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3-06-01 20:32陆春建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句嬴政宗室

陆春建

一、导入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策士纵横,计谋迭出。这些策士,或一鸣惊人,或穷困潦倒,或客死他乡。他们以其独特风貌渲染出波澜壮阔的战国画卷。这其中,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历史上毁誉参半的李斯。有人说,李斯是投机主义者,也有人说李斯雄才大略,还有人说李斯生于名利,死于名利。我们一起来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二、背景介绍

《谏逐客书》写于公元前237年。关于写作缘由,《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也就是说,李斯是在被逐途中写下这篇文章的。文章写得真好,被认为是“骈体初祖”。老师在读这篇文章时,也感到其文采斐然,丝丝入扣,情理相映,荡气回肠。读罢全文,不禁生出好奇之心:不知秦王嬴政读斯文,又作何感想。翻阅《李斯列传》,我看到这样一段话:“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

三、学习任务

可见,李斯成功了。当然这种成功肯定来之不易,其中一定发生了什么。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电视连续剧《大秦赋》片段:李斯献《谏逐客书》,宗室大臣朝议)。

能让秦王收回成命,可见《谏逐客书》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之强。如果拍一部《李斯传》,让李斯在朝堂之上与秦王及诸位大臣进行一番交谈,情况会怎样呢?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根据《谏逐客书》,以李斯为主要人物,设计对话,拟好文题,拍摄视频“李斯廷辩”。

说明:学生观看并学习《大秦赋》选段是以反复诵读《谏逐客书》为路径,着力突出秦王嬴政的思想抱负与果敢决断。而拍摄视频“李斯廷辩”,则以李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这一转化旨在让学生更贴近文本。

(一)寻觅津梁(找寻直击人心的句子)

我们先来看看,《大秦赋》选段中涉及哪些文句。

老臣: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停顿)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

嬴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岔开)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嬴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停顿)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嬴傒: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嬴政: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这是《大秦赋》“廷辩”从文本中选择的内容。请同学们讨论看看,我们拍摄时是否也选择这些文字,或者是做哪些调整,请说明你的理由。(小组讨论)

提示:小组讨论时,先分析这些引文具备哪些特征,然后商讨哪些文句可以选用,还可以补充文中哪些文句,理由是什么。最后用笔在课文中画出需要选用的文句,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参考示例:

赞同——

1.文段选择以文章第一段为主,观点鲜明,例证通俗,且因是引用秦国历史,可信度高。

2.有重章叠句的效果。由多位宗室大臣朗诵,而且有语气变化,能显示对文本理解的逐渐深入。

3.选用末段,为本文结论,既表士之忠心,又采取秦国立场,情理交融,不卑不亢,令人折服。

反对——

1.虽具气势,但深度不够。后文不仅谈人,也在谈物,从而使论证更为严密。

2.建议补充第二小节部分内容。表演时,可伴以镜头扫过这些他国珍贵之物。

3.建议补上“跨海内、制诸侯之术”“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等说法,以体现李斯以霸业说服秦王的论证特征。

在学生的讨论中,有一句话出镜率很高,那就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又出现于文章开头。其实开头很难写,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李斯这篇文章尤其难写。因为此时秦王盛怒,秦法严苛,稍不注意,即有性命之虞。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李斯《上秦始皇谏逐客书》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说明李斯起句却写得很好。我们先齐读这句话,想想这句话妙在何处。

参考示例:

1.“臣闻”“窃以为”:处于两个分句的开头,用语谦恭,情势虽急,不失礼节,显示对秦王的敬重。

2.“吏议逐客”有三层意味。一是逐客的命令,本为秦王发布,这里却将矛头指向吏,这样就避免了与秦王直接产生矛盾,维护了君王的面子。二是“吏议逐客”表明事件尚未发生,还在讨论过程中,而实际情况是逐客已然付诸行动。这一矛盾,显然是故意为之,表明事情还有商讨的余地。三是点出双方身份,一为吏,也即宗室大臣,一为客,也即外来客卿。由此可见,逐客事件只是表面,真正的问题在于秦朝宗室大臣与外来客卿之间的权利争斗,这是秦统一天下亟须解决的问题。李斯此语,既切中肯綮,给秦王带来震撼和思考,又暗示秦王,用单方面的逐客来解决这一矛盾不合适。同时,这些话还传递给秦王一种感觉,即便在被逐途中,李斯顾及的仍然不是个人私利,而是一心为秦国谋策,这才是“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这样一石三鸟,可谓“至矣尽矣”。

3.“过”可解释为过错、过失。语气虽然委婉,但是态度鲜明。与“窃以为”合在一处,给人不卑不亢之感。

小结: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可见善说者能一语切中肯綮,能一心为他人思考,语气温婉,观点明晰,如此方能起到“一见而惊”的效果。同时,由写作背景也可知,在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时刻,李斯处事依旧冷静,充满智慧,确有过人之处。

(二)因声求气(读出契合心灵的感觉)

1.我们继续来看“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句话,好些小组都想选用这句话作为“廷辩”的关键文句。同学们想一想,在“廷辩”中这句话最好由谁来说。

提示:结合时代背景,考虑秦王、李斯和宗亲大臣们各自的心理。

参考示例:

(1)李斯。李斯是《谏逐客书》的作者,由他来说出中心论点,理所当然,也符合“廷辩”需突出李斯形象的要求。表演时,可让李斯立于群臣中央,说话时态度谦恭,但语气坚定,“过”字应该重点强调。

(2)大臣。因为宗室大臣们观点不一,可以安排多位大臣参与表演,或态度明确,语调平直,顽固不化;或深有感触,语速偏快,语调昂扬。这样,就能通过群臣的反应变化来体现“廷辩”之激烈。

(3)秦王。“廷辩”之时,其实秦王心中已有主张,只不过他想观察李斯及群臣的态度。所以,我们可以安排“秦王”在“廷辩”的开头和结尾各读一次,开头语气舒缓,略带疑问,结尾则语气坚定,深感认同。这样可以表现秦王的深谋远虑与果敢,这才是真正的时局掌控者。

2.小组合作:设计对话。

提示:设计对话时要尊重原文,但可引用,可浓缩,可生发。

参考示例:《海纳百川》。

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嬴政:请言之。

老臣:大王不可。李斯之言,完全不通。客卿郑国,包藏祸心,劳秦伤民,前车之鉴啊!

李斯:此言差矣。客卿郑国,虽有间心,然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修成郑国渠却为秦立下万世之功。且瑕不掩瑜,客卿愿忠者众,从由余起,至范雎,皆为我大秦立下汗马功劳!

嬴杰:有理。跨海内,制诸侯,实我大秦梦寐以求之事。如欲功成,确需海纳百川,不择细流。惟大王思之。

老臣:臣无话可说,谨从君命。

嬴政:即日起,除逐客之令,李斯官复原职,朝中效命。

小结:因境求声,因声求气。话语只有置于情境之中,才更能显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李斯从愤懑到失落,再到不懈努力;秦王嬴政从盛怒到沉思,再到幡然醒悟;而宗室大臣有顽固,有醒悟,有坚持。在唇枪舌剑的朝堂辩论中,每一句话都熠熠生辉,都显示出《谏逐客书》强大的感染力,都彰显了李斯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

(三)再现“廷辩”(让刹那成为永恒)

我们遴选出文句,体味出“廷辩”的心境,下面小组合作,以表演的形式,再现历史性时刻。

1.选好角色(秦王、李斯、大臣)。

2.配上文段。

3.组内试演。

4.登臺表演。

四、总结

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这是对李斯才华的高度肯定。以《谏逐客书》为起点,李斯开始了他云谲波诡的一生,课后建议大家阅读《史记·李斯列传》,思考导致李斯最终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据此完成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句嬴政宗室
宋代宗室经济状况与宗室政策探析
北宋宗室外出交游受限述论
用关键文句展示作文的思维层次——以“八省联考”卷作文“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为例
昙花一现的秦朝
图穷匕见
北宋宗室任官制度变迁考
向嬴政索田宅
用灿烂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文本中心,深度解读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