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开文 李燕
摘 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是发展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绊脚石。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施“双减”政策的重大举措。“双减”政策的焦点在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它的理想诉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良好教育生态系统。然而,当前“双减”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教师素养与课后服务“跟不上”、学生课业负担与身心压力“不适应”以及家长应试焦虑与经济负担“未缓解”等现实问题。而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就在于要找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即在“提质增效”中强化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在“以人为本”中高度注重学生健康发展、在“数字赋能”中发挥家校协同育人合力,以此助推“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双减”政策;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以人为本;家校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3)02-0015-07
收稿日期:2022-12-17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产出导向·多元协同·立体推进”专业认证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JG2021-943);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新文科”建设的“U-G-I-S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探索(2021090080)
作者简介:罗开文,男,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建设教育强国。[1]33–34教育强国的实现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发展,而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必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因为“双减”政策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满足学生多样需求,这样不仅坚持了以学生为本,也遵循了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素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当前“双减”政策的落实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师工作时间加长,强度增大,其素养与课后服务“跟不上”、学生课业负担与身心压力“不适应”以及家长应试焦虑与经济负担“未缓解”等方面。破解这些现实难题对于顺利推进“双减”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本文试图通过在“提质增效”中强化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在“以人为本”中高度注重学生健康发展、在“数字赋能”中发挥家校协同育人合力等方面找到有效路径。
一、“双减”政策实施的理想诉求
“双减”政策颁布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负担,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基础教育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至关重要。“双减”政策颁布的初衷是压减学生的作业时长,把学生从繁杂的作业束缚中解放出来,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双减”政策的落地必须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重塑良好的教育新生态三个方面来体现“双减”政策执行的价值意蕴。
(一)回归教育“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并寄予青少年“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2]。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课堂作业布置的分层化、弹性化与个性化,禁止向学生布置机械性的重复性作业,削弱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指明基础阶段教育的重点就是“立德”,坚持以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激励人和鼓舞人,如通过民族英雄、革命烈士、道德模范等榜样人物的模范事迹来激励、鼓舞学生。最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有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是“双减”政策的初心,同时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初心、根本任务。
加强“五育”融合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3]90“双减”政策的执行要以课后服务为契机,促进学生“五育”融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要重视学生德育的发展。苏格拉底曾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因此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就要重视德的发展,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把做人放在第一位,更要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第二,引领学生“五育”全面发展。“五育”中的“每一育”对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切忌因个人偏好而忽视对学生“某一育”的发展。因而要培养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要以德育健全人格,以智育武装头脑,以体育锻炼体魄,以美育丰富感知,以劳育融入生活”[4]。第三,关注每个学生每一方面的成長。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于“双减”政策的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健康长足的发展,真正为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
(二)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回应社会关切是“双减”的重要原则。准确回应社会关切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弄清楚社会上普遍反映的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然后做到有针对性回应。当前,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健康不仅需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是身体与心理和谐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内在要求,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人们所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二,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城乡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差异,在优质教育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农村生源流失、城镇学位难求现象的出现,这也是人们所探讨的热点话题。第三,减轻家长双重负担。家长存在的负担,不单是指为学生在课外培训需要昂贵的培训费用等,即在经济方面的负担,而且还包括对应试教育存在的焦虑等,即精神方面的负担,这样的双重负担深深地影响着家长,并且这是家长们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社会上反映的有关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就要采取有效举措来予以应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针对社会上关注的保障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学校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一是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如晨跑、课间操、眼保健操等;还要让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但绝不是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自由活动或上其他文化课,尤为临近考试时,有些教师不顾学生的身体状况,挤占体育课,应由专职体育教师上课而不是文化课教师兼代;二是引导学生主动调节心理,如自觉找他人倾诉,主动找家长、老师及同学沟通,培养多种兴趣爱好等,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第二,针对社会上关注的促进教育公平发展问题,要想方设法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一是主要依靠政策来发展。如:在教育经费方面,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要给予农村学校特殊拨款;在师资力量方面,针对农村师资短缺要优先配齐师资;在考试升学方面,针对农村考生升学要设置统配名额。二是城镇学校要帮助农村学校发展,如组成“一对一”或者“一對多”的帮扶,主要是安排优秀教师给乡村教师上示范课或者进行培训或者直接支教,与乡村教师、学生同吃同住,一起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亲临其境,方能收获满满,共同成长。第三,针对社会上关注的减轻家长双重负担问题,学校就要坚持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努力做到满足优生在课堂上“吃得饱”、学困生在课堂上“吃得足”,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减轻家长的负担。
(三)净化育人“环境”:建设良好教育生态体系
规制校外培训机构,建设教育良好生态,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的基本要义是成长,正确的方向是健康成长[5],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要从制度和法律层面规制校外培训机构,从源头上不再审批学科类的培训机构。主要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严格把控校外培训机构的准入原则。“双减”政策文件中就明确指出整顿校外培训乱象,减少学科类校外培训,由政府进行主导和引领,使教育回归公益正轨。其次,禁止贩卖焦虑。严禁校外培训机构以升学考试为契机,向家长贩卖升学焦虑,加剧中小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最后,提高培训机构教师的质量。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培训机构的教师进行定期考核,主要考核教师的专业能力、核心素养、有无敬业精神,剔除不合格的教师。只有有效规制校外培训机构,“双减”政策才能顺利落地。
发挥家校育人合力,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体系。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建立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为重要导向的教育生态系统。“双减”政策的实施强调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孩子健康成长。[6]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7]539首先,家庭和学校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是最早、最基本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它贯穿一个人的一生,而学校是教育人的专门场所,是通往成才之路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次,理清各自的职责。学校和家庭是教育生态系统中两个重要的主体,必须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教育的合力,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后,建立新型的“家校融合”关系。理顺各自的价值取向,明确共同的目标,一起发力,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努力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塑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基础教育生态。[8]
二、“双减”政策实施的现实问题
“双减”政策落地已一年有余,政策颁布的初心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共同建构健康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双减”政策落实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校层面:教师素养与课后服务“跟上非常困难”
课后服务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活动,是帮助家长解决下午5点前接孩子的难题,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民生工程。[9]“双减”政策实施以后,课后服务取得了一定成就,如解决了家长没到下班时间接孩子的问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等。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困难。第一,学校基础设施跟不上。当全校的学生都在进行课后服务时,基础设施不够用,造成使用拥挤,导致效率不高。第二,教师资源短缺。课后服务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前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优秀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第三,课后服务异化。据相关调查,有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也是被学科教师以讲课或做题所占满。[10]让人更感不解的是学生参加完延时课后,作业仍非常多,试想一个小学生上午8点到校,中午、下午饭在学校吃,晚6点多甚至7点多到家,已经10多个小时了,回家后又有所谓的家庭作业或几套卷子,小学生能承受住吗?教师对作业的设计实施素养在哪儿体现?这到底减了什么?
“双减”政策要求在学生的课业负担上做“减法”,在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上做“加法”。文件中明确指出,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的教师承担。[11]然而,在实践中教师专业能力薄弱尤为突出。第一,教师教学胜任力不强。“双减”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足学好。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实践功底,对新教师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挑战;加上课后服务延长教师的工作时间,教师开始产生“消极”情绪执行“双减”政策,导致其在观念上和行动上提升自身专业发展速度滞缓。第二,设计作业能力不足。“双减”前,教师布置作业可能就借助与课本相关的练习册或教辅资料等,对“现成”的课后作业产生了依赖。“双减”后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体现分层化、个性化、弹性化等,如既要让优生“吃饱”,又要让学困生“吃好”。既给教师提要求,又不能做到系统化培训教师设计作业的能力。另外,教师工作时间拉长,也皆身心疲惫,导致教师素养发展跟不上“双减”政策的要求。
(二)学生层面:课业负担与身心压力“减轻有限”
“双减”政策落地,虽然表面上减轻学生课后作业的总量,但是中小学生过重的升学压力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因此,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在短时间内很难减下来,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而优则仕”则从古一直流传至今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仍希望通过考试“跳出农门”“走出大山”等。因此,人们难以在短时间内从应试教育影响中走出来。其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当前的教育质量无法满足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因而课后服务占据了学生在校外机构的时间,让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时间后移,拉长了学生的学习战线。最后,评价机制不健全。虽然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但是很多学校和家长评价一个学生仍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通过加大补课力度或布置更多重复的不合理的作业方式来应付。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依据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显示,在九年级时,学生超重及肥胖患病率为15.2%,近视患病率为66.4%,疑似抑郁率为13.6%。[12]“双减”后学生待在學校的时间变长,就一个小学生从上午8点到校至下午6点多放学,回到家后照样有不少家庭作业,家长苦不堪言,小学生如果没有给予及时疏导,将会加剧学生的压力。学生放学后,有的疲惫不堪,撑不下来,先睡上一会儿,家长叫醒后再做家庭作业,有的写着作业就睡着了,还有的第二天早晨家长早早叫起来做作业。其效果必然是:第一,学生近视情况严重。中小学生长时间坐在教室,用眼过度,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且呈低龄化、重度化趋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造成负面影响。第二,课后服务时间长,效果不佳。学生处于疲劳状态,课后服务的质量难以保证。一方面,教师工作时间拉长,强度增加,教学质量尚待考量;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战线拉长,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进而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第三,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如春季、秋季是流行病高发的季节,学生长时间坐在教室相对密封的环境里,容易引起交叉感染,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有一种现象,学生在诊所一边打吊针一边写作业,据说,若不写病好了还要补上,那新作业还在继续,因而出现边吊针边写作业现象。此外,中小学生午饭甚至晚饭都由校方提供,学校提供饭菜的营养配置、质量是否跟上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价格是否合理,哪个部门跟踪监管,还值得进一步深思。
(三)家长层面:应试焦虑与经济负担“缓解不足”
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体系中,考试结果以分数或等级进行排名,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13]“双减”政策要求取消小学一二年级的考试,其他各年级每学期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到两次考试,并且要求考试内容不能超过国家标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的难度。但是,考试竞争有增无减,这就加剧了家长对应试教育的焦虑。一方面,考试不排名并减少频次。家长不清楚子女的学习情况,担忧子女成绩下滑。另一方面,普职比的实行,让家长的焦虑前置。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应试焦虑仍然存在,48.2%的受访家长担心升学考试所带来的学业分流[14],尤其是2021年教育部要求严格执行普职比,中考升学率大体维持在5:5,担心子女在应试教育中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过早产生“职业化”焦虑。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压减力度大,治理效果显著。但是,受应试教育和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影响,家长的经济负担很难在短时间内减下来。首先,“育分”观念根深蒂固。自古以来,家长对考试的分数非常重视,“双减”后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显著的提升。因此,家长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不得不通过“一对一”或请高端家教来给子女提分,这个费用可能远超过校外培训机构,家长的经济负担非减反升。其次,课后服务费用“一刀切”。虽然每学期家长要向学校交少量的课后服务费用,但是对于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的家庭来说,即使费用再少,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三、“双减”政策实施问题的纾解路径
基于上述讨论可知,“双减”政策赋予时代新的内涵与要求。“双减”政策实施后,虽然义务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学生的学业负担依然存在。因此,需要找准问题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破解,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筹划,以此助推“双减”政策的落实。
(一)“提质增效”:强化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双减”政策落地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益共同增长。首先,学校要精准“减负”。学校落实“减负”,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而是要提高课后作业的质量,让课后作业体现精细化、差异性、层次性、多样性等,使学生的作业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学校要解决好“提质”。其次,努力实现“提质”。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学校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就要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如学校要在争取财政支持和设置专项经费中确保学生在使用基础设施中不存在拥挤等情况。二是注重专业化教师的培养。[15]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打破课后服务形式单一的局面,切实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又是更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对此,学校要引导教师发展自身的优势,如书法、音乐、绘画等;引进专业化教师人才队伍,如专业的体育、音乐及心理学教师等。最后,要建立公平的教育评价机制。教育公平可以体现为过程性公平、差异性公平[16],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起点,让教育回归学校就必须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教师是“双减”政策的执行者,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关键在教师。因此,亟须加强对教师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第一,建构科学的教师教育培训帮扶制度。建立一个数字化专业培训平台,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一起研制国培、省培、市培、校培的联动培训机制,对“双减”政策落实、科学设计作业能力、开设优质课后服务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能力等,对教师进行分主题、分层次、分学科培训,以此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第二,增强教师作业设计能力。课后作业的设计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事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要的一环。“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明确作业的总量,提高作业的质量,教师要坚持多样化作业设计,如绘图法、图文结合法、表格与图片文字结合法、手工、表演等。第三,建立优质课后作业资源库。各个学校推荐每个学科的资深教师,负责审核作业设计情况,对课后作业设计进行严格把关,分层设计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按需下载作业。这样,既可以减少教师设计作业的时间,也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二)“以人为本”:高度注重學生健康发展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对此,要想“双减”政策真正落地,还得进行综合考虑。首先,更新思想观念。教师接受教育是为了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即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内的全面发展,唯有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关注学生健康。其次,均衡教育资源。均衡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是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地的重要方面,对于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国家引导更多优秀师范大学毕业生扎根农村教育,同时还让城乡教师形成结对帮扶或者让农村教育利用多媒体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最后,健全评价机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评价学生能力是看综合情况,既看学生成绩,又看学生品德等。因此,健全评价机制首先要打破“唯分数论”的传统观念,倡导学生评价综合化、多样化,如兼顾成绩、品德、心理等。
健康的体魄是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一是高度关注中小学生近视严重问题。针对中小学生近视呈普遍化、早龄化趋势,学校应常态化开展学生正确用眼专题教育和科学护眼主题班会,告诉学生眼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合理把握用电脑、手机或者看电视等的时间。二是科学安排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时间。在学习上投入大量时间固然重要,但更要讲究学习效率。针对课后服务效果不佳的情况,学校既须合理安排教师的育人时间、保障教师的休息时间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要科学设置学生的学习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障学生的相对独立自主性。三是切实提高中小学生校园用餐的营养水平。学校应加大学生用餐营养管理力度,既要组建专班来管理和监督,又要保障餐饮的多样性和营养,如每周用餐提前列单不重样且营养丰富符合儿童身体生长需要,为祖国培养具有强壮体魄的下一代作出努力。
(三)“数字赋能”:发挥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数字化技术赋能,明晰家校各自的责任。“双减”政策的提出,把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7]因此,明晰家校二者的权责关系是顺利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一步。教育是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18]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基础性的作用和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数字化技术助力家庭教育向正方面健康发展,促进良好的家风相互交流和借鉴,促进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因此,作为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作为家长,应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相信学校,相信教师,协助学校完成教学任务;监督孩子认真完成功课,积极与孩子沟通,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严格控制子女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数字化技术赋能强化育人合力。家校要改变和优化育人方式,改变功利的育人倾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共同助力“双减”政策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第一,协同目标一致。多元主体深度互联,共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学校可以利用微信、QQ、本校的门户网站等,通过多种交流方式,向家长输出本校的教育理念,让家长认同本校的教育理念、内容及方法;同时家长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在深度沟通和交流中,如召开家委会与校领导面对面等形式,与学校达成共同的育人目标。此外,学校应在家校沟通中给予家庭特殊情况学生政策照顾,尤其是课后服务费用,确保家庭特殊情况学生不落下。第二,共同治理乱象。建立网上监督平台,破除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限制。[19]“双减”要清除各种社会乱象,才能使教育正本清源,才能让家长减轻焦虑和压力。第三,建立网上资源明晰共享。打破时空制约,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应该保持一致,教育终究就是造就人,造就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人,造就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20]“双减”事于教育兴衰和民族未来,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杜尚泽,马占成.习近平看望南京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全国各族人民慰问运动健儿 勉励他们赛出成绩赛出风格赛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风采[N].人民日报,2014-08-16(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 都晓.“双减”视域下课后服务的难点与进路[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21-132.
[5] 马陆亭.考试应正确引导学生成长[J].中国考试,2021(2):6-7.
[6] 边玉芳,张馨宇.“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J].中国电化教育,2022(5):8-12.
[7]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8] 马陆亭,郑雪文.“双减”:旨在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79-90.
[9] 刘慧琴.课后服务治理的理论逻辑、现实境遇与实践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77-85.
[10] 蒋立兵,王依然.“双减”政策落地的实然现状、矛盾冲突和治理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2(6):10-18.
[11] 中共中央辦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2-12-15].http://w ww.gov.cn/xinwen/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12] 王卫东.回归教育本质,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N].光明日报,2021-10-26(13).
[13] 罗阳,刘雨航.“双减”中的父母教育焦虑:表征、原因及其应对[J].教育与经济,2022(5):67-73.
[14] 黄冲.“双减”会加重家长的教育焦虑吗?[N].中国青年报,2021-09-16(10).
[15] 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69-78.
[16] 褚宏启.教育公平的原则重构与制度重组:兼论什么样的教育不平等是公平的[J].教育学报,2020(5):19-27.
[17] 石鸥,何孟珂.“双减”背景下中考改革的目标诉求与行动框架[J].现代教育管理,2022(11):1-9.
[18] 孙夕礼.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如何作为[J].人民教育,2021(8):29-32.
[19] 顾理澜,李刚,张生,等.“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2(4):10-17.
[20] 罗开文,李燕.“双减”政策的三重逻辑[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7):46-52.
【责任编辑 马小侠】
Abstract:The heavy schoolwork burde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n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power.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effectively, an important act of “Double-Reduction” policy is carried out in China. The focus of the “Double-Reduction” policy is to reduce the academic burden of students, and its ideal appeal i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and build a good education ecosystem. However,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current “Double-Reduction” policy, it is faced with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failure to keep up” with teacher literacy and after-school services, “inadaptation” of students schoolwork burden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pressure, and “un-relief” of parents exam-taking anxiety and economic burden. The key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o find the targeted solutions, that is, to strengthen the role of the main position in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to focus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with “people-oriented” policy, and to play the joint force of home-school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digital empowerment”, so as to boos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Reduction” policy.
Key words:“Double-Reduction” policy; elementary education; compulsory education; people oriented;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