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吴地童谣童戏,培养幼儿核心素养

2018-01-22 21:11夏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创新精神

夏艳

〔摘要〕流传于吴文化发源地的儿童歌谣与游戏,思想健康、内涵丰富,在培养幼儿核心素养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我们幼教工作者认真挖掘并利用蕴含其间的教育资源,通过恰到好处的方式,从劳动意识、审美素养、创新精神、探究品质等方面,对幼儿核心素养的形成施以积极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吴地童谣童戏;幼儿核心素養;劳动意识;审美素养;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2-0053-02

流传于吴地(吴文化发源地)的儿童歌谣(童谣)、儿童游戏(童戏),植根于地域,孕育于生活,散发着泥土气息,浓缩着人情风俗,折射着人生哲理,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滋养着一代代吴地子孙。今天,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吴地童谣童戏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培养幼儿核心素养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一、让劳动意识生根

劳动意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应当从小培养。陶行知先生就作过一首儿歌引导儿童参加劳动:“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而吴地童谣中就有大量类似的儿歌,生动形象地告诉儿童: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我们将这些儿童喜闻乐“唱”的童谣整理后,结合吴地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儿童传唱,让儿童在传唱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劳动意识,树立劳动观念。下面略举一二。

夏收时节,我们组织幼儿走进田野,脚踏泥土,手摸麦穗,口唱童谣《拍大麦》:“一箩麦两箩麦,噼啪噼啪拍大麦。大麦拍得少,让你吃个饱。大麦拍得多,送你一箩麦。”幼儿走出校园接触自然亲近庄稼别样兴奋。此时,我们会告诉孩子们:靠双手勤劳地劳动,才换来眼前这丰收的景象,才换来我们吟唱中的“一箩麦两箩麦”,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非常直观又非常形象地将“童谣”“大麦”“劳动”“幸福”这几个词儿联系起来了,同时也将“劳动创造幸福”的种子播撒在了幼儿的心田。

在“五一”劳动节前夕,我们组织幼儿吟唱《学绣花》:“绣花针呀手里拿,学绣花呀学绣花。绣条鲤鱼跳龙门,绣对蝴蝶飞入花。绣只蛋糕喷喷香,绣个娃娃哈哈笑。”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首童谣通过具体的物象生动形象地告诉了孩子们: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是“绣”出来的,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我们选择在“五一”这个特殊的“劳动氛围”中引导幼儿吟唱这首童谣,是因为容易激发幼儿的吟唱热情,容易让幼儿将“劳动的现实”与“童谣的意境”联系起来,从而品味到童谣所传达的劳动意义与价值,让劳动意识在心里生根,让他们爱上劳动。

二、让审美素养发芽

先看一首吴地童谣《蚕宝宝》:“蚕宝宝,白又胖。绿桑叶,做小床。银丝丝,做衣裳。穿起来,真漂亮。”多么美好的农家乐意境!多彩、多形,也多味——似乎有一股桑叶的清香飘溢出来!只有养蚕业兴旺的吴地才会孕育出这样既朴素又优美的歌谣!

在组织幼儿吟唱这首童谣时,我们播放吴地“养蚕”的视频,生动地呈现童谣所描绘的意境。这样,声“境”并茂,在“童谣”与“镜头”的联系中,让幼儿真真切切感受、欣赏童谣所描绘的美:美的情境、美的生活。

再看一首吴地童谣《啥个虫虫》:“啥个虫虫嗡嗡嗡?蜜蜂入花嗡嗡嗡。啥个虫虫提灯笼?萤火夜来提灯笼。啥个虫虫来跳舞?蝴蝶翩翩来跳舞。啥个虫虫吃害虫?蜻蜓低飞吃害虫。”这简直是直接展示了儿童眼中的美:动的美、有声有形的美、生命的美,也有生活的美——日捉蜻蜓夜捕萤火,春捉蜜蜂夏捕蝴蝶!

这样美的童谣,这样源于本地儿童生活的歌谣,自然会勾起幼儿美好的回忆,激起幼儿情感的共鸣,撩拨幼儿兴奋的神经。我们在组织幼儿吟唱这首童谣时,让学生自主选择童谣中的角色自由表演:蜜蜂,嗡嗡作响;萤火虫,手提“灯笼”;蝴蝶,翩翩起舞;蜻蜓,绕圈盘旋,一派热闹、欢快的情景。这样,在吟唱与表演的结合中,幼儿在感受美、鉴赏美。

吴地童谣中的审美内容是丰富的,只要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吴地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组织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幼儿的审美素养一定能在吴地童谣的熏陶中发芽。

三、让创新精神开花

习近平总书记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具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娃娃抓起,关注其创新精神的孕育与发展。而吴地童谣童戏中有许多都蕴含着创新的元素,值得我们去挖掘、珍惜与利用,从而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服务。

有这么一个吴地童戏:“翻花”。其玩法与规则如下:

两个人玩。

1.取线绳一根,把两头系在一起。第一个人两手掌将线绳绷紧成长方形状,再分别在两手掌上绕一圈,然后用中指分别从对面手掌上的圈线中抽出即成花状,第一朵“线花”就这样开放了。

2.第二个人从第一个人手掌的“线花”上挑出新的“线花”,即“翻花”。

3.两个人就这样轮流“翻花”,要求不断创造“新花”,直到某一个人创造不出“新花”为止,某一个人为败。也可以通过计数的方式定输赢:在规定时间内以创造“新花”数量多者为胜。

显而易见,这个手上功夫的游戏,有着创新的因子:不断翻新花样,创造“新花”,花花有新意。

因此,我们在具体组织幼儿进行这个游戏时,着重鼓励幼儿动脑筋不断创造“新花”以击败对方。这个本身就具备竞争性的游戏,吸引学生乐此不疲,都力争多创造“新花”取胜。

类似这样具有创造成分的游戏,我们都会有计划地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适时安排,让幼儿的创新精神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不断开花。

四、让探究品质结果

探究品质影响着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一个人高质量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探究品质的充分积淀。因此,探究品质对个体发展意义重大。培养幼儿的探究品质让他们终身受用,这是幼教工作者应该且必须做的。

吴地童谣童戏中不乏启发幼儿去探究去创造的优秀作品。恰到好处地利用吴地童谣童戏培养幼儿的探究品质,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如“踩着石头过河”是吴地幼儿非常喜欢参与的游戏,因为游戏中的“探究因子”刺激着他们的中枢神经,让他们格外兴奋,格外乐于探究。具体的玩法和规则如下:

若干人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各人先将一块砖放在这边的“河岸”上,两脚踩上去,再往前放一块砖,两脚再踩上去,把第一次放的砖拿到前方,两脚再踩上去,如此循环,一直踩到那边的“河岸”上。脚不能接触地面,如果接触地面就算掉到水里,就算输。没掉进水里的以用时少者为赢。

在这个游戏中,如果想取胜,非“探究”不可:1.探究如何把砖块放在最合理的位置,既不掉“水”又不费时;2.探究如何站、跨、踩才能保持身体平衡不掉“水”。

好胜的心理决定了幼儿去探究、去竞争。

有计划地适时组织幼儿参与类似的探究性游戏,渐渐地,探究的品质会在幼儿的骨子里沉淀、结果。

吴地童谣童戏思想健康,内涵丰富,不愧为吴文化中的一宝,值得我们好好传承、光大。以幼儿喜欢的特有方式对幼儿核心素养的形成加以正确引导,是对地域资源的一种有效开发和利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无锡,214115)

编辑/卫 虹 终校/巨明珠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创新精神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议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运用影视音乐资源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