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李杏
摘 要:心理健康是中学生全面良好发展和成长的前提条件。对中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众多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某市八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学生有考试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为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方面教育全过程,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培训工作,重视师生之间的内在沟通,打造畅通的教师、学生、家长沟通渠道,有效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为中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9-0026-03
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状态,有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压力、适应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体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五育并举的基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领域有完整的测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心理健康内涵、国内外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大型追踪项目经验研制而成,包括情绪、人格品质、人际沟通和社会行为四个评价维度,每个维度又有若干个关键指标。笔者依据该指标体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研究。
(一)情绪
情绪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展示出的一种态度。本文中笔者依照指标体系,主要考察了主观幸福度和焦虑两方面。主观幸福度是指学生按照内心设立的学习及生活标准做出的综合评估,是判断其学习及生活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主观幸福度不仅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影响其情绪发展和生活状况的目的设定,对其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作用。焦虑是指个人预计未来将会发生的某些不利事件而造成的不良情绪,多表现为精神紧张、恍惚、烦恼、忧愁、害怕等。中学生产生焦虑情绪会给自身的学习及生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如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专注力低下、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
(二)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是指学生在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等方面的具体表现状况。本研究依照指标体系,主要考察了自尊方面。自尊是指学生对自身作为某整体中的一分子所抱有的肯定或否定心态,这种心态证明学生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实力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中学生对自身价值和意义等方面的整体评估结果。自尊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尊心理以及一些正面的心理品性方面。
(三)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是指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外在沟通的心理状况,其调查结果主要反映为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是否顺畅良好。本研究依照指标体系,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考察内容。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其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的始终,最终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学关系是指年龄状况相同或类似的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同学关系对中学生适应校园、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家庭关系是指父母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包括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心关爱、沟通交流、体贴帮助等,家庭关系是学生一生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中学生当前及未来的心理健康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指人体在大脑支配下,任何能观察到的某一个或一个以上器官的活动,其表现是运动性的,也有思维性的,是心理现象的一种反映,并受心理现象的控制。目前,有关中小学生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问题行为与亲社会行为。问题行为是指在学生中出现的那些妨碍品格良性形成,智能正常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某种麻烦的行为。本研究依照指标体系,考察了网络成瘾这一指标。网络成瘾是一种非物质的冲动控制障碍,其核心是冲动控制障碍,成瘾者不能控制自己的互联网使用。网络成瘾会给个体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显著的危害作用。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现状
以某市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情绪、人格品质、人际沟通和社会行为四个方面,对八个心理健康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所示:
超过一半的中学生主观幸福度较高,但也有部分中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感。从图1中可见,56%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较强,16%的学生焦虑感较高,48%的学生学习焦虑较高。
一半以上的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从图2中可见,53%的学生自尊心较强。
超过一半的中学生认为自身的人际交往状况较为良好。从图3中可以看出,59%的学生师生关系良好,68%的学生同伴关系良好,61%的学生亲子关系良好。
在上网的中学生中,部分学生有网络成瘾或网络成瘾倾向。从图4中可见,5%的学生网络成瘾,17%的学生存在网络成瘾倾向。
三、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全过程
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可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些独特新颖的产品等。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等,培育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自主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教师要特别强化学生面对困难及挫折时的心理指导,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改变学生的焦虑情绪。
(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培训工作
教师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能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学生,能适应环境、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需要。学校要积极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地培养和锻炼师资,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統筹协调,加大重视力度和工作力度,强化相关职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必修课程,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三)重视师生之间的内在沟通
教师应当重视与学生的沟通,沟通的过程不仅要包括外在层面的语言沟通,还应包括内在层面的心理沟通。中学生有着自身独特的想法和见解,这种想法和见解可能更加隐蔽。在倾听学生的想法之后,教师应尽量做到不随意评判和妄下定论,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然后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给学生指点迷津,以改善和优化師生关系。
(四)打造畅通的教师、学生、家长沟通渠道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校教育中,家长的积极参与能减少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的不连贯性,对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学校而言,一方面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子女教育,另一方面要引导家长有序参与学校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和家长进行良好沟通,学校可成立“家长—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培训与交流活动,提升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教师在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以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成长的环境为核心,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情况展开区别性教学和辅导,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和支持学生的正确行为和做法,力求学生整体化发展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和锻炼,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指引学生学会观察、认识、评价自我和他人,逐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最终帮助学生拥有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状态。
参考文献:
[1]辛凤蕊.新时代背景下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实施策略[J].学苑教育,2022,(09).
[2]周华兰.多给学生一点心理关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J].文教资料,2006,(08).
[3]薛 原.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转变的研究——评《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J].中国学校卫生,2022,(05).
[4]陈向军,王晓温,韦耀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理论框架与运作模式的建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2,(01).
[5]戴中兰.健康心灵,阳光人生——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0).
[6]曹志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探究[J].天津教育,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