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故事类稿件分析

2019-07-11 11:06郑伟
卷宗 2019年17期
关键词:朗诵故事类稿件

摘 要: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的稿件大致可分为两类,诗歌类与故事类,后者的总体数量要远远多于前者。大赛故事类稿件大多有如下要素:1)曲折的情节;2)鲜明的人物;3)较多的对白;4)直白的文笔;5)简单的情绪;6)崇高的立意。这样的稿件在创作上带来了一个困境,那就是语言的扁平化与单一化。这使得许多选手在表达时,语言缺乏抑扬顿挫,虚实相间,虽不乏嘶吼,但仍难免于平淡。青少年使用这样的稿件进行实践,对于其专业道路弊大于利。

关键词:齐越节;朗诵;故事类;稿件

“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是青少年朗诵大赛当中最高规格的比赛之一,也是全国播音主持类、表演类专业在校生云集的比赛,在近些年,这项赛事的参赛稿件呈现出一些特性,暴露出青少年在进行语言表达创作时候的缺憾。

参赛并且入围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决赛的稿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故事类与诗歌类,而前者在数量上要远远多于后者。从首届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至第八届,入围决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的作品共89部,其中诗歌散文类作品28部,而带有叙事情节的故事类作品共61部,占到了最后获奖作品的68.5%。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

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故事类稿件(以下简称大赛故事类稿件)在取材上大致可以做出如下归类:1)取材于电视剧、话剧、电影,如《大明宫词》、《审判》等。这个比例约占到15%;2)原创作品,如《一如当初》、《从南操场到长安街》等,这个比例约占到15%。3)取材于经典名著,如《牛虻》、《呼啸山庄》等。这个比例约占到10%。4)取材于当代作家新作品,如《梦碎邯郸》、《钱学森回国》等,这个比例约占到60%。

此类稿件在叙事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以下论证均隐去具体稿件名称)

1 曲折的情节

对于故事而言,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情节的描写本身无可厚非。但相当一部分大赛故事类稿件却趋向于情节单一或者猎奇的两个极端。

比如一些斗争类的稿件,其情节大致可以概括为:一、正面人物光明、反面人物阴暗;二、正面人物陷于被动但不屈不挠;三、正面人物取得最后胜利(无论是真实胜利还是精神胜利)。这样的情节过于单一,只要将正面人物或者反面人物的名称改变,再将矛盾点进行调整,最后几乎可以成为一个文字模板。这也是许多稿件在情绪情感上雷同的重要原因。

再比如一些和历史人物或者动物有关的稿件,其情节因过分追求奇巧而变得不真实,尤其是从动物身上展开情节构造的稿件,往往会流于肤浅。而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一旦失去了真实这个前提,那么其实就已经失去了二度创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 鲜明的人物

大赛故事类稿件往往会设置一个或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就如同前文提到的“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而囿于多方因素的限制,最后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往往流于单一,较为常见的情状就是,正面人物光明正确,反面人物一无是处。尤其是在模范人物或者战争故事的稿件当中,单一的人物性格总是会使稿件失之过简,与其真实历史形象相去甚远,总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反而使得人物形象变得单薄。这种单一的人物与单一的情节往往相辅相成,最后整篇稿件容易让听众在开头就猜到结尾,失去了故事本该有的悬念。

3 较多的对白

部分大赛故事類稿件,由于过分侧重塑造人物,甚至许多就是直接取材于台词剧本,所以往往都有大段的人物对话,这些人物对话大多采用生活化的语言,两位以上的参赛人员以“来言去语”的方式进行表演,这就给朗诵概念的界定带来了问题,这样的台词表演到底是否算作朗诵?也是近年朗诵大赛研讨会上一直在争鸣的议题。

毋庸置疑的是,朗诵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或者说,当朗诵者站在舞台上之后,他便已经不再是“本我”,而进入到一种艺术创造的超脱情境当中。但是舞台表演本身并非一定是角色扮演,而一旦大段人物对白出现之后,就会使朗诵表演愈发变成了“角色扮演”,而很明显,角色扮演是戏剧范畴,朗诵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戏剧表演有其重合之处,但绝不会完全等同。

4 直白的文笔

近几年的大赛故事类稿件均呈现出遣词造句过分直白,文字本身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弊病。当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稿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经典,并未经历时间的沉淀。同时,因为故事本身的属性是重情节而轻文笔,使得此类稿件以大白话居多,文字多直抒胸臆、高歌猛进,而缺乏了汉文学中的那种“含蓄之美”。

比如,曾经我们这样表达爱情“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来我们这样表达爱情“在你身后散落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而在大学生朗诵大赛的许多稿件中,我们要表达相同的意思,用的更多的表达方式则是诸如“我爱你,我爱你,我真的很爱你”。再比如,曾经我们这样表达爱国“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后来我们这样表达爱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现在的年轻人则更爱这样去表达爱国“祖国啊,我爱你,祖国”。这样直抒胸臆的方式,都会令人感觉过犹不及。

汉文化的精髓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在于“以物言志、借景抒情、写虚不写实”,但是现在出于今人之手的故事类稿件则大多没有这些传承。因而使得稿件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每况愈下,以至于这么多年来,大学生朗诵大赛的文稿当中,真正能够传诵的名句寥寥无几。

5 简单的情绪

大赛故事类稿件大多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歌颂一种精神,所以它必须要有一种情感作为支撑。而此类稿件承载的情感往往会被一种情绪所取代,因为其大多会呈现出一种简单化的趋向,这与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的单一是相辅相成的。

稿件的内部情绪往往比起诗歌散文要直白雄劲得多,作者似乎总担心力道不够而处处着力,这不由得让人审美疲劳。在这些情绪当中,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这些情绪都是“人之常情”,简单一点也无可厚非。但是近年来有一种简单情绪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这样的情绪我觉得在青少年当中蔓延让人悲观,那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无论是描写战争还是树立先进,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的许多故事类稿件都会彰显出一种虚骄的情绪以及虚妄的自豪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其故事情节与历史真实相去甚远,而却又如此言之凿凿。青少年在这样的稿件熏陶之下,除了无法提高自身专业水准之外更是会降低自身文化水平。这样的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是不应当在青少年当中被提倡的。

6 崇高的立意

之前五点的布阵,最后都是为了凸显一个重要元素,那就是立意。大赛故事类稿件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大多都有一个崇高的立意。文学作品的立意崇高而宏大,原本值得发扬和提倡。但是为了追求比赛成绩而精心布局,沉湎于此,则有一些本末倒置了。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以来齐越节稿件“拼立意”的现象变得较为明显,有时,一个恰如其分、崇高而深刻的立意恰恰是获奖的前提。这带来的一个困境便是,当《钗头凤》、《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遭遇立意崇高而应景的现当代文学稿件的时候,如何进行评定?如果在登台之前,便胜负已分,那么朗诵大赛比的究竟是朗诵技巧还是稿件立意,便会令参赛者困惑,继而会令稿件创作进退失据。

7 结论

大量由以上元素拼凑而成的稿件进入朗诵大赛,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青少年选手在舞台上的朗诵变得扁平化与单一化。近年來的作品当中,不乏声嘶力竭的嘶吼以及义正词严的控诉。虽然舞台上的声量震天,但还是不免让人觉得平淡无奇,因为参赛选手无论是文字稿件还是情感表达都严重缺乏变化,而“变化”才是语言表达本身的核心要义。

选手们将太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营造一种曲折的情节、强烈的情绪以及崇高的立意当中,进而造成了在稿件形态上的千篇一律以及语言创作上的千人一面。许多故事类稿件的文字大多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少有那种文学艺术应有的含蓄,其形态更像是一种“宣讲”而非朗诵。这样的创作一旦成为青少年自认为的创作范式,将会给青少年语言表达的学习道路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青少年过多使用诸如此类的故事类稿件进行实践,对于其专业道路而言,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齐越朗诵艺术节历年决赛视频

作者简介

郑伟(1984-),男,汉,浙江,讲师,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播音系,中国播音学。

猜你喜欢
朗诵故事类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苏教版小学语文故事类文本复述策略分析
《多维阅读》
歇后语知多少
幼儿园大班散文渗透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故事类作文材料应当怎样审题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