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

2023-06-03 11:37:00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参培跨学科数学教师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数学教师在研读新课标时,既要把握好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学科核心素养与“三会”目标、综合与实践、学业质量标准等关键内容,又要采纳课程实施部分中“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建议,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践行新课标、实现数学学科教学品质的提升。研究者们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强化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四个意识”

唐彩斌、孔慰在2022年第22期《人民教育》发表的《落实数学新课标,教师需要增强“四个意识”》一文中指出:为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贯彻落实在日常的课堂里,需要数学教师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意识。

(一)素养意识: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新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课程目标既包括“四基”,也涵盖“四能”,在原来“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明确了“核心素养”导向。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依托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将核心素养的达成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考课程内容背后对应着怎样的素养表现,在考虑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考虑素养是否达成。

(二)整体意识:将各领域主题结构化延续到课堂设计整体性

新课标在保持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名称不变的前提下,对领域下的主题进行了结构化调整。这些调整使得课程结构更加凸显数学学科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体现跨学科学习的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的结构性、整体性是由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整合性、综合性、跨越性等特点决定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过分关注具体知识点、教学碎片化的倾向,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逻辑脉络与相互关系,从更深层次体会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識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跨学科意识:落实不少于10%的课时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

修订后的综合与实践,更加凸显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主题式学习或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呈现。无论主题式学习还是项目化学习,都特别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先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再启发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教师,要逐渐增强跨学科意识。

(四)教学评一致性意识: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

新课标中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旨在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这为教学评一体化的日常实施提供了很大帮助。

学业要求便于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明确基于什么数学知识的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以及判断学生个体是否已经达成。数学教师在描述学业要求结果时,要正确把握课标中描述结果目标的词语意义,如“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它们表示不同的程度,不能超前、超标。

二、培养数学教师的核心素养

武丽莎、朱立明、张莉、马振在2023年第1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发表的《高中数学教师核心素养测评模型构建研究》一文中指出:当前,数学教师核心素养成为衡量数学教师素质结构的关键。除了数学知识素养,数学教师还应具备以下三种核心素养。

(一)数学能力素养

一是数学术语运用能力,指理解并正确运用数学术语,用数学语言向学生讲授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等课程内容;二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指科学合理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深度整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呈现数学课程内容;三是数学教学想象能力,指预测数学教学活动的期望效果,能够结合具体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绪,完成数学教学活动;四是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指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基础,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与组织;五是数学教学实施能力,指组织学生围绕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合作讨论、质疑探究,提供充分的数学交流,通过创造和谐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批判精神;六是数学教学反思能力,指能够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化数学核心内容群的整合,对自己的数学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改进计划。

(二)数学文化素养

一是数学思想,指洞察数学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并将其渗透于教学实践之中;二是数学方法,指能够深入思考问题,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程式化方法,实现一般化、系统化的问题解决的策略;三是数学观念,指具备正确的、科学的数学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以此指导数学教学;四是数学思维,指能够探寻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促进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类比与推理、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提升。

(三)数学情感素养

一是数学认同感,指对数学内容、数学教学活动等所表现出来的正面的态度与行为意向作出正确的认识与判断;二是数学信任感,指肯定数学的教育价值与学科价值,充分借助数学的教育功能与学科特殊功能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三是数学亲近感,指保持对数学知识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热爱,将数学教育作为事业,能够从数学家的视角思考数学问题;四是数学审美感,指具备数学审美教育意识,形成数学审美心理,理解数学美的本质,感悟数学简洁美、抽象美、对称美、科学美。

三、提升数学教师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胜任力

张楠、申仁洪、夏莲莲、葛姝睿在2022年第5期《数学教育学报》发表的《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师胜任力研究》一文中指出: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需要数学教师具备跨学科教育理念,自我赋能,群体协作,实现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

(一)指向核心素養培养:跨学科教学内生动力

第一,价值认同。数学教师要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课程理念和教育价值有深层次的理解,认同并理解综合与实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在问题解决。

第二,理念确立。数学教师要能够突破数学学科的固有边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主动观察、发现、挖掘以数学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情境或素材,帮助学生在数学与语文、道德与法治、劳动、信息技术、生物、物理、体育、艺术等多门学科间建立跨学科联结,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拓宽学生眼界。

(二)凸显联结与融合:跨学科知识与技能

第一,跨学科知识融合。数学教师要能够在数学学科内部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准确把握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结点,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效融合,用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解决。

第二,跨学科技能实践。数学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使用与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多学科、多领域的信息化设备、技术、教具学具、实验材料等,灵活地将现代化智能技术用于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与学生组织管理。

(三)重在问题解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情境创设。数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够结合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课程目标,抓住教学内容主线,设计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创设真实的、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具有跨学科特征的、弹性开放的现实世界情境。

第二,目标确立。数学教师要能够依据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课程内容、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等,从学生视角出发,细化阐述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

第三,内容设计。数学教师要掌握主题活动、项目学习的设计原则、要素与流程,能够结合教学目标和学情,合理设计一个或一系列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设计指向数学本质,细化任务流程,明确学习成果的形式和要求。

第四,组织管理。数学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个人能力、性格等,安排小组,引导任务分工;引导不同学生持续、专注地参与学习,及时指导,合理调控学习进程;给予学生自主表达和选择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问题解决方案等。

第五,成果展示。数学教师要能够合理设计包括实物、方案、设计、报告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展示方式,鼓励学生分享、解释学习成果;要能够组织学生对展示的成果进行讨论,并改进完善学习成果;要能够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目标达成情况、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的合理性、思维过程、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等进行深入反思。

四、采用多种方式融合的数学教师培训模式

牟天伟、李建萍、任炯、潘超在2022年第6期《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基于深度学习过程的中学数学教师培训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需要融合“主题学习、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微课题研究”等多种培训方式。

首先,通过主题研修实现深度理解。培训者了解参培教师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以及相关内容的教学现状等,并以此确定研修主题和专题。通过专题讲座、典型课例分析、真实问题研讨等多种形式让教师理解该主题的相关知识。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实现知识的联系与应用。为了促进参培教师整体理解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可以采用“参培教师展示教学设计一学员共议一专家点评”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让参培教师在任务驱动中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原理。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参培教师深度参与到学习中,可在培训中把微型课用于教学设计展示。展示结束后专家和参培教师一起研讨,发现该课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通过微型课展示与评议,促进教师对相关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批判、联系与建构、迁移与应用。

再次,通过同课异构实现知识外化。参培教师根据同行和专家的意见,结合自身反思,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并在实际课堂中予以同课异构;参培教师在听课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同课异构的成效,评价教学效果。

最后,通过微课题研究实现知识创新。在培训中,参培教师以微型课为载体,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思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困难以及该教学内容已有教学设计的优势与不足等,达到基于当地学情并结合自身特征创新教学设计,推广原有结论,得出新结论的目的。

参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有诸多的困惑和问题希望得到及时解决,且都有展示自我的需求。参培教师在主题学习后需要完成教学模拟实践环节且接受同行和专家的评价,可为参培教师提供了巨大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在设计活动过程中,真实的学习环境、项目,不仅有助于学习者用知识的整体性去解决问题,处理日后将会发生在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使他们获得专家的知识构建方法,还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发展其分析、综合、评价、创新等高阶思维。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参培跨学科数学教师
教研能力自主生成:基于知识建构的中职教师培训新模式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48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0
提高参培教师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知识产权(2016年4期)2016-12-01 06:57:47
“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以云南师范大学(2014)幼教国培班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