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的复习课为例,阐述以问题串引导学生复习所学知识的教学策略,如通过知识再现、情境创设、归纳总结等手段,定位复习要点,引出基础问题,解决核心问题等,以期优化数学复习教学方式,提高数学复习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问题串;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吴奕斌(1980—),男,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新天地分校。
数学新课标强调问题之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出诸多教学要求,如“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问题串是教师以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为基础,所设计的一系列具有逻辑性、关联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复习课是学生进行思辨,回顾、总结所学知识的活动。问题串为学生提供了思辨的机会,便于学生梳理、总结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同时锻炼思维能力、总结能力,提高数学复习效果。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小学复习教学时,可使用问题串驱动学生解决问题,梳理所学,发展数学综合能力。本文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的复习课为例,展示问题串在小学数学复习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一、知识再现,定位复习要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开展复习课教学时,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串,由此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所学内容,进而定位复习要点,构建完善且清晰的知识结构。
在“倍数与因数”的复习课上,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了以下问题串:“到今天为止,我们学完了第三单元的所有内容。在这一单元中,大家学到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在做练习时,遇到了哪些问题?请大家回忆,并大胆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积极发言,如“有时候会分不清质数、合数、偶数、奇数”“这一单元全是数,我的脑袋里一团乱麻,根本理不清它们到底是什么”。基于学生的反馈,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复习要点:“既然如此,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数。”由此可见,提出问题串,不但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回忆所学,发现学习问题,还可以帮助教师确定教学要点,进而增强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接下来,教师结合该单元的重要知识点,继续以一系列问题串带领学生从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知识的本质和应用等多个方面,以由浅入深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
首先,教师抛出了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倍数是什么?因数是什么?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随后,教师又进一步提高问题的难度:“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通常是用哪一种计算方式来计算倍数?用哪一种计算方式来计算因数?”面对以上问题,学生不仅回顾了基本的数学概念,还从计算的过程出发,实现对计算方法的回顾与总结。
最后,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习题,借此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理解并运用本节课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这一形式,教师运用问题串开展了更具针对性的复习活动,让学生在回顾单元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情境创設,引出基础问题
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情境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渠道。问题情境是学习情境的重要构成,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依托。已有实践证明,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助于驱动学生思考和探究,切实走进数学学习。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借助一系列问题来带领学生展开思考,进行探究,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以高涨的热情和探究欲望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究中。
课堂上,教师在确定了复习要点后,在黑板上写下本班多媒体设备的开机密码:51ABC995822。结合密码,教师引导学生:“这个密码中有三个未知数,A、B、C。破解了三个未知数,我们才能打开多媒体教学一体机。下面,老师给出三条线索,看大家是否能根据线索解出未知数。”
此时,大部分学生兴致高昂,纷纷想要破解未知数。于是,教师趁势追问:“这三条线索和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有密切关系,根据本单元内容,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三条线索的?”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引出复习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完成了以上问题探究活动后,为使学生持续保持探究的热情和学习的欲望,教师将学生引入了一个新的情境:“同学们,我们在逛超市的时候,时常会发现同一种商品具有不同的包装规格,而不同规格商品的价格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想要购买‘价格最为合适的商品,应从哪些因素出发来进行比较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如何计算呢?”
这一生活化的问题促使学生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亲身经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与探究。经过思考和讨论,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比较相同重量商品的价格,价格低的更加合适。”还有学生回答:“可以比较相同价格商品的重量,重量更大的商品最合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实现了对该节课知识点的复习。
在此基础上,教师灵活运用问题串,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启发:“同学们,我们应当如何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倍数与因数知识来解决这一个问题呢?根据不同的情况,大家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层层递进地复习所学知识,提升了复习效率。
三、自主设计,深化基础问题
基础问题为学生指引了复习的大方向。教师应立足于单元复习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逐个解决问题,顺其自然地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果。问题串是学生复习的“法宝”。对此,教师可适时应用问题串,深化基础问题,助力学生巩固复习效果。
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教师发问:“已知A是12除以2的商。请问A是多少?”此时,大部分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轻松给出了答案“6”。基于此,教师追问:“12÷2=6,据此,你可以联想到哪些数学知识点?这些数学知识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受问题的驱动,学生继续思考,通过算式12÷2=6探究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总结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加深认知。
之后,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B是2的倍数中的最小倍数。请问,B是多少?关于2的倍数,你有怎样的发现?你知道2的哪些倍数特征?你还知道哪些数的倍数特征?”按照如上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然后进行总结。实践证明,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积极思考,逐步解决问题,梳理知识点,加深对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倍数与偶数和奇数的关系等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不少学生在此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提高了数学综合能力。
教师既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与巩固,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问题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比如,教师可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你们经常见到的除法知识是不是就涵盖了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根据一个简单的除法算式,大家可以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想到哪些问题呢?比如,老师在看到‘15÷5这一个算式时,就会想到‘15是5的多少倍‘3是不是15的因数‘如果将算式改成15÷3或是10÷5,想问题的方向还会不会和15÷5这个算式相同等一系列问题。那么接下来,大家也可以尝试根据不同的算式设计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再鼓励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算式,由其他学生解答算式。
以问题串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活跃课堂氛围,将课堂主动权向学生倾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提问和自主探究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
四、归纳总结,解决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复习课的关键内容,是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基础。纵观上文,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解答问题,回顾和总结了所学知识。为了增强学生的复习成效,教师可继续设计问题串,引導学生梳理知识,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解决核心问题,达成复习目标。
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基础问题后,利用课件呈现了以下问题串:“问题一:根据线索一,说一说倍数和因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问题二:根据线索二,说一说倍数与偶数和奇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问题三:根据线索三,说一说因数和质数、合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以上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碰撞思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组员们秉持互帮互助的原则,耐心指导同伴,查缺补漏,完善认知。
教师继续提出任务:“选择适宜的方式,如绘制思维导图、建立表格等,展示小组的探讨结果。”教师和其他学生则根据学习小组的探讨结果指出不足,提出建议。如此,教师巧妙地借助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助力学生提升合作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数学复习教学时,教师以问题串为复习工具,引导学生回顾知识,定位复习要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基础问题;驱动学生自主设计,深化基础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解决核心问题,由此使学生发挥自主性,逐步解决问题,把握知识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发展数学综合能力,增强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溪.基于“问题串”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3]王蕴瑜.借助“问题串”开展农村小学数学复习教学[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