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2023-06-01 20:32马圣贤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鼓琴伯牙知音

文言文作品,是以“文言”这种古代的书面语写成的文章。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教材中编排的14篇文言文,是学生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感受。”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不是可有可无,从某种意义上说,激活文言文“以文化人”的力量,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我在参加江苏省第22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优课评选活动中,执教了《伯牙鼓琴》一课。在市区多位专家的指导下,我反复研读文本,精心打磨教学设计,在多次推敲和思考后,呈现了一节有梯度、有温度的文言文教学课。

一、理解“文”与“意”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读通文言文的语句,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在教学《伯牙鼓琴》时,我将朗读指导与理解文意有机融合起来,用关联的学习活动构建任务群,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准确把握文意。教学由文题出发,在学生明白了“伯牙鼓琴”的意思的基础上,我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画出难读的语句。这就改变了以往将文言文的每句话都画上停顿号来指导学生朗读的做法,而是抓住长句子和学生不会停顿的句子来进行指导。

一是理解意思,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读“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句时,读不准字音,且不会停顿。这句话的难点在于两个“为”字。我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为”字的读音一样吗?学生结合注释,在相互讨论中知道了两个“为”字的意思不同,明确了第一个“为”读第二声,第二个“为”读第四声。学生理解了字词的意思,不仅能读准字音,也找到了停顿的根据。随后教师范读,学生反复练读,就能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读好停顿,继而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了。

二是抓住虚词,读出赞叹的语气。文言虚词虽然没有实在的意思,但能使文言文气韵生动。《伯牙鼓琴》中,语气词“乎”出现多次,学生初次接触,读不好,在停顿上也容易出错。初读时,学生的停顿是“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经过多次试教,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先让学生单独读“善哉乎”“巍巍乎”,再指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再读整句话;接着,我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乎”作为文言虚词表示赞叹的语气,读的时候要稍作停顿再延长,做到声断气连,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学生理解了句意,又跟着教师多次朗读,就读得越来越好了。

三是整体朗读,初步体会伯牙、锺子期心灵的相通。文言文的朗读,不能脱离具体的语意与语境,不仅要读好停顿,还要读出韵味。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配乐等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伯牙与锺子期的所思所闻。在听了古筝曲《高山流水》后,学生体会到曲中有情,朗读时也会情随声发。文言文的教学,一定不能忽略整体朗读的作用,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二、理解“文”与“艺”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在学习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伯牙鼓琴》一课,让学生感受伯牙鼓琴的美妙、语言文字的美妙,是教学不可或缺的审美任务。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欣赏乐曲,边听边想象,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学生随着《高山流水》的旋律变化,想象到了小溪的水流由缓到快,想象到了大江的奔腾激荡,想象到了巍峨的大山高耸入云……借助想象,学生再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两句,就进入了审美的境界。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曾说,当一种事物成为一个人的经验时才具有美学价值。我认为,要将文言文简约的文字转换成学生头脑中的形象,借助想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学生通过想象表达的过程,就是理解文言文意蕴的过程,也是感悟文言文意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音乐的旋律与高山、流水的想象以及文本语言的多元融合成了学生的审美经验。

课堂上,学生还体会到伯牙用音乐表达的意境,也是锺子期所感悟到的意境,正因为两者是一致的,所以才会有“善哉乎”的夸赞。这是“知音”的基础。

三、理解“文”与“义”

文言文的“义”就是文言文蕴含的文化内涵。《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所蕴含的知音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什么是知音?最初执教时,我认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和心声,这就是知音。在一次次朗读和试教的过程中,我对“知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知其音,懂其心,志趣相投是对知音的第一层次的理解;伯牙弹琴,锺子期能很快地听懂,心有灵犀是对知音的第二层次的理解;伯牙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普通的樵夫,二人结交不在乎身份高低是对知音的第三层次的理解。这些理解都是基于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是有根据的。教学中,我是分层推进的。

一是读句子,明其“志”。学生首先根据音乐,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我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你从文章的哪里找到了依据?”正如前文所述,学生从锺子期的赞叹声中听懂了伯牙的琴声,即学生理解了“伯牙奏出心中所想,锺子期也听出了弦外之音”。但教学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志”的含义。学生认为伯牙可能是借琴声表达自己要有像高山一样挺拔、像流水一样灵动的志向。学生理解了曲中有志,明确了锺子期作为听众,能够听懂伯牙的琴声和志向。这就是知音的第一层理解。

二是找字词,感其“通”。这里的“通”,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教学中,教师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细细品味其中的弦外之音。学生在发言时说,知音是两个人可以达到心灵互通的境界。我相机提问:“文中哪两个字词,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二人是心有灵犀的呢?”学生将目光聚焦到“少选”和“方”两个词上。这两个词特别关键,说明锺子期一下子就明白了伯牙的意思,所以称得上是知音。“言简义丰”是文言文的特点,对于关键词语,教师一定要看得见,要敏锐地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同时在教学中要抓得住,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读,去体悟。

三是补背景,悟其“情”。到这里,学生基本上已经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对知音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教学中,我还补充介绍了二人的身份—— 伯牙是“琴仙”,而锺子期只是山野砍柴的樵夫,并提问:“你对‘知音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呢?”学生思考后说,知音与人的身份无关。随后,师生讨论伯牙破琴绝弦的举动,让学生感受到知音情深、知音难觅。教学中,我再次创设情境,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全文,感叹知音之情。

想要上好一节课,教师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步步登高,拾级而上。拾级而上,表现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维逐步发展上,而学习任务就是推动学生登高的主要动力。新课标强调設计有挑战性的任务,道理就在于此。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知音的认识,新的认识是在旧的认识基础上的深化,这样的理解是不断深入的,思维也在不断攀升。

伯牙、锺子期之间的故事流传至今,仅仅是因为伯牙琴技高超吗?仅仅是因为其中的曲调之美吗?非然也。其实,《伯牙鼓琴》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是伯牙和锺子期的情感之美、知音文化之美。基于“以文化人”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知音文化的同时,也能认识到知音难觅的道理,要心存美好,珍视友谊。

让学生从文言文中汲取民族智慧,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以文化人,这是我的教学追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以文化人”的文言文教学,应该体现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教学中,我探究到了“以文化人”的文言文教学路径:先理解文意,再进入审美的状态,最后引导学生思辨。将新课标倡导的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有机统一起来,文言文教学才能彰显其极大的语言魅力与文化价值。※

马圣贤,江苏省第22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优课评选活动特等奖获得者,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语文教师,曾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泰州市教坛新秀,先后获得泰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泰州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一等奖。

猜你喜欢
鼓琴伯牙知音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知音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知 音
泉水滴答
高山流水
山水知音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