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域下学生假期托管的校社合力模式构想

2023-05-10 02:40万文亚
教育界·A 2023年9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双减

【摘要】“双减”精神贯彻后,教育培训机构学科课程培训纷纷取消,如何安排孩子假期的学习及生活成了不少家长感到为难的问题,对此,学校不妨探索和实施具身认知视域下学生假期托管的校社合力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创造性等特质。应用这种模式可以产生“高兴趣”体验,促进“深层次”认知,打通“全方位”联结,开启“重创造”过程,激发“爱学习”热情。在实践中,学校可以依据课程体系设计假期托管新模式,依据环境特点确立假期托管新命题,依据特色活动开辟假期托管新途径,依据社会诉求开发假期托管新领域。

【关键词】具身认知;假期托管;“双减”

作者简介:万文亚(1983—),女,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双减”精神的全面贯彻,不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幅度减轻,社会上教育培训机构的学科课程培训也大规模取消,这对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当寒假、暑假来临时,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如何安排,成了不少家长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学生假期托管的校社合力模式不失为一剂良方。

一、具身认知视域下假期托管的内涵诠释

“具身认知”又称“涉身认知”,就是需要身体参与的认知,通过体验、实践及经验开展的一种学习方式[1]。“假期托管”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词,而其中“托管”一词早在20世纪就出现了。“托管”可理解为“委托管理”,托管主要应用于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本文所谈及的“假期托管”是“双减”背景下特定的概念。假期托管并不是直接把学生委托给盈利性的社会培训机构,让学生去补习学科知识,而是家长因没有时间、精力、能力在孩子放假期间去照顾孩子,所以委托给学校与社会人员共同成立的专门组织去管理、辅导。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的假期托管,旨在消除家长无法照管孩子的忧虑,让学生以身体亲历的方式投入学习生活,使之假期学习生活变得既有趣又有意义。

二、具身认知视域下假期托管的特质阐述

(一)实践性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身”“心”是不可分割的,在认知过程中,人的知觉、感受、意志等都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假期托管的实践性体现在学生被托管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需要通过身体的参与去感受、实践的过程。实践是一种重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最终会让学生获得的是各自的多元意识体验,而绝非用书本上几行文字所阐述的他人的经验。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

(二)情境性

具身认知的根植原则表明,认知過程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它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依靠身体、心智共同努力的一次经历。学习既离不开身体,也离不开学习发生时的环境;学习不是将各种知识机械地“搬运”到大脑中,而发生在某个场景乃至某个文化环境中,随时会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如果说学生在课堂上主要学习的是“是什么”,那么在假期托管的具身学习中,诸如“为什么”“怎么做”等,学生则可在逼真的问题情境中学到,并且能置身其中,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创造性

校社合力进行的假期托管,是新背景下汇聚学校、社会力量来帮助学生在假期里自主学习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也是创造性实践。与此同时,学生在以身体亲历的方式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学校与教师的介入、规划与引导,但学生不会被教师事无巨细地管束,也不再需要依赖教师的灌输式讲解,而能够激发自身对学习的主体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运用独特的智慧,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样的活动是极富创意的。

三、具身认知视域下假期托管的价值剖析

(一)产生“高兴趣”体验

多数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不完全是因为自身需要而产生的,还受到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学习的效果和持久性最终仍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需要。假期托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身临其境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了解未知的期待和不断探索的欲望。并且随着实践探究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步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对未知领域产生学习的需求。

(二)促进“深层次”认知

设计多种活动内容丰富有趣且可供学生选择的假期托管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为自己的“身”“心”与特定的教育环境建立紧密联系,通过身体的实践和与环境的互动,深刻理解、真正掌握已学知识的本质,以这样的方式学到的知识就仿佛血液、肌肉一样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能联系其他知识,形成一条新的知识链,从而深化认知,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打通“全方位”联结

在假期托管中,学生经过主动的学习之后,通过对经验的探究和拓展,他们的思维可以形成稳定的联结。此时,学生就会运用更多加工认知的资源,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做到学以致用,触类旁通,跨越学科界限,扩大认知范围,同时摆脱交流局限,进行合作与分享。

(四)开启“重创造”过程

知识的学习是需要根植于具体的情境的;同时,学习主体总是需要将身体置身于周围的环境中来获取知识。换言之,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了一个动态的有机统一体。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获得知识、经验,就意味着他们离成功愈来愈近了。假期托管能让学生积累多样的且与众不同的实践经验,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实现对已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激发“爱学习”热情

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假期托管不会再像学校的班级授课制那样基本是由教师来安排学生学习的,而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犹如超市的学习场,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并且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爱好、优势等,选择适合自身认知水平的学习内容,进而获得独特的体验[2-3]。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环境压力中解脱,变得渴望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具身认知视域下假期托管的实践探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工程,它需要解决孩子汲取什么样的知识,孩子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获取知识,孩子学习成长由谁陪伴,孩子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等问题。教育需要有好环境来培育,有好政策来扶持,这就决定了教育的问题不是某个家庭、某所学校能够独自应对的,而需要调动社会资源和多方力量。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发布引起了强烈反响。《通知》要求地方教育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担学生假期托管服务工作,积极会同社会组织,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提供学生假期托管服务。可见,学校不是假期托管的唯一主体,学校所拥有的资源比较有限,学校之外的资源更丰富,更有创新的可能,更值得思考如何开发和利用。据此,笔者立足学生假期生活现状、发展需要和家长诉求,结合一些反映出教育缺失的社会问题,以具身认知为观照,对学生的假期托管进行了构想,具體如下。

(一)依据课程体系设计假期托管新模式

学校在立足自身层面的假期托管中,不妨从课程上进行整体规划。因为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4]。学校在校内开展假期托管时,可以从课程资源中挖掘活动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系列化、整体化、递进式地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从而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建设工程。这样能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情境,促进学生联系经验与思维,将客观知识与主观意识相融合,产生积极的具身体验。

课程建设是学校践行育人使命的主体工程,也是需要有完备体系和运行规则的系统化工程。学校课程通常由教师在授课期间带领学生实施,而在寒暑假期间,课程实施便无法顺利进行了。而如果以学校为基地开展学生假期托管服务,并以学校为主导付诸实施,那么学校就可以拥有更多实施课程建设的机会,对于这一工程也可以做出成绩和自身的特色。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是对课内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可以将已有知识转化成个人经验、个性化的感受。这是对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都有利的托管方式。

(二)依据环境特点确立假期托管新命题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5]。教育应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而学生的生命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等特定的环境。学校需要基于教育的育人立场,改变“学校是唯一的育人场所”的陈旧观念,建立“校社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知识是在具体环境中形成的。只有打造多样化的环境,才能让所形成的知识多样化,让学生的体验、感悟多样化,学生的生命成长才得以实现。

放假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开阔眼界,增长学识。倘若假期托管服务工作仅仅由学校来承担,则很难真正做到让学生开阔眼界,假期托管甚至还有可能变成变相的学科辅导班。这样的做法既违背了开展假期托管服务的初衷,又不利于落实“双减”政策等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学校也不能包揽假期托管服务工作,而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因此,假期托管可设在社区、街道、公共场馆等场所。这样的“家门口”的假期托管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其中(志愿者可以是社区工作者、在校大学生、家长等)。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假期期间无人照管的问题,还有利于消除家长接送孩子的烦恼。

(三)依据特色活动开辟假期托管新途径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能让学生有深度体验学习的过程。假期托管的学习活动可根据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过程的需要,整合所有资源进行设计。组织打破常规的或打动人心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获得真收获,产生思想的认同,实现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6]。

活动锻炼人,活动感化人,活动塑造人[7]。在假期托管中,学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开展这些特色活动。学生参与特色活动,能通过亲历的方式解答有关书本知识的问题,真正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深度体验,引发情感的共鸣。特色活动的主题可从时间上寻找,如“建党百年”“奥运精神”;也可从地域特色中寻找,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情”“舌尖上的家乡”“地方名人”;还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如“孝道”“古诗词赏析”;等等。

(四)依据社会诉求开发假期托管新领域

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常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用逆向思维来思考,即不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摒弃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关于不正确的行为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不对的,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对“该如何纠正这些行为”自发进行探究,进而形成正确的认知。

现阶段,有的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这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尽管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会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在自己真正遇到问题,需要独立面对时,一部分学生往往缺乏经验或未掌握正确的应对办法。对于这样的情况,有关部门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成立社会学习中心,开展假期托管。社会上的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律师、医生等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活的事例和在场体验的专业指导,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从所见、所思、所悟中真正明白到底该如何应对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周钧.具身认知视野观照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20(07):77-79.

[2]贾舒宜,王海鹏,毛忠阳,等.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基础课程线上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17):121-123.

[3]黄晓曦.融合人工智能教育的小学科学实践研究:以《设计智能花房》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06):107-109.

[4]何宇.“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J].广西教育,2021(03):97-99.

[5]查人韵.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数学实验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21(05):83-86.

[6]张莉.审视与建构:立德树人导向的红色基因传承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21(05):87-91.

[7]张珊.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与素养: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J].中国德育,2021(04):36-40.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同步行为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