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芬
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形式进行编排,凸显了学科性质和育人价值,彰显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以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展开教学,以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让学生真正经历完整的课堂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与体会,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教学。
一、整合单元内容,灵活组织安排
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单元内的课文内容既独立存在,又互为关联,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单元内容的整合教学,注重教学目标的规划及关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落实单元双线目标的基础上凸显出教学内容的价值。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阅读单元,单元课文选自我国的“四大名著”。教学本单元课文时,教师就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在认真研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兴趣及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出发,适当调整单元课文的教学顺序。从本单元选编的课文内容来看,学生最为熟悉的故事是《西游记》,教师就可以把《猴王出世》作为本单元教学的第一篇课文,然后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内容前置,让学生初步习得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在教学完《猴王出世》以后,再让学生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红楼春趣》三篇课文。在教学《猴王出世》一课时,由于多数学生都观看过《西游记》,也有阅读其图书、绘本等经验作为基础,所以很容易进入阅读之中。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让学生交流对《西游记》中的人物入手展开学习,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大致猜测其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有了《猴王出世》一课中的阅读经验作为基础,学生在学习其他课文时难度会大大降低。在教学《草船借箭》和其他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猴王出世》的阅读方法和“交流平台”板块中提出的方法进行阅读,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梳理,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名著方法的全面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基于单元课文编排和学生兴趣爱好特点,对课文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安排,帮助学生形成对单元学习内容的整体认知,把单元课文有机整合在一起,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认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搭建教学支架,落实语言训练
在教学中搭建适切的教学支架,可以使学生从“最近发展区”出发获得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巧设教学支架,以落实语言训练的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语文要素是“简要复述课文”。简要复述不同于详细复述,要求学生在对课文内容了解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其他内容可以省略。如“调查民情”这个情节不是主要内容,复述的时候就可以稍微简略一些,“惩治巫婆官绅”是主要情节,复述的时候就要详细一些。基于课文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复述课文的目标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以下学习支架。一是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拟出每部分内容的小标题,想想哪部分内容写得详细,哪部分内容写得比较简略,然后把详细的部分复述得具体一些,把简略的部分复述得简单一些。二是结合课后“阅读链接”内容,把这篇历史故事改编成剧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试着把课文内容演一演。这两个教学支架指向的都是简要复述。其中支架一主要是从梳理文本内容,按照故事情节的详细简略让学生进行简要复述,支架二则是侧重于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内化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复述。这些复述指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教师要以文本为载体,发现和挖掘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适切的支架,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习得提问策略,发展学生思维
问题与思维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针对课堂中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或者不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等现象,教师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帮助学生习得提问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专门编排了“提问策略”的单元,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训练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提问策略的习得不能只是在该单元中,而是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在低年级,教师要教会学生从课题、课文中词句的理解及课文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提问。在中高年级,教师可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从品词析句、写作意图或者关键句段、表达主旨等方面进行提问,以发展学生思维。如在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一文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梅兰芳是谁?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梅兰芳蓄须和演戏之间有什么关系?课文中主要写了梅兰芳拒绝给日本人演出的哪些事情?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梅兰芳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其实就是对文本深入思考的最好验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问题的引领下尝试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教师要具有问题意识和任务意识,要依据学生年级特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适合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阅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阅读能力可以不断得到内化与发展,对文本的理解也逐步走向深刻,在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四、延展课堂内容,传承优秀文化
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要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整合教材,超越教材,由学科教学走向课程教学,以延展课文内容,树立学科课程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文主要写了“我”和妈妈走月亮时看到的美丽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哪些画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在月光下获得的无限乐趣。通过阅读,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三方面描写了“我”和妈妈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在明亮的月光下散步时感受到的月之美,情之浓。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对“月”都有着独特的情怀,教学时,教师在立足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读懂赏析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课文特点进行适当延展,让学生围绕着“月”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比如,可以布置学生搜集跟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可以让学生结合古诗词或者课文,了解“月”的意象,体会“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汉字“月”的演变过程,并由“月”衍生到与其相关的书籍或者知识方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月亮的图片以及人们对月球的探索情况,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这样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散文。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课文为依托,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将学生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变传统单篇课文的学习为以“月”为学习主题的任务群,还原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重要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着力于对学生整体意识的培养,关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发展学生思维。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胜利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