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艳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是制造业紧缺性应用人才培养专业之一,创新地进行机械专业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成为了当下发展专业人才素质的关键因素。机械专业技能教学与“工学结合”相结合的前提下,如何高效地开展机械专业技能教学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就机械专业技能教学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与“工学结合”相结合策略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技能教学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作为学校省级重点专业之一,机械专业受学校重视,但投入了大量资金,配备了充足的专业设施和设备。然而,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专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配套的专业设施和设备难以满足学生技能培训的要求。因此,如何保证机械专业学生的素质,使技能教学得到充分实施是关键因素之一。
一、“工学结合”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虽然形式多样,但其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实习岗位)。机械类专业的技能教学专业性很强,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技能培养。为什么不创新技能教学模式呢?如按照“2+1”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一年的岗位实习时间,以工学结合的模式实施一些技能教学项目,充分利用行业和企业资源,将行业标准、新技术、新工艺与教学紧密结合,提供锻炼技能的环境。
二、工学结合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目前,职业学校的职业技能教学普遍采用“三阶段”培养法。第一阶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阶段是培训基地“企业模拟”的集中培训,第三阶段是企业实际环境下的企业岗位实践和技能培训。在以上三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在学校实施,后一个阶段在企业实施。事实上,最后阶段的岗位实习与目前“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类似。
三、机械专业技能教学与“工学结合”实施策略
(一)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机械专业技能技术性很强,对工种的要求也很高。要使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接受学生参与“工学结合”,这必然要求学生具备混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否则难以满足企业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二)课程改革配套
推进“工学结合”模式,除处理好制度保障、校企结合等宏观层面的关系外,还应积极探索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要适应中国国情,符合工学合作的要求。机械类专业的技能教学应结合行业工种的特点。研究发现,将训练分为三个阶段比较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项目技能训练、实训基地集中培训、采用“工学结合”的岗位实习。每个阶段的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目标、要求和考核都非常明确,这是传统学科技能培训方法难以实现的。实施三阶段技能培养,关键是更新机械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使之适应专业技能教学与“工学结合”相结合的要求。[1]
(三)技能教学任务与“工学结合”的统一
机械专业技能教学采用“三段式”方式实施,配套了相应的技能课程体系,各阶段的技能教学任务是很明确的,关键是各阶段的技能训练任务能否按计划落实。前两个技能教学阶段基于主体都在学校,可操作性是比较强的,第三个阶段工学结合阶段较难控制。考虑到各个企业的生产任务差异,机械专业哪些技能项目放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实施是“工学结合”的一个难题。从近几年学校机械专业的“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应该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工学结合”的企业,这样才能实现该专业技能教学外沿到企业,实现“工学结合”。
(四)质量监控
学生在工学结合中监管与质量控制有效性,这是衡量专业技能教学与“工学结合”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当专业技能训练任务与企业生产任务一致时或比较接近时,学生在企业“工学结合”的质量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机械专业“工学结合”实践中,我们发现专业教师随学生带队实习是不错的选择,既解决了学生管理、企业沟通的难题,同时又让专业教师参加了行业实践。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观点,建立一套适合工学结合的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科学客观地评判“工学结合”中学生技能水平。[2]
四、不足之处
“工学结合”与技能教学有机统一,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促进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部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工学结合”的企业生产任务和专业技能项目教学任务统一可操作性具有一定难度;(三)“工学结合”的学生适应企业要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技能教学应该使用“工学结合”形式来实施,但存在着企业化管理与学校管理差异的矛盾,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运作机制的改革,创新地开展校企合作,为“工学结合”铺好路。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
[2]庄西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工作场景教学模式”初探[J].职教论坛,2008年2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