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武
教材选编的故事类课文,情节生动,富有趣味,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未知世界的认知需求,还能够有效调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先写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一些钱搬到城里住”;然后写青蛙听取小动物们的建议,在泥塘周围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子;到后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前的烂泥塘被青蛙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成一个美好、舒适的住所,青蛙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于是青蛙不再卖泥塘了”。《青蛙卖泥塘》一文不只是介绍故事的经过,还展现了情感态度的变化,传递了故事蕴含的道理,文本的结构、主体人物、编者意图、语文要素等都非常清晰。
一、故事类课文语境的缺陷
故事类课文的语境有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但忽视学生主体、弱化学生参与、淡化学生创造的缺陷也很明显。
1.忽视学生主体
故事类课文的语境交代故事情节,表达情感意图,但它呈现的只是基于故事本身的情节、主人公的情感经历、故事所承载的教育意义和道理等,并未考虑到学习的主体。虽然编者在编排过程中会考虑到学生,但故事类课文的语境主体不会是学生,而是文本中的一个或几个主人公,亦或是作者本人。如《我要的是葫芦》的主体是种葫芦的人,《将相和》的主体是蔺相如和廉颇,《少年闰土》的主体则是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闰土和长期住在高墙内只看见四角天空的少爷“我”。
2.弱化学生参与
由于故事类课文语境的主体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只关注故事类课文语境的教学必然会弱化学生参与。教学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师要求结合青头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想象当时的危急场景,虽然学生会参与到活动之中,但这种参与并非主观意愿,而是教学指令下的行为。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弱化,感受青头懂科学、有智慧、有情义、临危不惧的形象和理解它与红头之间的真挚友情也难免不够深刻。
3.淡化学生创造
故事类课文的语境整合了人物、环境、情节、情感等要素,却往往难以整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学习经历及其他课程资源,容易割裂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淡化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教学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如果只关注文本语境,学生则是欣赏故事的一名“看客”,认为蛛蛛开店是蜘蛛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自己根本不需要思考怎样来确定价格,也不需要想象蜘蛛还会遇上哪些特殊的顾客,会有哪些奇特的售卖经历。
单一、平面的课文语境没有建立起文本与学生、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文本内容容易被学生遗忘,语文素养也难以被学生感知。
二、故事类课文任务语境的创设
怎样突破故事类课文语境的局限,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呢?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课标可以看出,创设任务语境是有效的教学途径。只有立足具体的任务语境,故事类课文教学才能将文本意义、阅读感悟和语言实践统一起来,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理解和认知,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1.想象相似语境
2022年版课标在低年级“学段要求”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教材安排了不少情节生动、趣味性强、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讲述了小猴子先是掰一个玉米,然后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两手空空的故事。这是课文语境,但教学不能止步于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喜欢小猴子这个角色、对文本情节感兴趣的特点,组织学生想象相似的情节:“小猴子下山,他还可能看见什么?
扔下了什么?然后又去做什么?请大家依照课文的样子想象,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分享交流。”
突破课文语境,发展的是思维,培养的是能力。《小蝌蚪找妈妈》《青蛙卖泥塘》《蜘蛛开店》虽然与《小猴子下山》情节不同,但行文结构、写作方法相近,也可采用类似方法,鼓励学生想象小蝌蚪在寻找妈妈、青蛙在售卖泥塘、蜘蛛在开店过程中其他奇特有趣的经历,在思维拓展、语言实践中进一步明确青蛙的特征,懂得劳动创造美的道理,知晓墨守成规的后果。
2.补充留白语境
为了突出重点或表达的需要,故事类课文往往在某些地方故意留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意味深长。留白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课程资源。结合故事类课文语境的特点,引导学生补充或延伸故事,丰富留白处,将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开拓空间。
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为了拯救人类,“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丰富奔放、奇特多彩的想象是神话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可顺势而为,引导学生探讨:女娲拯救人类,她一定去过许多地方,遇到过不少困难,吃过不少苦头。想一想她可能去过哪里,遇到哪些危险,又是怎样克服的。
一次探讨,再现了女娲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场景;一次补充,学生获得了神话故事想象奇特的真切体验。另外,历经读故事、讲故事、想象故事,学生早已对故事产生兴趣,有了创作的冲动。如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梗概”未交代“在荒岛上度过了二十八年后,鲁滨逊终于回到了英国”,回到英国后又会有怎样的精彩,教师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探究,大胆合理地补白他回国后的情节,《〈鲁滨逊漂流记〉后传》将会是富有个性化色彩的传奇。
3.构建创新语境
创新语境不同于相似语境和补白语境,它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通过艺术构思创造出来的文本以外的一个新的语境。
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讲述了蔺相如居功至伟后遇见廉颇宁愿避让也不起冲突,廉颇放下私怨负荆请罪,共同演绎将相顾全大局的经典故事。在原文语境中,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去了。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感知蔺相如形象,教师可在语用实践中创设如下语境: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他的随从见证了整个过程。渑池会上,蔺相如又不畏强权,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随行的人再次见证了蔺相如的胆识和智慧。两次交锋,大将军廉颇并不在场,他既不了解事件过程,又没法感受当时的惊心动魄。请你以蔺相如随从的身份和语气,给大将军廉颇写一封信,讲述蔺相如和秦王斗智斗勇的惊险过程以及自己的真实感受。
以蔺相如随从的身份写信,描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的惊险过程和真实感受,在原本故事中是没有的,这个语境是教师在解读文本、钻研教材后创设的。虚构这个语境的作用是什么呢?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创设写信语境,实际上是建立一个任务驱动:作为蔺相如的随从,你要向廉颇大将军介绍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自己的感受,就得把文本语境和创设的语境整合在一起,就得积极主动地对故事内容进行再认识再加工再创造,然后以“我”的独特视角和身份,以书信作为表现形式,重新建构语言,再现故事的精彩。当然,除了写信,还可以创设“替赵王给蔺相如、廉颇写颁奖词”等其他语境,在个性化实践活动中习得语文文字的运用。
教学《杨氏之子》《白鹅》《猫》《黄继光》等故事类课文,也可以构建创新语境,并与原文语境组合成复合语境,实现语文的实践和运用。
任务语境的创设不只是创设一个情境那么简单,它是基于教材文本,立足学生主体实际,对文本进行审视和改造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任务情境,将静态的知识教学转变为动态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發展。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宝安区黄田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