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德育视域下育人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3-06-03 16:44杨帆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5期

杨帆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德育;德育体系

一体化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系统化、整体化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德育工作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多年来,按照2021年6月辽宁省委教科工委制定的《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东北育才双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解决中小学一体化德育问题,探索一体化德育建设实践途径,并形成一体化德育建设的校本化解读,可为其他基础教育学校提供有益参考。

一、一体化德育的基本内涵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并指出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首次提出了“一体化德育”概念,将学校德育工作从“整体规划”的设计思路阶段发展为“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落实阶段。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

从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可知,一体化德育理念是结合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重要德育观念,其内涵主要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系统规划和整体把握学校德育工作各方面,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遵循学生道德认知和身心成长规律,实现不同阶段德育内容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多维度的德育合力,形成全程、全员、全面育人的一体化德育格局。

二、一体化德育建设的问题表征

(一)德育内容亟须顶层设计

德育内容是围绕“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德育宏观目标的连续递进的有机整体。目前,在各学段甚至相同学段中,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德育内容低效重复、分离割裂的问题。因此,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所呈现的德育内容、设置顺序、教学要求以及所占比重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统筹规划,使之明确划分、有效衔接。

(二)德育活动散点状、碎片化

德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与社会生活相统一。目前,由于缺乏一体化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一些学校德育活动单一化、碎片化的问题比较普遍,学生难以形成完整而全面的德育体验。

(三)一体化德育育人机制尚未健全

目前,德育工作在管理体制、队伍建设、规章制度、环境营造等方面存在着各学段条块分割的问题。例如,在队伍建设方面,部分非德育课教师仍是单课时教学的思维定式,德育观念亟须更新。此外,还存在德育交流机制不畅、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整合力度不足等问题。

三、一体化德育建设的校本路径

我校是一所兼备小学、初中、高中的一体化学校,具有实施一体化德育的校情优势。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科学、方法得当、管理到位、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三维七域”德育全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学校小初高德育目标一体化、德育内容一体化、德育路径一体化、德育管理一体化的大德育开放格局,形成一体化德育的实践路径。

(一)设置一体化德育课程目标

在遵循《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中小学德育相关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我校结合校情、学情,从“赤子情怀、明德修身、身心健康、知行合一、独立自主、向美而行、追求卓越”7个维度,分层分类建构课程目标体系。

1.赤子情怀

结合东北育才学校红色校史,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追溯校友周恩来总理的精神,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2.明德修身

涵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人。大德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投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事业征程中,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公德是社会公德——涵养文明礼仪、友善互助、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在社会上做好公民;私德是个人品德——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德行品性。

3.身心健康

旨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品格,享受生活乐趣。

4.知行合一

“知”是知识与见识,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多读有字之书,注重知识的积累,也要多读无字之书,注重思维的锤炼、见识的增长。“行”就是行动,即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提高综合素养。“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标,贵在深知,重在践行。知行合一就是培养学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5.独立自主

首先,培养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这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实现终身学习。最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萌发独立意识,培养“深究而悉讨,慎思而明辨”的思辨精神,用独立坚强的精神、冷静沉着的思考、端正积极的态度,正确面对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困难。

6.向美而行

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课程、文娱活动、艺术社团,同时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的美育资源,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展現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以美养德、以美导行,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建立美的认知,培育美的情感,完善美的品格,拥有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幸福人生。

7.追求卓越

这是东北育才学校的核心精神,旨在培养学生重视品质的生活态度,培养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培养创新创造的意识、精神和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各领域的领军人物。

(二)创新一体化德育实施途径

我校遵循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身心成长规律,创新一体化德育实施途径,构建常规活动、系列活动、特色活动的三维支撑结构,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维融合教育。

1.常规活动

即面向全体学生,基础的、共性的行为标准类活动。例如,新生入学启航课程,从一寝一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实现平稳过渡。“做更好的自己”行为习惯培养课程,涵盖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行为有度、身心健康、安全先行、学习得法、诚信互助7个方面,以日常生活为蓝本,在无形中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十四岁成长礼”青春成长课程,从讲述青春、律动青春、立志青春、启航青春、盛放青春、感恩青春多个维度引领,用活动镌刻青春印记,用仪式见证青春美好,为学生的成长助力。“我和我的班集体”多元化集体凝聚课程,通过形式多样的班级走廊展示、构思巧妙的板报评比、内容丰富的教室宿舍卫生联检、形质并举的免检班级评比、凝心聚力的队列广播操比赛,改善了班级的精神面貌,提高了班级的自我管理水平,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集体凝聚力带动每个学生提升团队意识,激发奋斗决心,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2.系列活动

即围绕重要的德育主题,分年级、分学科开展的迭代上升类活动。例如,结合东北育才学校红色校史,以校友周恩来总理为榜样,开展“知总理、爱总理、学总理”系列活动:一年级讲总理故事,二年级进行总理知识竞赛,三年级参观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四年级进行小小解说员评选,五年级开展“周恩来班”评选。围绕重要的教育主题,如建党节、国庆节、建队日等,开展相应的主题系列活动。以国庆节系列活动为例,一年级学唱国歌、队歌,二年级组织红色儿童画展,三年级开展“班班有歌声”红歌评选,四年级进行爱国诗词朗诵大会,五年级开展爱国英雄演讲比赛,六年级组织书法摄影展。

结合新时代初中生的特点,采用渗透式、体验式、生活式相结合的德育创新课程,初一年级以启航为主题,进行启智启行教育;初二年级以护航为主题,进行青春成长教育;初三年级以领航为主题,进行智慧护航教育。通过主题德育课使学生在观察、发现、体验、思考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获得精神层面的卓越成长。为探寻初中学生的学龄特点与教育资源的最佳契合点,以学科基础课程为依托,开展学科育人拓展课程,如科技节、读书节、外语文化节、数学文化节、体育节等活动。以数学文化节为例,初一年级开展数学冒险家活动,初二年级开展数学梦想家活动,初三年级开展数学大讲堂活动。学科活动既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融,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素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特色活动

即基于寄宿制的校情、追求卓越的育才精神以及优才教育的办学理念,充分展现学校自身特色类活动。我校开展融合多学科的项目化主题学习活动。以“竹文化”主题项目学习为例,语文及古诗组开展“竹文化与诗词歌赋”活动,挖掘竹的中国文化内涵;道德与法治组开展“竹文化与历史传承”活动,从器具、饮食、建筑、故事等方面感悟竹文化的深厚底蕴;音乐组以竹为乐,跳竹舞,唱竹歌;美术及书法组开展“竹文化与书画艺术”创作活动,学生赏竹、画竹、写竹;科学组带领学生识别竹子种类,学习养护竹子的方法。这种打破学科界限的教育活动实现了德育课程与课程德育的有机融合。

我校面向不同学年的学生开展生活劳动课程,让学生围绕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场所,参与劳动,亲历体验。“走进学校”以校园生活为基础,学生参与日常的寝室劳动、教室劳动、食堂帮厨,走进校园生态科普基地。“走进家庭”要求学生力所能及地进行家务劳动,例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为家人做一道菜,传统节日向家人学习包粽子、包饺子等。“走进社会”要求学生走向田野,走向村莊,走向校外实践基地,参观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智慧研究基地、沈阳市青少年农学研究实践基地、沈阳农业大学无土栽培实验基地等,让学生在田野间亲历劳动体验,收获劳动果实,感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校组建践行优才教育理念的国旗护卫队和学长团。国旗护卫队负责开展升国旗主题教育活动,完成校内重大活动升旗与礼仪任务等,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担当自身责任;从情感上培养并推广国旗文化,崇军爱国;从行动上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使国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长团致力于学生个人与朋辈的互助、沟通与人际关系的锤炼、行为与变化超越等能力的发展,倡导自主管理,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构建一体化德育评价体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德育一体化建设需要改革德育的评价指挥棒,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诊断和激励作用,建立以发展为本的德育评价系统。我校健全以发展性评价为纽带的成长动力机制,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一体化设计评价体系。

1.评价方式综合化

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我校科学设计德育目标要求,综合运用增值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的品德行为、情感态度、科学知识等方面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引导学生自我调整和修正,激发内在驱动力,促进知情意行相统一。

2.评价主体多元化

我校积极探索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丰富评价主体。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综合考量评价结果,以发展的眼光平等地看待每一名学生,多角度展现学生的成长过程,用多元的评价突出德育的人文关怀。

3.评价方法多样化

我校运用观察、访谈、实践活动、学生成长记录袋、日常行为表现卡等多种评价方法,关注不同情境下学生品德行为的动态变化,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有效信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评价。

总之,一体化德育建设是落实党和国家育人要求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理念,它贯穿成长的全过程、育人的全过程,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未来,我校将继续积极探索一体化德育实践路径,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动态德育长效培养机制。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