达出的生机勃勃、温暖怡人的美好春日景象与欢快舒畅的心情。随后,教师围绕春天这一音乐主题挖掘探索其他与春天有关的音乐作品,如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第一乐章《春》、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春之歌》、施特劳斯的管弦乐《春之声圆舞曲》等,并为学生播放这些关于春天的著名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家如何通过各种乐器的音色及音乐结构,传达出春日带给人们的美好情绪体验,让学生在丰富且优质的音乐审美素材中逐渐构建正确的审美鉴赏体系,逐步提升审美品位。
(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与文字、视频等视觉类媒介形式相比,音乐艺术形式相对抽象,大多数学生难以在音乐符号与实际声音之间建立准确可靠的联系,在分辨音乐作品音高、节奏、结构、曲风等乐理概念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无法通过准确的语言描述或相对直观的视觉画面呈现音乐作品的音色、情绪表达及思想观念,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处于相对混沌的状态,在赏析音乐作品美感来源时会遇到较多困难与挑战[4]。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通过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贴近的音乐审美情境来建立音乐艺术形式与学生内在经验之间的联结,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借助相应的图片、视频和文字等视觉媒介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作品所搭建的特殊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音乐作品中找到与自身经验相符合的审美落脚点,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在学习《我的祖国》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作品的创作背景,为学生播放电影《上甘岭》中郭兰英所演唱的插曲片段,将学生置于电影画面所营造的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感受电影中的志愿军战士在战争绝境中爆发的勇敢品格与坚韧不拔的意志,将电影所激发的情绪体验与展现的思想内涵与《我的祖国》中的旋律、音色、唱法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抗争精神产生深切认同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品质。
(三)赏析音乐表达技巧
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在自身情感经验与想象力的基础上凭借直觉去感知音乐所带给自己的审美感受,还要通过对音乐作品表达技巧的理性分析来寻找其美感来源与情感表现手法,学会辨别艺术作品在美学表达上的优劣,逐渐形成具有一定个性化的艺术鉴赏体系与审美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为此,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赏析音乐作品时为学生讲解音乐作品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曲式、织体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音乐能够唤起听众的情感来源于何种表达技巧,从而提升学生从乐理知识等理性角度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5]。
例如,在学习萨克斯演奏曲《回家》时,教师需要在学生聆听后讲解音乐作品在节奏安排上的合理性及其与情绪表达之间的关联,让学生感受乐曲第一主题中平缓、舒展的旋律节奏所传达的对家人的思念及对故土的追忆,感受乐曲第二主题中十六分音符的加入给乐曲旋律节奏带来的变化,体会作者见到亲人时欢快与激动的心情。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打节拍,通过肢体动作感受乐曲在表达不同情绪时的节奏变化,帮助学生从乐理知识等理性层面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赏析,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四)开展小组交流讨论活动
对音乐作品审美鉴赏是一项偏向于私人化的艺术活动,每个人的知识体系与经验阅历不同,在聆听音乐作品时所唤起的情感体验与感知到的思想内涵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做出个性化解读,通过组织小组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踊跃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看法与感受,尊重每个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基于自身情绪感受进行深入挖掘,分析音乐作品的美感来源及自身的情绪记忆与思维经验,使音乐审美鉴赏过程更加深层次化,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审美体系,逐渐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6]。
(五)组织音乐创新实践活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理论层面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与学生自身的审美素养,还要从实践角度让学生在音乐相关艺术领域展开创作,鼓励学生在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的滋养下运用创新思维与所学知识自主创作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并对音乐创作过程有全新的理解,从而掌握更高层次的音乐鉴赏技巧与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习乐曲《金风吹来的时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葫芦丝和芦笙等民族乐器在音色和音乐表达上的特点,组织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围绕歌曲所营造的云南自然风光与少数民族生活图景展开文字创作、绘画创作、歌曲创作及舞蹈创作等,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相对抽象的声音媒介作品转化为更为直观的视觉媒介作品,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乐器演奏经验,运用所学乐理知识展开歌曲创作,不断挖掘自身的音乐潜力,在开展音乐审美活动时融入创新意识,构建更为完善的审美鉴赏体系。
结 语
现代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与“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让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得以彰显。作为各大重要艺术形式的组成之一,音乐能够寄托人的情感体验与思想观念,并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对听众的审美倾向、情绪感知、道德素养等产生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充分挖掘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中的重要审美资源,为学生搭建沉浸式的音乐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对音乐结构编排与情感表达进行分析探索,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与美学意识,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吴露薇.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思考[J].新智慧,2021(25):69-70.
王少俊.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9):115-116.
謝颖.探究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有效实施审美教育[J].学周刊,2021(19):169-170.
吉文艳.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施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44):153-154.
王莉.让美与心灵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12):135-136.
玛丽亚.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J].参花(下),2020(09):129-130..
作者简介:吴丽如(1977.8-),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教育中心,教育中心干事,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