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霞?卢艳兰
摘 要:“大思政课”视域下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已成为思政课深化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化路径,提出高校通过“四色”“三同”“一线课堂”活动的实践样态,聚焦红、绿、蓝、白“四色”,围绕“一线故事听变化”“一线走读访样本”“一线收获话真知”“一线成果展风采”的教学模式,采用师生“同开发、同讲述、同实践”的协同方式推动思政课教师成长与思政课教学发展。打造校内与校外相协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过程与评价相统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 实践教学
当前,我国处于新的历史方位,面临新的时代任务,这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与以往的思政课不同,“大思政课”在重视理论传授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教学,使得思政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课程,而是富有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的育人大课。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简称“ 《方案》 ”)中指出当前“大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并强调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2]当前,“大思政课”建设成为热点,理论界对“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组成部分、践行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论述,很多高校也立足自身特色探索发展方向。
本文坚持“大思政课”理念,聚焦实践教学模式,坚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进行内容设计和方式创新,尝试探索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是在设计理念上,坚持让社会实践成就融入课本、走进教室、武装头脑,结合地域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着力打造“四色”“三同”的思政“一线课堂”。“四色”即活动主题聚焦红、绿、蓝、白“四色”,其中“红色”即倾听红色故事、探访红色遗存、感悟革命历史、领悟革命精神;“绿色”即聆听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故事,考察脱贫村巨变,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重要内涵,领悟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蓝色”即聆听航空报国故事、感受航空报国文化、体悟航空报国精神;“白色”即倾听抗疫感人事迹,感悟伟大抗疫精神。“三同”即师生通过“同开发、同讲述、同实践”,共同挖掘一线故事和“四色”样本中蕴含的“四色”“三同”基因。二是在实现举措上,通过“一线故事听变化”的方式实现校内与校外相统一,汇聚内容翔实、贴近实际的课程资源;借助“一线走读访样本”的途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探索真实有效、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依托“一线收获话真知”的模式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构建主体鲜明、双向发力的师生关系;经由“一线成果展风采”的形式实现过程与评价相统一,构建导向明确、开放科学的评价体系。四条实现举措紧密结合、层层递进,最终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四色”“三同”“一线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一、一线故事听变化:坚持校内与校外相协同
当前,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成熟,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这也促使思政课教师要花心思拓展教学素材与资源,通过开展“一线故事听变化”活动,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立若干专题,以红、绿、蓝、白“四色”为主题,通过叙述一线故事、解读一线案例和分享一线感悟,实现校内与校外两个场域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深刻地体会到来自一线的真实感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构建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携手育人的发展合力。
(一)以人物为载体讲述一线故事
让“天边的人”来到身边,让典型人物从丰富的社会大平台走进思政小课堂,可以使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让思政课接地气、冒热气。在教学上坚持“开门办思政”理念,与校外资源协同打造校内外联通的共育体,邀请红色人物进课堂、道德模范进课堂、各行各业优秀代表进课堂,聚焦红色故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故事、航空报国故事、抗疫感人事迹,在思政课教学中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真实动人的故事,使思政课更有温度、更有味道、更有意思,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课堂满意度。
(二)以网络为依托解读一线事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思政课能够很好地拓展其边界和范围。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上发挥着增效赋能的重要作用。各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和探索。在调研中可以采用“一线课堂+云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一时间把调研内容实时传递给在校师生,带动在校师生同步进行“云课堂”学习,打通校内课堂与社会课堂的“最后一公里”。要想讲好“大思政课”,需深刻把握网络时代的优势,增强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强化宣传思维,更新传播方式,让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红、绿、蓝、白“四色”案例走进课堂,让思想政治教育“联网上线”。
(三)以实践为支撑分享一线成就
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实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将校外的丰富实践成就与校内理论知识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4]“大思政课”不应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借助典型事件教化学生、通过时代现状激励学生、利用发展大势引导学生,以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基点,以围绕铸魂育人为使命,注重把国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等实际问题及时引入课堂,善于把党和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鲜活实践以案例的方式融进课本中,让学生在鲜活的实践案例中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使思政课的伸展性和充实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做好这一点需要聚焦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航空报国等“四色”内容,将一线实践引入课堂,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丰富性。如邀请生态环境主管部門主要负责人走进思政课堂,为学生分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成果以及一线工作感悟。此外,还可以邀请科研人员,如请多次参与南极科学考察并担任项目负责人的余万霰教授走进思政课堂,为师生拨开神秘的南极面纱。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案例走进课堂,既能够讲出思政课的政治高度又能够讲出实践的厚度,为思政课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开山辟路。
二、一线走读访样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发展教育事业就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5],善用“大思政课”强调拓宽教育场域,让思政课与社会实践同行。“人应当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6]大思政课注重以波澜壮阔的实践为课堂,开发现场教学,让学生“走出去”,实现知识与能力全面发展,在社会实践中深化知识、陶冶情操、增强本领。“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7]在“一线故事听变化”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同参与的方式组建教学团队,精心选择地点,认真研制方案,实地探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有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四色”典型样本。
(一)在追寻红色记忆中厚植家国情怀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资源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丰富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8]近年来,高校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先后开展了“走访传承红色基因,爱心赓续红色血脉”“重走小平小道,汲取信仰力量”“红色走读:一堂行走在红色地图上的思政课”等一线走访实践活动及走访慰问革命后代暨献爱心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入一线、走进基层。在探访红色遗址、走访红军故居及拜访革命后代等活动中,同学们被革命志士们大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从革命先辈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二)在乡村调研中体悟新发展理念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也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资源。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帮助他们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从而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在探访乡村实践中,主要聚焦脱贫攻坚、数字乡村、特色产业、生态建设等领域,探索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生态建设成就、特色产业振兴等,激发学生对实现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例如,在江西省修水县,师生们走访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和纪念馆,一同感知修水县独具特色的文化和“一村一品”的品牌建设及发展模式;在南昌市进贤县杨溪李家村,师生们与当地干部村民共谋古村发展,为古村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大势、实现乡村创新发展献计献策。“一线课堂”活动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让乡村振兴、新发展理念等理论知识不仅停留在书中,而且活跃在脚下。
(三)在参观航空企业中感悟航空报国精神
精神的伟力一旦被激发便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9]航空报国精神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对提高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南昌航空大学结合学校航空院校特色,带领学生走进航空企业、感悟航空文化、强化青年担当。师生们走访景德镇航空小镇,感受小镇建设者怀揣着的深深航空情结和实现航空梦的坚定追求。访问“老航空人”,聆听航空报国故事,体会历代航空人所继承和发扬的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一系列的走访调研活动使得理想、信念、精神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和话语,而是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地区产业发展、特色产品制造、典型人物事迹中。
(四)在志愿服务行动中彰显责任担当
高校要紧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10]为此,高校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开展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寓教于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学生在志愿服务行动中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将课堂理论与自身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意识。
三、一线收获话真知: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双向互动过程,只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预期效果。[12]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主体,受教育者则处于接收信息的客体地位。随着时代发展,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都需要受到重视,亟须打破单向的“你讲我听”的局面。高校通过师生“同开发、同讲述、同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做到将“学”转化为“思”并最终付诸使用,实现从知道到认可再到行动的转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以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真正使青少年学子从充分学习党和人民的光辉经验中吸收营养、充实知识、坚定信心。
(一)同开发:共同开发主题宣讲
在“大思政课”的引领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作为课堂主导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新知识、共同研讨新内容、共同交流新感悟。组建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宣讲团,引导学生根据现实需要、专业特长、学科特色等围绕宣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形成师生共同开发、共同设计、共同完善宣讲成果的模式,并定期推出宣讲报告,实现课堂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目标。聚焦红、绿、蓝、白“四色”,宣讲团成员不仅可以围绕一线调研成果,与教师共同开发“‘乡村振兴实践成果的调研”“‘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实践调研”等主题宣讲,还可以结合院校特色校史文化,打造“爱党爱国,知校荣校”等主题宣讲,达到由一人讲变为师生共讲、学生由听讲人变为宣讲人的效果,使教学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二)同讲述:共推大学生讲思政课
推动思政课发展,必须改变固有的教育理念,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切实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教师主导的引导性。充分利用一线调研素材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点播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有效推动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实现由“课程本位”向“知识本位”再到“行为本位”的提升。[13]“大学生讲思政课”这一教学形式的创构,是为了构建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加入的教学模式,其本意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学生围绕某一个特定主题设计微宣讲并录制微课,通过同辈间的传导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另一方面,学生围绕细小的身边事、具体的社会事以及重大的国家事确定分享主题,将输入变为输出,激发学生自觉运用知识、思考社会现象的能力。如南昌航空大学在建校70周年之际,结合学校特色航空文化,依托“江西思政”公众号推送“大学生讲思政课”系列视频。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围绕重要事件、典型人物、鲜活案例等主题,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变成想法新颖、内容丰富、有感染力的演讲与讲述。学生在由仅仅了解、知道转化为能够说出、讲好的过程中,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提升育人效果,厚植思想情怀。
(三)同实践:共研师生同台式教学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需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认识到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正确指导。同时,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时设计师生互动、学生解读等环节让学生走上讲台,为思想政治课堂增添能量与动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施环节,引导学生从个人成长的维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带领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采用“师生同台”的教学方式,在课前引导学生对当前的时事新闻进行评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金句进行解读,在课堂上以“新闻播报”“金句讲解”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对学生的评论和感悟加以深入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价值观形成规律,以创立读书协会的方式开展读书会活动,研读书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共同研讨、共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指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会主动关心国家大事、深入分析时事政治,增强青年学生主动融入课堂的意向。
四、一线成果展风采:过程与评价相统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延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的渠道,其本意是强化课堂的教育成效,从而引导大学生实现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4]“一线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二元对立模式,也相应改变了一张期末考试试卷定分数的格局,在评价方式上更加注重理论学习与学生德育表现相结合,将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实现有效的结合。
教学评价的改革体现在多维度、动态化的考核方式中。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5]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切入为先导,立足事物的“过程集合体”特性,以现实实践为确证,将师生交流互动、实践活动计划、实践开展记录和学生心得体会加以评价,并以最终成果展示出来,是推进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价值最大化的途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发现和回应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出成果、悟真理,使其力学于行,行学相促,达到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强调坚守立德树人评价目标。教学评价是指挥棒,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提升育人成效上。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以目标完成度为考评标准,激发学校改革教育评价。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使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16]动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掌握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是更好地了解整个教学活动、及时感应学生需求的重要方式,进而引导学生选择、构建有道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高校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听一线故事、访一线样本、话一线真知等实践教学模式开展过程式教学、成果性展示,如组建宣讲团,开展主题宣讲;师生共同制作微课,参加“一线课堂”微课比赛等,将调研收获带入思政课堂、搬上荧幕。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微党课、微电影、调研报告指导,确立学生的学习主动者地位,协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并且积极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实践过程中的阶段性反馈与成果孕育中的引导性评价,构成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广范围、多层次、过程性、评价式的反馈机制。
五、结语
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重要教学方式,是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指示精神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相关论述落地生根的重要措施。近来,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一线课堂”活动,以实践为出发点,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周围人、日常事关联在一起,将一线实践的经历与课堂传授的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真信、真行。
参考文献:
[1]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 [N].人民日报,2021-03-07.
[2] [10]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J].教育科学论坛,2022(27):3-7.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4]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 [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217.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0.
[7]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
[8] 用好紅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10-01.
[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文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2.
[1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12] [16] 毕红梅,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87,121.
[13] 陈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三个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9(2):114-117.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48.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0.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比较视域下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21BKS105),2022 年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校级项目“新时代工科院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以江西高校为例” (YC2022-156),南昌航空大学2022 年校级教改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JY22095),2023年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立项重点项目南昌航空大学“高校思政课‘四色‘三同‘一线课堂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