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在外来文化的裹挟下,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在孩子们心中逐渐界限模糊。项目化学习是学习和传承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我是清明习俗文化小小推广使”教学设计,从设计核心概念、问题驱动、项目实施计划、实践活动过程、学习成果和全程评价五个方面展开探讨,以语文学科为主阵地,融合道德与法治、劳动、美术等学科的项目化学习途径,探索全新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清明节;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们国家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精华。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在外来文化的裹挟下,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在孩子们心中逐渐界限模糊。如何了解、认同传统节日文化,值得一线教师反思和探索。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设计一个真实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任务边实践边思索,再将经验和体会总结,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向更多人宣传,或许是引发传统文化学习的一个支点。正值清明时节,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时代校区(以下简称“我校”)决定借助项目化学习的优势和特性,推出“我是清明习俗文化小小推广使”这个学习项目,集结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引导五年级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
一、设计思路
项目化学习是系统性的跨学科学习。如何在“我是清明习俗文化小小推广使”中推进项目化学习呢?下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跨学科学习中要求第三阶段的学生能“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识字单元中有一篇课文《传统节日》,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感受不同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传统节日的情感。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中要求学生借助展板、图片、课件等形式学习如何用恰当的语气和语速有条理地把内容讲清楚。这两个教学点刚好承接了此次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素养,于是教师确定了以“我是清明习俗文化小小推广使”作为本次项目化学习的主题。
同时,教师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及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将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确立项目的核心目标是弘扬传统节日,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唤起学生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问题驱动
所谓“问題驱动”,是指在项目化学习中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探索,即驱动性问题。项目化学习的特点之一是通过设计一个驱动性问题来引发学生进行整个学习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设计一个真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尤为重要。我们提出的驱动性问题是:如何像古人一样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这样设计有三个原因:一是这个问题的学习研究涉及语文、劳动、美术等众多学科,有利于各学科的融合。二是基于真实背景下的切实需求,清明节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生对清明节的最大印象是可以放一天假,这对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不利的。三是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在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中有充分的选择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驱动学生运用高阶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核心素养。
为此,笔者设立了以下学习目标:一是能收集关于清明节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合、概括、甄别,整理出古人过清明节的方式,再与现在进行比较和分类。二是能系统分析、实地考察,小组探讨合作,制作节日相关的成品。三是能结合自己的活动体验和生活经验,将清明节主题活动推广出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四是能积极寻求自己与同伴、老师,集体、社会,历史、现代网络之间的联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计划
1.制订学习任务单
教师制订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好清明节”项目学习任务单,内容如下:
中国传统节日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精华,凝结着各族人民的民族情结,连接着历史和未来,是我们不可丢失的重要传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推广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时值清明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过好清明节,将清明节文化弘扬四海,让更多的人了解清明节。
活动要求如下:
(1)学习文化理论阶段
搜集、整理关于清明节的资料,学习清明节的相关知识、诗歌(3月31日)。
(2)过好清明节实践活动阶段
a.完成问卷调查,选择一项感兴趣的清明节活动(4月1日)。
b.分小组讨论策划学习活动计划(4月1日)。
c.分小组参与活动, 完成相应的学习成果(4月2日下午)。
d.小组交流,介绍成果,完成小组互评(4月2日下午)。
(3)展示成果,推广清明节阶段
a.小组展示成果,邀请其他年级组教师评价 (4月6日)。
b.在全校展出,并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和老师介绍、推广清明节活动(4月7日-4月10日)。
2.制订量规标准
有了驱动问题以及整个学习规划,教师制作了量规(见下页表1)。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要经历搜集整合资料、选择参与其中一项活动以及推广清明节三个环节。因此,教师制定了三个环节的评价标准,旨在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针对此次项目学习,第一阶段需要学生搜集关于清明节的相关资料,并整合、概括、筛选,整理出古人过清明节的方式,再进行比较和分类;第二阶段需要学生系统分析、实地考察,经过小组探讨合作,制作相关的成品;第三阶段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活动体验和生活经验,将清明节主题活动推广出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二、研究实施
根据规划,此次项目学习历时10天,语文课、道德与法治课、美术课和劳动课是开展学习活动的主阵地。首先,由班主任用1课时向学生解读“我是清明习俗文化小小推广使”的学习内容及量规。其次,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将五个班的学生分成 “放飞梦想风筝”“快乐踏春”“巧手制清明团”三个大组。最后,将各个大组分成8人为单位的小组,先用1课时语文课,由小组成员选择有价值的活动场景进行陈述,之后利用4月2日下午,各小组参与各自的活动,并制作完成作品。
4月6日,学生利用两节课练习演说词,试行推广,再通过1节语文课组内互评,评优点,提建议。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担任协助者的角色,并用量规评价学生的资料整理、作品制作、小组推广合作等内容,保证推广活动在校内开展得井然有序。
4月7日—10日,五年级16个小组分头出发,各组带着精心制作的风筝作品、摄影作品及小报等到各个班级推广,向其他学生讲解清明节的知识和过好清明节的意义。
作为我校第一批项目化学习的尝鲜者,五年级学生通过此次学习不仅深入了解了清明节,体验了清明节的各类有趣活动,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智慧、劳动、创意与口才,帮助更多同学了解清明节,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体会到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习成果与全程评价
(一)学习成果
项目化学习与其他类型的学习相比,比较重要的特征就是最终要有成果体现,即在项目化学习结束时要产生作品、产品、报告等。在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学生活动的主要成果有清明节知识小报、清明节传统活动调查表、清明节学习思维导图、制作清明团、手绘风筝、清明踏青摄影等。
学生在不同活动阶段的评价量规中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完成相应的成果和作品。教师设计了不同的作品展示方式,实现项目化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展示、项目化学习大组间交流展示、在校园里进行展示和宣传等形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运用了低阶认知策略,也充分运用高阶认知策略,以完成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二)全程评价
全程评价是指向学习目标,具有逆向设计特點并贯穿项目化学习始终的多元化评价,它与成果的产生、公开的成果汇报紧密相连。那么,教师如何实现本次活动的全程评价呢?
其一,教师在前期调查阶段可以开展诊断性评价,有效测评学生的学习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学习的出发点,设计贴近学生真实需求的学习目标。
其二,教师可对思维导图进行过程性评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展开调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检索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贯穿活动的第一阶段。
其三,评价量规既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又可以作为结果性评价,学生根据量表中的特定标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既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出自我评价,又可以依循此目标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通过以上分析,教师不难发现:核心概念、驱动问题、实施计划、实践过程和学习成果这几个维度是紧密联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的准确把握影响着驱动性问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驱动性问题又影响着学习计划和实践学习的效果,前两者又决定了学习成果的高度和深度。而这几方面都有评价措施保驾护航,确保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在特定的情境下及时做出调整。
四、项目成效和反思
问题来源于真实情境,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需做到讲解知识、公布评价方案,发挥引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积极主动寻求自己与同伴、老师,集体、社会,历史、现代网络之间的联系,很好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是,本次项目化学习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如评价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多样化,制定的量规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贴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偏好,使学习活动更具趣味性。
此外,在跨媒介分享研学成果方面还不够系统,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其实媒介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云广播”“空中分享会”等打破时空限制、人群限制,如利用微信公众号、班级群,将学生关于清明习俗和活动的感受通过更多平台进行推送和展示,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清明节的习俗和文化,增强民族归属感以及文化自信。
总之,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以清明节文化习俗为切入点,以语文学科为主阵地,融合道德与法治、劳动、美术等学科的项目化学习途径,是语文教学形式中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学习任务”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的关键词[J].课程·教材·教法,2022(11).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赵春艳)
作者简介:来利英,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