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华
关键词:劳动意识;时代精神;五育并举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大连市甘井子区龙泉小学(以下简称“学校”)积极构建“快乐教育”目标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个人、生产、服务三个方面,以劳动项目牵动劳动任务清单落实,从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思维、劳动能力四个方面着力强化“劳动创造一切”的育人理念,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内容“实”、方式“活”,力求做到知行合一,让劳动教育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团队,提供保障
学校打造实力硬、本领强的团队,为劳动课程顺利有效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一)層级分明:有效提供组织保障
学校的劳动教育起步早、推进实、成果精,得益于有自上而下的决策、部署与研究的氛围。目前,学校劳动教育团队已经形成了“三级+两室+一岗”的特色专业发展之路。
1.专业教师“三级”梯队发展
学校打造三级劳动教育研究团队,即劳动教育核心团队、劳动教育学段团队、劳动教育教师团队。劳动教育核心团队,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细分为劳动教育课程研究团队和劳动教育实践研究团队,分别展开研究,形成学校特色成果。劳动教育学段团队,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细分为低学段劳动教育团队、中学段劳动教育团队和高学段劳动教育团队,针对学生特点、政策要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等设置学段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教师团队,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细分为劳动课程专职或兼职教师、劳动教育教师、校外劳动教育教师,针对课程内容、实践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学校劳动教育核心团队自2017年以来,参加大连市《劳动技术》《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综合实践》教材编写工作;劳动教育学段团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动手能力,制定学段劳动课程实践内容、劳动评价标准,设计《龙泉小学特色劳动实践项目清单》《龙泉小学学生劳动评价标准》《龙泉小学为孩子做的100件小事之劳动实践教育汇编册》等;劳动教育教师团队认真打磨劳动教育课,探索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方式。
2.专家“两室”引领孵化创新
“两室”分别是名师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其中,名师工作室由省市区校级骨干教师作为主要成员,发挥学科辐射引领作用;劳模工作室由国家省市级新时代创新人才代表“言传身教”,组织带领家长师生实践,孵化淬炼技术、教化创新思维,实施劳动教育。
3.荣誉“一岗”发挥优势影响
学校坚持劳动好少年、示范班、特色园丁荣誉评选,并设立荣誉岗,积极宣传荣誉岗的事迹、经验、做法等,充分发挥榜样影响的力量,扩大劳动教育的影响范围和实际效果。同时,针对劳动教育研究团队需求,利用名师工作室牵动荣誉岗和教师核心团队发展,积极创新劳动教育教研的方式,采用专题讲座、项目案例研讨、工作坊、微论坛、劳动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不断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充分发挥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挖掘教师个体优秀经验,分享并转化教师研究实践成果。
(二)创设基地:提供劳动场地保障
为确保劳动课程具有实践价值,学校在室内外建设不同类型的实践基地,为课程实施提供场地保障。学校现有一条100米长的绿植种植长廊、人工智能实验室1间、劳动基地雅和绿园(菜园)8块、劳动基地雅和果园1个。
(三)设计活动:提供课程实践保障
学校每周设立1节劳动课,保证劳动课程的开展落实,并设置劳动日和劳动周。劳动日于每周五下午开展,学生进行1小时的劳动实践活动;劳动周设在寒暑假和国庆假期内,学生进行为期1周的校园、家庭、社会劳动实践活动。
(四)资金管理:专项资金提供物质保障
学校每年采购计划中会设置4万~10万不等的专项资金,用于维护和拓展劳动实践基地,确保劳动教育计划能长期有效实施。专项资金为劳动基地建设的发展、开发、拓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五)细化指导:专家指导提供技术保障
学校在2015年创建了由专家和名师组成的名师工作室;在2019年聘请清华大学陈志成教授等专业人士,成立了“劳模工作室”。自此,学校在劳动课程设置、劳动实践活动、劳动教材编写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明确了劳动课程的研究方向,探索了劳动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参与劳动教材编写,登上国家、省、市级舞台汇报展示的机会。
二、课程依托,育人为本
学校依照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为目标,依托劳动课程提高学生全面发展水平,聚焦劳动课程的内涵、本质、理念、价值、设计、评价等,构建“龙泉好孩子劳育体系框架”体系。
“龙泉好孩子劳育体系框架”共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包括劳动教育价值四大领域,即意识与观念、思维与能力、习惯与品质、三种精神。第二个环节包括十大任务群相关内容:其一为日常生活劳动对应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其二为生产劳动对应的农业生产劳动、工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其三为服务性劳动对应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第三个环节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内容。第四个环节为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劳动三种劳动途径,内核是劳动育人。“龙泉好孩子劳育体系框架”为劳动课程的开展与评价提供实施方向、评价标准。
劳动课上,教师结合《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以及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备课设计,从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这十个任务群开展劳动课程。
三、家校联合,习惯为基
劳动课程由学校延伸到家庭,形成家校协同共育的格局。学生在家里进行每周不少于2~3小时的家务劳动,并根据家长推荐评选出家庭劳动好少年。
学校开展“干娃共种一棵苗”活动,全校学生每人选择一种植物进行种植(黄豆、绿豆、花生、葱、圆葱、大蒜等),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全校共千余名学生完成此项活动,学生通过照片、视频、生长绘本等方式记录自己的种植养护过程,体验劳动的快乐,体会劳动的意义,同时也深感成长不易,从而学会感恩。
四、创新项目,评价激励
(一)项目推进,创新为重
一是变废为宝,创造美好。学校自2014年起就开展了“变废为宝”劳动实践活动。“微梦园”种植秀活动中,学生将家中闲置的物品通过手工制作成精美、有创意的花盆;“左手智慧右手爱”服装秀活动中,学生变身小设计师和小裁缝,利用家中闲置物品制作精美服装,变废为宝、巧手创造的服装秀展演,妙趣横生,充满想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还组织开展“变废为宝”亲子小制作活动,每个家庭成员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千奇百怪的小制作就此诞生。学校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打造出第一个劳动基地——“雅和梦苑”,形成充满绿色和创意的劳动长廊。
二是环保卫士,爱在身边。学校秉持劳动最崇高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为目标,开展种植活动。2021年,学校的第二个劳动基地——“雅和绿园”开园。园内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如韭菜、芸豆、生菜等。学生在“雅和绿园”中充分体验蔬菜种植的全过程,松土、播种、施肥、浇水、收获等环节都有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身影。2022年,学校的第三个劳动基地——“雅和果园”开园。园中种植了很多果树,供学生学习果树管理知识。“两园”的建设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使学生全身心、全过程参与劳动实践。
(二)评价激励,爱劳为美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以“劳”育人、以“劳”树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基于此,学校借助校长思政课、基地文化墙、六红行动展演、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劳模精神系列活动。
学校的劳动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注重学生在过程中的收获,并對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认可和奖励,最终评选出“家庭劳动好少年”“绿园种植好少年”“新时代雷锋式好少年”等小劳模,并通过海报、视频等方式,介绍小劳模的故事。学校定期在校外寻找契合学校劳动教育理念的劳动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沉浸式”体验劳动过程,“亲近式”贴近劳动者,体验劳动的不易和伟大,从小在心中种下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种子。
学校不断优化劳动教育,保证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力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同时,依靠团队建设、课程设计、家校联合,打造真正培养人的劳动课程,引领劳动教育全新方向。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