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建英
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目标清晰、设计精巧,有梯度,有实践,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教师用好课后习题既能把握教学重难点,优化学习策略,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之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笔者以三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挖掘课后习题资源,关注课堂中每个学习点如何开展教学,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拔节生长。
教师设计预习任务时,应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圈点勾画,找出重点内容,发现问题,并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例如,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第1题交流故事情节的预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预习任务——
1.请同学们认真预习课文,并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猜一猜后面会发生什么。
2.找一找并读一读小动物们与老屋的对话,注意小动物们的不同语气。
3.边读边思,并与同学交流后续情节。
让学生根据课后习题的要求去预习,先读准生字,再从课文中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然后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学预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合理搭建学习支架。教师可借助课后习题设计图表练习支架,让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交流,进而感知整体文本内容。 例如,根据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课后第1题,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1.读一读,画一画,我们的祖先先后用哪些方法来记录文字?(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根据提取的关键信息,教师板贴有插图的词卡。
3.从课文中找依据,并将黑板上的词卡摆放到相应的流程图中,并说说理由。
4.借助流程图中的关键词,讲一讲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根据流程图说说纸的整个发明过程。
教师借助课后习题的流程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思维迅速定向。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课后习题中时间的提示词,找一找,贴一贴我们的祖先先后用哪些方法来记录文字;再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方法来感知文本主要内容,围绕关键问题开展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组织语言、整合内容、自信表达的平台。
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学时,教师可将比较探究的思维方式融入其中,创设富有意趣的学习内容,设计富有新鲜感的练笔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根据三年级下册《肥皂泡》课后第3题,可设计如下练习——
1.用课文里学习的表达方式,使用一串动词描述泡泡去哪儿了。
2.泡泡在飞,动词也在变化——“渡过、飘过、飞越”,让我们感受到泡泡的自由自在;而“轻轻地挨、跟着夕阳、低低地落下”等词赋予了泡泡生命,读之令人浮想联翩。
3.小组交流:泡泡去哪儿旅行了?怎样旅行呢?请你写一段话。
课后习题紧扣练笔,借助文本层层铺设,引导学生钻研、挖掘语用点,并激活学生现有的语言经验,让其在模仿中练习,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将随文练笔落到实处。这种语言建构能力的训练,正是思维力、想象力与创造精神的培养。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巧借课后习题,可以设置激起学生探究、交流欲望的焦点话题。在课堂上多一些争辩,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思辨以及交流探讨的欲望,并在争辩中深入理解文本,突破课文重难点。例如,根据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课后第2题,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1.思考:急性子顾客的要求是什么?慢性子裁缝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2.交流: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急性子顾客的急和慢性子裁缝的慢呢?
3.请同学们阅读《好脾气姑娘与坏脾气姑娘》,并填一填表格。
4.交流:生活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人脾气暴躁,自私自利;有的人脾气温和,心地善良。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生活,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课后习题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语言学习范式,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搭建平台,巧用课后习题,品味语言,掌握写作手法,学以致用。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學生语文学习、言语发展、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一座桥梁。只要教师巧用习题,让它真正发挥实效,语文教学便会更优化,更扎实,更高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樾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