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峰
“控量减负,创新增效”是“双减”政策的核心,“双减”政策的出台极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作业是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小学数学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环节,更是学生查漏补缺、教师获得教学反馈的关键。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本着“减量不减质”的原则,减少作业总量和时长,提高作业品质,优化作业结构,合理编排和设计数 学作业,侧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借助经典例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批改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量大
传统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存在题量大而质量不足的问题,部分教师通常会布置大量的数学练习题,希望通过机械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达到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这种机械式的训练虽然能让部分学生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但是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这种以数量取胜的作业模式,不利于学生进行深耕式学习,使得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效率都无法得到保证。
(二)作业缺乏差异性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理解能力、思维习惯、接受能力都不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设计作业,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成长。但在传统作业设计模式下,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量,布置作业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作业很轻松,但部分学习能力弱或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完成作业较为困难,这很难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提高,也无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过于重视作业对错
教师布置作业就是为了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作业,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据此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因此,教师的作业批改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部分教师的作业批改只注重答案的对错,对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学生缺乏激励性评价,对作业完成得不够好的学生缺乏针对性指导。这种缺乏情感和互动的作业批阅,不能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趣味性
数学学科是严谨的、抽象的,似乎与趣味不沾边,但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刻板认知。实际上,数学世界有很多趣味性元素可以探索,如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图形、数学家们孜孜不倦地探索故事等,都充满了趣味性。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转变思维,将一些有趣、生动的元素融入作业设计,通过趣味性的作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数学世界中主动探索。
(二)探究性
探究性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师应立足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同时抓住小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设计一些包含开放性和挑战性问题的作业,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应用性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突出作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立足现实生活,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调研活动,让学生在调查、咨询、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课本知识。
(四)适量性
在“雙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控制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真正达到“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的作业设计目的。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积累知识,丰富经验,提高能力,拓展思维。教师应转变作业设计的思维,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不要过于注重作业的数量,而应通过“少而精”的作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创新性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立足学生的需求,以教材为本,适度引入课外元素,创新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借助创新性的作业开拓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紧贴教学目标,提高作业水准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紧贴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作业,这样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真正发挥作业的作用。具体来讲,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严格参照教学目标,并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况,结合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作业设计,以夯实学生的基础,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逐步熟悉分数的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第二,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共性思维的发展;第三,让学生理解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其数学情感。在这些教学目标中,熟悉分数的概念是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类型的作业:一是认识分数的基础题,二是用折纸表示分数,三是寻找生活中的分数。
(二)设计预习作业,推动先行学习
预习是一种先行性学习,教师设计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这不仅能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高效,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设计的预习作业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促使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在设计预习作业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在校园学习平台设计微课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重点,并完成预习。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在后台收集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课程内容,以实现精准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设计如下预习作业:第一,初步了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并进行总结;第二,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了解它们的用途;第三,制作一个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笔筒、笔盒。接着,教师可以将设计好的微课上传到学校的学习平台,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预习作业。此外,教师还可以直接录制介绍课程内容的小视频,让学生通过与自己隔空对话的方式进行预习。
(三)设计分层作业,实现个性发展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果教师无法评估学生的学情,其设计的作业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分析学生的学情,据此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实行分层作业设计体现了要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分层设计作业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提高,让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巩固基础,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在设计分层作业前,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依据学生的基础情况、知识素养、兴趣等,进而设计出不同层级、不同难度的作业。例如,在教学完“条形统计图”这一课后,笔者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课堂整体情况,设计了以下三个层级的作业:第一层级是基础题目,如选择题、填空题、简单的画图题;第二层级是拔高题,比基础题目难度大,题型上也更为灵活,加入了一些生活应用元素,学生要尽力完成;第三层级是拓展题目,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不同的生活问题,第三层级的难度最大,题型也最为灵活,加入了应用题,一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其他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选做。在题目数量上,前两层级各有五道题,后一层级设计三道题目。这种作业设计的总体题目数量不多,题目难度由低到高,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做题过程中找到自信,得到发展,获得成就感。
(四)设计探究作业,培养合作意识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每个单元设计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思维,增强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識、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和伙伴动手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并计算一下多少个操场的面积加起来是一公顷。”在设计好作业后,笔者组织学生以六人为一组,在课后去操场用相关工具进行测量,并计算出正确答案,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强化作业反馈,增强学生自信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减负、增效,教师设计的作业不仅要达到减负的目的,还要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强化作业反馈,增强反馈矫正和评价的有效性。有效的作业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在作业批阅环节,教师不能只关注答案的对错,还要找出学生作业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持续性的助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有一名学生由于粗心大意做错了一道题,笔者以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提醒了该学生,并给予其鼓励,使这名学生逐渐改掉了粗心大意的习惯。
结语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控量减负,创新增效”是“双减”政策的核心,高效、新颖的作业设计能显著增强学生的课后练习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创新作业设计,增强数学作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实现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进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县土桥镇曾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