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程思政视域下文化自觉培育的实践路径

2023-05-30 10:48:04王艳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外语教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摘    要: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创新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外语教育的文化价值主导作用,对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外语教育存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缺位现象,未能实现文化自觉的价值引领,课程的育人功能未充分发挥,这主要是由于外语教学缺乏对文化的认同性建构、对多元价值文化的理性认知不足、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不够等因素所致。外语教学要秉持“以文化人”原则,以文化自觉培育为导向,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合理定位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构建多元化教育载体、创新融合性教育方法、构建多维能力评价体系,将文化自觉教育深植于外语教学,提高文化自觉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外语课程思政;外语教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3)02-0031-09

收稿日期:2022-11-13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学科教学知识视角下高校外语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发展研究(2018JJ002)

作者简介:王艳,女,天津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外语教育和跨文化研究。

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价值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体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明确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1]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是适应课程教育功能的需要,是课程思政建设中尤为重要的内容。外语教育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教育职责,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正确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外语课程思政体现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复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爱国情怀,这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外语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新课题。目前已有学者围绕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外语教育中存在的文化自觉意识缺失、“中国文化失语”、课程思政教育落实不到位现象等问题进行探讨[3-7],但就外语课程思政培育文化自觉的具体做法的研究仍较少。文章基于外语课程思政与文化自觉内涵的内在关联性,审视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外语课程思政的主要特点,从教学目标、教育载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角度阐释文化自觉培育的实践路径,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有益启示。

一、文化自觉的价值意蕴

文化自觉意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的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势。文化自觉“既不提倡‘复旧,更不主张‘全盘西化或者‘全盘他化”[8]190。文化主体要在尊重自我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他者”文化,从不同文化中汲取智慧;同时,需要正确认知自我文化,能够在反观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只有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坚守,才能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不同文化主体相互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实现民族自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的内在需求。

语言是重要的思想文化交流媒介,语言的背后是长期积淀的文化,文化的本质是一系列的价值观念,语言和文化是共存相依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有机体。[9]35不同的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反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存在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蕴含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外语学习必然要学习与外语相关的文化,从而实现得体、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可见,文化是外语教育的“灵魂”,外语教育要充分发挥文化功能,彰显丰富的人文价值。外语教育是学习外国文化、思想观念及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外语教育“文化自觉”的内涵既包含对母语文化的自信与觉悟,也蕴含对外来文化的正确认知与批判性接受,以及在充分认识和反思中西文化精华之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文化自觉是有效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必然路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外语教育文化传播的使命担当。外语教育追求对中西方文化及两者间差异与共向的自觉,使学生对外语本身承载的西方文化有自知之明,能够对比、理解和感悟中西语言与文化,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母语文化,更好地认识自身民族文化、他者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共性与差异,这是学生自我人格塑造和精神文化成长的历程。

二、外语课程思政培育

文化自觉的逻辑理路

课程思政是对专业课程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更是精神育人的课程建构理论的重要体现,这是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论和课程发展观。[10]思政教育本身附带着鲜明的文化意义,将其纳入文化自觉研究视域具有较强的合理性[11];同时,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外语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社会、语言与行为之间互相影响,密不可分。语言学习是影响学生的思维、情操、价值观和态度的过程[12],本质上体现外语课程本身的“思政”功能。外语学习既是对外语语言知识及文化的习得,也是对外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同时又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品质情操及价值判断的发展过程。可见,外语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政育人”优势,应当以外语技能与知识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大化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的效应,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外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的构成。外语课程思政体现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复合[13],是促进课程内涵式发展的新课程观,是蕴涵着科学教育理念的思政教育方法。外语课程所蕴含的鲜活素材为思想浸润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为实现思政育人功能创造了重要条件。外语教学的人文性本质正是思政育人内涵的具体体现,是知識传授、技能培养、语言文化与价值引领、德育渗透和思想浸润的有机结合。思政教育与课程各环节内在融合、联通,育人理念和方法蕴涵于教学中,实现一体发展,在知识传授中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因此,外语教育本质上具有铸魂育人的特质,外语教学可以与思政内涵有机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目标与方法、知识内容、教学过程及学生能力发展,最终达成学生的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正向情感与价值观、健康人格的协同发展,增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提升“中国文化”自信。

(二)外语课程思政与文化自觉培育的内在关联性

文化与思政教育具有互通性,二者相互影响和制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养成本质上是对精神素养的构建,而思政教育的本质正在于人格的塑造和良好精神品质的养成[14],两者具有内在契合性。文化自觉是思政教育发展的现实价值基础,为学生提供积极的价值导向。思政教育传播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负着推进文化自觉的社会责任。思政教育开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这种精神层面的建设彰显了文化的本质。外语教育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功能,发挥着传播意识形态的作用。作为跨文化交际实践,外语教育要高度重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学习,丰富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提升用外语沟通交流的语言资本,对外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整合多元文化价值理念,创设多样化的文化情境,利用科学的话语体系,让学生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理解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感受到课程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中国精神的价值,养成良好的文化自觉,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学生只有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才会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进而明晰并认同自我文化身份,重构文化认同。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既要充分认知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还应掌握他国的先进文化,这对外语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课程思政具有与语言文化知识同根共存的育人资源,也具有与外语交际能力同生共长的价值体系。[15]外语教育不能只停留于对语言本身的掌握上,而要在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的基础上释放外语教育中西方文化的本体价值,肩负起促进中西文化交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

三、对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的审视

外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本应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思想政治元素,但在实践中尚存在一些误区。传统的外语教育存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缺位的现象,课堂教学过多地侧重语言技能的操练而忽视中国文化知识的融入,导致语言学习和中国文化的割裂,更谈不上文化自觉教育的融入,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外语教学缺乏对文化的认同性建构

中国文化的渗透教育不足,未能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潜能,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不足,文化自觉意识不够,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较弱,“中国文化失语”制约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未能帮助学生在多元价值文化中进行理性认知、自觉省思和正确选择

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外语教育未能很好地展示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全貌,易造成学生的价值观冲突和价值选择迷茫倾向,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不足,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性认识亟待加强。

(三)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不够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安全教育较欠缺,未能明确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未能有效遏制全球化背景下多种社会思潮对中国文化的价值消解,跨文化传播的思政理念贯彻不足。

(四)未充分挖掘和发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作用

课程设计缺乏整体连贯性,思政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未能以文化自觉为价值引领,“重语言形式、轻内容意义”,课程的育人功能未充分发挥,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不足也是导致课程思政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

外语教育应当以自觉自省的文化作为传导载体,增强传播的生动性和实效性,赋予思政教育浓厚的民族情感,做到价值引领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实现“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探索外语教学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议题。课程思政理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将育人目标与外语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有效融合,使思政要素与技能、知识的传授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在提高学生外语能力的同时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四、外语课程思政提升

文化自觉的实践路径

讲授和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国情及社会文化的过程对发展和振兴中国文化具有重要作用。[16]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指出,外语教育人文性的核心是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外语教育要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文内涵和跨文化因素开展教学,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实现语言教育、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协同发展。“以文化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培育文化自觉的重要方式。外语教学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路径,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主渠道作用,秉持“文化立根,文化育人”的原则,借助以文化人的效能,高度重视价值引领,通过外语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民族认同,吸纳不同文化的先进因素,革新与创造自身文化,培养具有反思意识的文化自觉者。[17]外语教育要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让思政融入并更好地反哺外语教学,实现外语能力与思政育人的互促共进。

(一)构建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强化文化价值的主导作用

文化自觉和文化主体意识的培育是外语教育的主体目标,是增强外语教学人文性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文化自觉理念是外语教育的必然选择。外语教学应兼顾课程的特殊性、专业性和政治导向性,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促进知识点和价值观的相互融合,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以及对文化知识、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导向与价值引领的关系、专业技能训练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选择正确的价值维度,丰盈教学的价值目标,运用正确价值导向的知识引领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针对外语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双重性,教师要对课程内隐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整合和加工,设置具体的价值目标,将其融合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中,构建思政育人的多维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总目标与教学单元的具体目标,鉴于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思政育人的目标有机地融入课程总目标中,并科学设置各个具体教学目标,充分发揮教学的浸润和陶冶作用。外语教育“全人教育说”提出六种关键能力,即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18],所有关键能力彼此相关,相互作用。核心知识、核心技能、情感品格、自我管理和价值观等五大要素共同构成关键能力,其中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因素,决定培养方向,而核心知识和技能则是基础。外语课程思政在达成外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要实现语言知识、关键能力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塑造,最终达成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思想目标和价值目标。

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原则,教师要统筹规划与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将育人目标细化到教学全过程。尊重外语课程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分解和提炼知识要点,挖掘知识内含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品格,既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练知识底蕴,也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导。教师要利用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爱国情怀等教学素材,提炼其中蕴含的思政要素并转化成具体生动的载体,以多种形式将文化自觉教育植入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和西方文化知识的掌握;提高中国文化表达英译能力(如特色词汇的英译与相关翻译能力);提升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认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吸纳教学内容中丰富的跨文化因素、共通的价值倾向。文化比较是达到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做到“兼容并包, 取长补短”。通过文化比较,可以使学生从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的不同维度去发现和理解中外文化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认识和思考“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之异同,在比较中处理好文化的同质化与异质化、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教师以开放的、辩证的思维阐释中西方文化差异,将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展现给学生,指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并能够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展示这种先进性。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多元文化、领悟不同文化精髓、比较文化的异同、把握文化背景与发展脉络,主动反思文化的优劣,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化。教师将鲜明的政治文化立场和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学生,教学中强化思政熏陶,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实现品格塑造和价值观培育,促进多维育人目标的实现,切实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教师是实现价值引领的关键因素,只有自身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才能在知识传授中进行积极的价值引领。因此,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文化视野和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除了掌握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外,教师要学习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的精华,正确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进程及其鲜明特色,深入分析和解读优秀中华文化资源,把握其中富含的人文思想和表达。同时,要汲取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理念,以世界视角客观地看待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指导学生欣赏、辨识和理性反思外来文化。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将其付诸实践。教师要成为自觉的文化学习者,主动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做到以“价值性”和“建设性”育人。

(二)发挥多元文化教育载体的效用,加强文化自觉的教育渗透

教学内容是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教材是开展外语教育和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构成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反映知识的价值导向,体现语言与文化的互动、语言与思维的互依、语言与社会的互融。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外语教材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富有时代性和丰富的育人价值,切实发挥“文化育人”的思政教育功能。结合多维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要践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灵活使用教材,在筛选课程资源时要符合学生认知需求,做到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热情和实践兴趣。通过拓展和延伸教材等载体中的育人元素,以育人素材为媒介,科学设计语言学习活动,将思政资源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同的教学内容,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从学科视角挖掘语言背后隐含的价值内容,将其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教师要向学生推介值得学习的优秀文化内容,对涉及西方国家人文、历史、地理和社会等内容要理性、客观地鉴别和选择。同时,抵制西方文化冲击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和对学生价值观的渗透。教师可结合具体鲜活的案例阐释思政内容,指导学生客观分析西方思想和文化背景,学会正确地表达价值观念,并将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可以通过教育载体中反映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内容加以强化。教育载体要增加反映中华优秀文化、中国发展与社会文化建设、中国特色事务的内容,加强文化内容的“民族性”。比如结合“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文化软实力等素材,向学生阐释发展文化自觉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提升学生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认知,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一些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的内容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要挖掘和提炼教学主题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将中华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学习资料和活动任务中,引导学生用英语讨论和分析中华文化,提高语言能力、人文素养、文化自信与跨文化能力。对于一些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如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等,鼓励学生探究其背后蕴藏的深刻的文化信息,这是“思政”融入的最佳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感悟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意蕴;同时,认识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及其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正向价值引导,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此外,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适时融入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时代性材料,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怀。在尊重本土文化的立场上,教学中要丰富西方經典文献资源,如哲学、经典文学及历史学等,西方经典著作是学习和了解世界的重要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原语文化,深刻理解原语翻译,开展相应的讨论、阅读或翻译练习,学会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双语言转换能力,也培养了双文化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西方文化及其信仰、思维方式、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及世界观等方面的异同,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不同文化中汲取智慧,提升跨文化的思想品质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获得感。

课程思政教学要注意提高教育载体的有效性,利用多模态资料建立立体化教学内容,创新思政教育话体系,构建真实多样的文化情境。借助教育载体的桥梁作用,将文化自觉理念渗透于教学各环节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素养,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思政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教学资料的显性和隐性育人功能。微博、微信群、校园网等媒体工具实效性强,借助高效的自媒体平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促进资源共享,传播正能量文化思想,提升传播质量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文化功能及价值引领作用。比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新媒体工具阅读、聆听国家领导人在主流媒体上发表的文章或者在重要国际会议上的讲话,了解国家治国理政的大方略,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关注热点开展讨论。丰富的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深刻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情感表达,学生更加高效地汲取教学资源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多元化的资源既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赋予思想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觉,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培育包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兼容并蓄的跨文化品质。

(三)创新融合性教育方法,提升文化自觉教育的实效性

外语课程思政是促进课程内涵式发展的新课程观,探索思政和语言学习有效融合的路径是提高“以文化人”教学效果的关键。将思政教育融入外语知识传授与获取、外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思想、情感和态度。传统的以技能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语言能力的层面,忽视了对学生思政理念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是外语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和实践者[19],要为学生创造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与细化过程,落实多维能力全过程化培养,加强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以课程为媒介,将课堂讲授与探究问答、课堂反馈相结合,灵活采用启发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开展知识、技能、文化、情感及价值观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背后的思想、精神和价值。启发性和探究性问题可以贯穿教学的起承转合,由问题进一步引发主题,联系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根源,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深入辨析,培养理性分析和思维的能力。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和体验者,解决问题的答案不是教师给予的、强加的,而是学生在资源分享、观点交互中形成的。在深度讨论中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挖掘学生探索真理、感悟真理的潜力,让“思政”养分充分地发挥效用,发挥人文素养浸润思想、培育人格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习与探究中获得浸润与熏陶。

思政理念的培育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但更重要的是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教师要提高思政育人的教学技艺,借助不同文化背景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其拓展到中西文化的共通性,利用具体鲜活的实例呈现出正确的价值观,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导给学生。以“跨文化翻译课”为例,教师鼓励学生搜集相关热点话题的文章,通过对有关中国文化文献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对某个特定的中国文化主题形成新的理解和认知,积累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培养正确的文化观、提升文化创造能力。[20]在翻译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西方国家受众的特点,掌握不同文化概念的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教给学生提高话语传播有效性的方法。一些新近出现的文化意义丰富的词汇蕴含特有的价值观,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反映中国理念的词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词汇的文化内涵,关注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性,学会用外语恰当地传达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双向文化传递的能力。针对全球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形势,教师以身边的真实案例为素材,加深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瞻意识及中国大国担当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通过向学生讲授修辞策略及其跨文化意义,引导学生比较、反思与创新,在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客观认识他国文化以及多元文化差异与共向,准确把握对方话语的目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比较和吸纳不同文化理念,探寻中国文化对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价值,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构建更加广博的文化观和世界观。

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回应学生的现实需求,分析其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坚持因时而进,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对外语学习的专注度、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感。比如:情景模拟口译练习的方法是实现思政理念和口译课堂有效融合的较好方式。教师设置口译情景,学生置于特定的立场,各自不同的身份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实践,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某一话题和特定场景的特殊意义。实践证明,在运用情景模拟口译方法时,学生的专注度和课堂参与度都很高,学生的角色意识促使他们扮演好自己担任的角色,而未参加活动的学生仔细聆听,主动听译并作出积极的评价反馈。思政理念要求课堂活动形式多样,阵地齐全,倡导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21]结合外语技能教学的特点,可以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和知识内化的完美结合,拓展学习广度和深度,任务活动贯穿教学始终,主题广泛、情景多样。教师要找好技能训练与思政教育的平衡点,恰到好处地注入思政元素,采用个体、小组和集体相结合的活动方式,为学生参与开放性的实践和思辨探究性学习提供机会。将外语学习与价值话语体系有机融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都得到训练。在达成交际目标的同时,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都得到培养,满足学生对于思政进课堂的需求。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将“教”与“学”相统一,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达成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向同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互融互嵌的关系,师生通力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开展积极的正向互动,学生参与性与收获感共生共进,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四)创设多维能力评价体系,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

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对改革创新外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標准,建立科学、全面、客观的外语能力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评价需要及时的评价反馈,坚持显性与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将思政教学评价整合到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中,即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以显性为主,思政目标的评价以隐性为主。评价要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对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考查和考核。评价体系要提供能力建构与文化创新的平台,综合评价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辨别与分析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价值观认同等。同时,以评价为契机,在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同时,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多维能力评价体系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与评价方向,评价考核目标要与思政教学目标相统一,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为了落实多维能力全过程培养,教学评价标准应引领多维育人目标的互动协同,并通过评价的反拨作用,实现教学素材的挖掘、方法的创新及教学过程的深度细化。评价内容要体现思辨性,可以适当增加思辨能力的测试,例如:反驳观点、综述、评论及探究分析等题型,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文化辨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内容要突破语言能力单一评价维度,增加对语言形式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思想性和价值观等评价维度。评价体系以育人目标为旨归,将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在考核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增加对文化内涵阐释能力的评价,设计有思想深度和认知挑战度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语言目标评价和思政目标评价融为一体,实现“语言”与“思想”的同向同行评价。

立德树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过程化评价关注对学生短期成长和长远发展方面的影响效应,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更好地反馈教师教学的真实效果与学生知识内化、行为外化的情况;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化的调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对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发挥积极作用。评价体系要具有针对性,既要提高教学资源的效益,也要提升思政教学的质量。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充分考虑评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始终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为核心目标,这是提升思政教学评价质量的必然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的途径,确保形成性评价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建立对人文素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综合考评体系。在考试材料、试题制定和评分标准上充分考虑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实现课程思政对教学的“反哺”作用。要将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纳入考核内容中,增加中西方文化比较与评价的内容,在考查学生外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考查学生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如:考题中适当增加对汉语文化现象的分析,学生要运用相关知识解析语言文化实例,通过对汉英语言文化现象的对比,思考两种语言的独特性和语言运用特点。多维能力评价体系既要全面兼顾,更要重点突出,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综合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科学地综合运用终结性考核方式,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教学活动全过程作出最终评定,以检验教学成果是否达到预期要求。评价要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加强评价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激励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22]可以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及生生交互评价的结合。评价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课程性质和学习所需,构建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多元融合评价体系。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规范性以及学生评价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增强了师生沟通效果,促进了师生双方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和反思,确保综合评价的效度和信度。评价要有明晰的标准,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能力发展等多个角度开展评价,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师生积极开展自我反思,引导教师主动评价教学、反思教学,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从容地应对可能遇到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馈与反思中不断巩固已有成果,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多元文化、强化理性爱国情感,充分体现语言学习“活学活用”的本质。评价体系应以“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文化战略为指导,为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保障。此外,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立体化评价模式,可以将教学效果评价和学习成效评价分解到教学全过程,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和专业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达到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效果。

五、结语

文章结合外语课程思政与文化自觉内涵的内在关联性,在对外语课程思政本质内涵的理性化思考基础上,针对外语课程的文化功能和课程特点,提出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培育文化自觉的实践路径。文化自觉的培育是外语教育肩负的重要职责与使命,体现了文化素养培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结合。外语课程自身具有独特的学科属性与知识体系,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在育人目标、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等维度上统筹设计与创新,让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优势与潜能,将文化自觉教育深植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外语课程思政要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推动外语教育文化价值与功能的实现,培养具有较强文化自觉意识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外语教师要适应新时代外语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到外语课程思政的挑战与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实现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为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2022-10-26].http://www.gov.cn/zhen        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王艳.高校外语教育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9-104.

[3] 张蔚磊.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实然现状与应然选择[J].外语教学,2015(1):56-60.

[4] 赵彦春.中华文化外译缺失的学理叩问[J].中华文化论坛,2017(7):28-32.

[5] 秦元海.论大学文化自觉及其实现路径[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1-87.

[6] 张珊.中国外语教育的文化自觉[J].外语教学,2017(2):7-11.

[7] 夏文红,何芳.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19(30):108-109.

[8]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9] 萨丕尔.语言论[M]. 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 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11] 徐鹏.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22.

[12] 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13]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14] 齐卫平.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0-23.

[15] 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5):15-20.

[16] 白春仁.俄罗斯学呼唤沟通文化的自觉[J].中国俄语教学,2005(3):1-4.

[17] 楊枫.高等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跨学科精神及应用理念[J].当代外语研究,2019(2):1-2.

[18] 文秋芳.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8(1):3-11.

[19]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

[20] 蒋亚瑜,刘世文.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65-68.

[21] 王笑笑.“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逻辑进路:内涵要义、价值意蕴和建构路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11):59-65.

[22] 汤雪峰,张海涛.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学评价的重释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128-131.

【责任编辑    马小侠】

Abstract:Innovating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Cours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 is closely interrelated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ets a clear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assumes significa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promoting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he lack of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has negatively influenced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efficiency.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should display their unique cultural function and be design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hrough integrating value establishment into the cour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guided by the nurturing essenc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hould define its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explore an innovative teaching system with respect to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all-round educa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ultural confidence

猜你喜欢
外语教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亚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 20:02:16
论音乐社团活动运用于韩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7:50:23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8:55:47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20:15:12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江淮论坛(2016年5期)2016-10-31 17:05:26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5:36
试析智能语言技术对外语教育的冲击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