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华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核心素养
新课改下中学体育的教学工作,需要做出一系列调整和优化。体育学科纳入中考,强化了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地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对体育学科高度重视。中学体育教师应当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将更新颖的教学方法纳入教学系统当中,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频率,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
1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新要求
1.1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教学导向
教育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中学体育教学需要深刻研读新课程标准,针对核心素养教育诉求不断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优化。新版课程标准相较于旧版课程标准,增设了三方面核心素养的实质教学导向要求,其中包含了运动能力素养、健康行为素养以及体育品德素养等具体素养。运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课程学习、通过符合体适能的体育运动锻炼所获得的综合体育运动能力,学生要掌握一定的体育技巧、具备完成一定运动量的体能,能够在专项运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技术水平。健康行为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所形成的提升身心健康、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行为能力。包括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一些必要的体育健康知识、对于自身情绪的调节与控制、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等。中学阶段的学生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积极锻炼、安全用眼、健康饮食、良好作息与卫生习惯,通过健康行为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体育品德主要是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观看体育赛事所形成的规范体育行为及体育道德伦理价值观。中学阶段学生应当具备的体育品德主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教师应以积极进取、不畏困难、坚持拼搏、公平竞争、文明礼貌、自尊自信等为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相比于传统中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体育参与、体育习惯和体育精神三个维度的培养,脱离了单纯的体育训练、体育技巧培养的桎梏。相应地,中学体育教师组织开展教学工作,需要不断进行体育教学策略的优化。教师只有具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才能够达成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1.2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教师需要创新的内容
一方面,中学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认识到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学体育教学的现实要求。教育理念是教师基于自身专业能力所形成的对于教育的观念和思想认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身的教育理念所形成的教育定位,将会对教学工作的组织开展产生直接影响。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体育学科处于中学教学体系边缘地带,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于体育学科的教学重要性认知不足。新课程改革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推进课程改革,同时引入中考体育教学新要求,增强学科地位。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认识长久以来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针对性、覆盖性、专业性不足的问题,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带动教学创新。
另一方面,中学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体育学科教学在较长的发展阶段当中,存在模式化教学的情况,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呆板,缺少从中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体育学科的兴趣和动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较为不利。中学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体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结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动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打造高质量的中学体育课堂。
2 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2.1 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素养偏低
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学体育教师为二级教师,拥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数量极少。相比于高级教师,二级教师在工作年限、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部分体育教师缺少对于体育教学岗位的工作热情,存在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不愿意进行自我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职称的晋升。
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缺乏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的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能力。相比于传统体育教学工作,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核心素养目标更为全面,教师的教学工作需要走出以往的舒适区,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体育基础,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但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学教师存在体育学科边缘化思想,不愿投入精力参与体育教学模式创新。
2.2 学生群体体育运动热情不高
中学生存在学业压力大、缺少休闲娱乐时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产生了厌烦情绪。笔者观察发现,中学生活泼好动,在刚刚进入初中时,希望参与到喜好的运动项目当中,进行休闲娱乐,释放身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逐渐降低,部分学生开始出现了厌烦情绪,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对于自身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学校、家长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学生逐渐放弃了自主参与体育运动。
2.3 学校提供的体育活动硬件设施十分有限
学校方面的体育硬件支持主要指体育运动场地、各类型的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和多样化的体育服务。但是在对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学硬件设施进行统计后发现,真正拥有独立体育馆的中学数量极少,大部分学校仅搭建了中小型的体育操场供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在跑道建设方面,大部分中学操场以200 米跑道为主,真正达到400 米及以上跑道标准的学校十分稀少,难以满足学生参与多样化体育运动的实际需要。除了场地之外,器材器械、针对性的体育服务等基础建设水平整体不足。硬件设施不足导致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不高,这在目前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已然成為普遍现象。
3 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3.1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学校方面,针对中学体育教师,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培训,提升其自身的能力素养。中学体育教师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素养,强化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工作的理解,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下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技术能力的彼此适合。体育教师一方面努力获取更高的职称评定,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给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指导,创新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具体工作中,教师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强化新内容的开发,使体育课程更加鲜活多样。另外,教师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尝试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通过调研来丰富自身的教学设计考量,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使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相互适合,实现全面的教学升级。
3.2 利用情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2.1 引入生活情境,让体育教学变得生活化
生活情境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更具实用性,有利于发挥体育学科的正面效应。中学体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在教学中主动进行情境设计,使其更好地为生活化教学服务。生活体育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体育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體育课程的实际意义。例如,老师在向学生解释“跑步”的时候,可以把跑步和日常锻炼相结合。很多人会选择跑步作为晨练的方式,原因是跑步可以使头脑更清醒,也可以在锻炼的时候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创设晨练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进行跑步训练。
3.2.2 创设合作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个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体育教学中,许多活动都要求同学之间合作进行。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有必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情景设置。在构建合作情境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探索精神。例如,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创造一个主动的协作环境。众所周知,足球是一项多人合作的运动,每一场比赛都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教师在对足球的基础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训练。鉴于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足球训练中的表现,对其进行分组,从而达到“以优带差”的目的。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会在训练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团队精神的意义,提高自身的协作能力和学习自主性。
3.3 加强宣传,带动学生踊跃参与体育运动
中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欲望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减弱的趋势。体育课程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参与习惯、塑造学生体育精神,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愿参与体育运动的问题。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存在功利性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学校、家长的影响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考试科目的学习中,体育参与的时间遭到严重压缩。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体育学习时间紧张、投入热情不足的问题,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学体育教学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来改变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困境,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方面,学校、社会和媒体需要对体育运动的价值、缺乏体育锻炼的危害进行广泛宣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对当前国内学生群体亚健康状态进行介绍,帮助学生及学生家长从价值认知方面意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奠定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缓解学习压力、追求身心健康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优化体育教学流程,在体育中考的背景下,既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中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趣味竞赛、知名赛事观摩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于体育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3.4 改善体育基础设施和环境
学校方面需要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配套支持,通过投入更多器材、设施和资金,提高体育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为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提供基础支持。学校应当结合自身情况,根据运动场地基本要求,配备标准的环形跑道和各种体育设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为学生服务的体育场馆等。同时,结合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配备相应的体育运动设施,为学生配齐相关的体育器材,针对较为陈旧的体育设施及时更新换代,以此来保证体育基础设施环境的整体质量,满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