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
[摘 要]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围绕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观察法展开调研,并积极探究如何优化沟通艺术,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几项能提升沟通教育效果的应用策略:在培养交往品质时教师要充分营造倾听环境,选择倾听时机,研究倾听过程;教师要有同理心,通过科学计划、设置提示、讲述故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要联系学生家长,针对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家长,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和孩子沟通的方法,培养学生亲社会的行为。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沟通艺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了细化,认为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促进他们亲社会的行为。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光靠说教,教师要积极和学生沟通,并建立从学校到家庭的多元沟通平台,这样才能优化沟通教育的效果,让农村学生感受到师长的关爱,从而解决沟通能力差、缺乏时间观念、和社会脱节等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一、真诚倾听,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一)应用信息技术,营造倾听环境
部分农村学生是留守儿童,处于隔代教养的状态,由于双方存在代沟,所以影響了学生正常交往能力的提升,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性格内向、害怕社交等问题。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调整倾听方式,给农村学生更多关爱,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构筑声音、图像多元结合的沟通平台,让学生感到亲切,促使他们主动想说,营造良好的倾听环境,提升他们的交往品质。
班级中有一名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和他人交流,为了帮助其消除心结,笔者了解到他喜欢看动画片,并和他一起欣赏。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该学生也逐渐展现笑颜,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笔者趁机提出:“动画片中的小飞侠们,他们也是有好朋友的,你在班级中的好朋友是谁呢?”该学生叹息了一口气,表示自己的家庭比较贫困,所以很多同学不愿意和自己交流。笔者安慰他,并表示他可以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征服”其他同学,如给他们讲述自己看过的动画片,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同时,笔者也和班级中其他同学聊天,让他们认识到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其他同学。渐渐地,学生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
倾听能让信息更灵通,让教师的话语变得更可信,有助于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利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身心放松,构造良好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表达想法,优化倾听效果,班主任也能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方法。
(二)平复激动情绪,选择倾听时机
部分农村学生性格比较急躁,教师在了解情况时,他们容易激动,无法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教师要安抚学生,让他们平复激动的情绪,当学生冷静下来,反思自我,有了想要表达的欲望,再选择这样的倾听时机,效果就能更好。
班级中两名同学打架,谁都无法说清楚打架的原因,也说不清楚到底是谁先动手的。笔者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让他们分别处于两个小房间,冷静下来,思考一下,然后再分别和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在一段时间的冷静后,一名学生首先冷静了下来,并有了想要表达的欲望,笔者把握住倾听的机会,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该学生提出自己炫耀父母从城市带回来的玩具,还嘲笑对方家里穷,这点的确是不对。此后笔者又和另一名学生沟通,他表示自己对同学很失望,以为他是挚友,对方却一直看不起自己。笔者分别安抚两人,并组织他们进行“和解仪式”,通过握手、拥抱、共玩玩具等方式,重归于好。
如果学生的情绪过于亢奋,语言表达常常缺乏逻辑性,还会加入一些个人主观的想法,这样就影响了教师的倾听效果。所以班主任可以先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给学生单独冷静的空间,然后再寻找倾听交流的机会,这样能得到更准确的反馈信息。
(三)提炼核心信息,研究倾听过程
在班级发生突发事件之后,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小集体,又或某些学生本身对该事件的了解不多,这样他们传递的信息可能出现失真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提炼核心信息,研究倾听过程,尝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挖掘出根本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认为大扫除劳动分工不公平,因此产生了争吵,笔者发现不同的学生观点不一样,有的认为劳动委员分工很公平,但是也有的学生认为劳动委员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就故意安排重活,刁难自己。笔者认真询问了不同的学生,一是劳动岗位的分工机制是怎样的,二是劳动委员本身是否参与了劳动。最后发现劳动委员的确给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安排了大量的工作,而相熟的小团体成员则负责相对轻松的工作。由此可见该劳动委员并不称职,最后班委讨论了这件事情,决定暂时撤除劳动委员的职务,并由全班公选真正热爱劳动,并愿意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搞好班级卫生工作的学生,担任此职务。
班主任要想提炼核心信息,就要注意倾听学生的信息,不要因为某些学生是学困生或比较调皮捣蛋,就认为他们传递的信息不重要。如果能多渠道、多方面地收集信息,教学者才能挖掘隐藏信息,提升教学效果。
二、有同理心,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一)科学计划,学会高效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纪律意识,形成时间意识,学会自主管理时间,正确处理学习和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由于农村的生活比较闲适,导致部分农村学生也养成了做事拖沓,缺乏时间观念。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教师强行让他们严肃纪律,准时准点地做事,则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班主任要提升沟通教育的能力,用同理心面对学生帮助他们科学计划,学会高效学习。
一名留守儿童认为家长不在自己身边,没有人监督自己的功课,晚上就偷偷用家长的账号玩游戏,直到深夜。对此笔者采用了现身说法的方法与其沟通,说了自己小时候无节制地打游戏,结果成绩退步明显,险些无法毕业,好在最后悬崖勒马,改正了问题。此后笔者还和该学生交流,了解他对游戏的“瘾”到底有多大,并推荐他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调整学习计划。一开始采用奖励法,完成了作业,则有一定的时间玩游戏。此后调整为强化版奖励法,不仅要按时完成作业,还要得到进步,才能玩游戏。其后再采用自我控制法,试着不用监督,也能“忘记”玩游戏。
班主任在沟通时,可以给学生讲述自己小时候如何科学地计划,获得了什么成绩,还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面临的具体问题,并给予帮助。这样的沟通更具有同理心,能引发学生注意。
(二)设置提示,培养守时习惯
有的时候,沟通不需要完全用语言,教师可以适当地在室内设置一些提示物,又或者利用同伴效应,让学生之间相互沟通。这样也能提升他们的时间观念,帮助他们养成守时的好习惯。
有一名学生平时较为懒散,尤其是暑假期间,他去自家的果园玩耍,常常忘记做暑假作业。笔者在家访中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采用了提示法,让他制作一些提醒做作业的提示牌,放置在果园中常玩的地方,此外还要随时携带手表或手机等计时工具,即时提醒自己注意时间。若有条件,还可以请家人、果园的工作人员或者同学定时提醒,如每天下午两点到四点设定为做作业时间。一开始,每天都有人提醒,渐渐地改成几天提醒一次,直到该学生养成准时做作业的好习惯为止。不仅如此,笔者还在教室中设置了各种和守时有关的宣传画,让学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注意时间,帮助他们养成习惯。
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提示标志的设置和规定,教师则可以利用此机会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遵守约定、守时守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增强时间管理观念,提升学习意识。
(三)讲述故事,懂得珍惜时光
不少故事生动有趣,同时也富有教育意义,很多农村学生也对此喜闻乐见,教师可以将讲述故事当成沟通的途径,给学生讲述和珍惜时间有关的故事,并引导他们结合主人公的行为讨论,说说自己对待时间的态度。这样就能端正学生的时间观念,帮助他们养成珍惜时光的好习惯。
部分学生只看到农闲时的轻松时光,但是却没有看到父辈们在田里抢种、抢收的辛劳场景,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参与到故事大会中,首先给学生讲述农民抢种的辛劳,激发他们的认识,此后让他们自主寻找其他和珍惜时光有关的故事。在讲述故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反思自我,说说自己对待时间的态度。如有学生表示,自己此前认为学习只要得过且过就可以了,现在发现自己错过了不少学习时光,以后要好好利用休息时间充实自己。该学生对各种语言很感兴趣,于是决定在休息时,每天花半个小时,学习一门外语,提升自己的知识面。笔者还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后说说自己的真实故事,讲讲自己如何珍惜时间,怎样充分利用时间充实自我。
教师可以构筑讲故事、讨论故事、反思故事的沟通教育流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更能让他们反思自己对时间的态度和观点,从而增强其时间管理意识。
三、联动家长,促进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一)民主型,给予建议
不少农村家庭,家长都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老人照顾,这种教育模式缺乏父母关爱,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孤独感,他们和社会上其他人沟通交流时,也会产生疏离感。因此教师要联动家长,结合家长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如何和孩子沟通,促进其形成亲社会行为。对于民主型的家庭,可以直接给家长提出建议,并和其沟通,帮助家长找到孩子上升的空间。
对于民主型家长,笔者直接向他们提出建议:“虽然孩子看上去很乖,一放学就回家做作业,但是太过于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以后如果考入了大城市的学校,或者去其他省市就业的话,这样的性格会影响他和社会上其他人的沟通。”此后,笔者还向家长提出了建议,如利用暑假时间带着孩子去父母打工的城市看看,让他多和外人接触,又或鼓励孩子参加农村公益活动,从参与逐步过渡到自主组织相关活动,提升和社会上各种人群的沟通能力。在一段时间后,该学生的社交能力果然得到了提升,这也得益于其家长的民主性,没有给孩子更多负担,而是给了孩子自主提升的空间。
班主任要直接和民主型家长沟通,说出学生的优缺点,并给予建议。若有典型家庭,教师还可以将他们作为典型,在家长会上展示,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让这些家长成为班级中的正能量。
(二)溺愛型,褒奖先行
对于溺爱型家长,可以采用褒奖先行的方法,先在沟通中告诉他们孩子的优点是什么,然后委婉地提出缺点,并在充分举例说明的基础上,耐心地说服家长,指导他们掌握更科学的教育方法。
对溺爱型家长,笔者先夸奖了该孩子的社交能力:“你的孩子在和邻里交流沟通时一点都没有障碍,是个善谈的孩子,这一点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后再渐渐地切中重点,引发家长思考:“可能也是这孩子太能交流了,让邻居都很喜欢,所以常常给孩子送食物、玩具,而孩子也来者不拒,有的时候还主动讨要,对方不给还会生气,这种情况显得有点以自我为中心,可能对未来融入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家长还是有必要给孩子提一下。”这番话既提出了要求,又不至于让对方家长反感,效果较好。
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在社会交流时常常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所以班主任在联系学生家长时,要注意从这方面入手加以引导,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利己主义行为不利于他未来融入社会,并指导孩子如何正确和他人沟通。
(三)放任型,点燃希望
不少在城市打工的家长,都属于放任型,他们认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工作很忙,所以对孩子不闻不问。教师要和他们沟通时,要在孩子身上找亮点,让他们看到孩子成长的希望,并让他们意识到,如果自己放任不管,就会让孩子的才能被埋没,这样他们就会更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工作。
有名学生的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属于放任型家长。笔者先在孩子身上找优点,让他认识到孩子待人很热情,还常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由于该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所以感到很吃惊。此后笔者趁机和家长沟通:“当我问到他为什么那么热情帮助孤儿时,他说自己感同身受,自己的父母也一直都不在家,所以他能体会到孤儿的内心感受。”这番话让家长不由地反思,此后笔者又用语言点燃希望:“其实,如果有条件的话,你们可以和孩子进行在线沟通,和孩子一起参与公益活动,这样孩子感受到家长和自己一条心,他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能提升,社会责任感能有所发展,同时,也能改善亲子关系。”该家长有所感悟,决定多和孩子沟通交流,避免出现放任不管的问题。
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身上挖掘一些亲社会行为,并让放任型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善于融入社会,心理健康阳光,让他们产生憧憬,进而配合学校,进一步促进孩子成长。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沟通不只是说教,不只是灌输知识,而是一种教学智慧的体现。如果教育者都能认真地倾听每一名学生的内心世界,并用一颗同理心揣摩学生的行为,则能更好地和学生沟通。此外,教育者不仅要与学生沟通,更要与家长沟通,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改善心理问题,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张贤梅.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
[2]陈坤.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江西教育,2020(30).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