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作品容量

2023-04-11 08:34张黎明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祝福高中语文

摘要:被选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祝福》,篇幅有限,容量巨大。从生活容量来看,《祝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将现实生活的边界拓展到神鬼世界;从思想容量来看,其主题多元,研究理论迭出,且对其思想意蕴的理解仍有调整空间;从艺术容量来看,《祝福》拥有双线结构,运用多种叙述方式和描写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祝福》;作品容量

鲁迅的小说精品颇多。其中,被选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祝福》,以精巧的艺术架构,展开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宏大叙事,不仅引领我们全面审视近代中国社会的沉重现实,而且也向读者充分展示了小说的无限艺术魅力。

《祝福》之所以能让读者反复玩味、常读常新,原因之一就是它篇幅有限,但容量巨大。短篇小说往往讲的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或者只表现生活的一个横截面,一般来说容量不会很大。但《祝福》却体现出以小见大、简约精练而又高度浓缩的特点。可以说,正是由于鲁迅以开阔的视野和深邃的眼光,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展开了多层次的观察、思考和表现,才使《祝福》在反映社会生活和挖掘人性方面的广度、深度与高度上,都远远超出了同时代、同题材的其他作品。下文从其生活容量、思想容量和艺术容量三方面展开品析。

一、 生活容量

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其是否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意蕴,是否蕴含震撼人心的内在力量,往往与作品的生活容量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生活容量大的作品,可以帮助读者深入认识社会和人生,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和启示。《祝福》就是这样一篇具有巨大生活容量的作品。

(一) 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对于《祝福》所表现的内容,我们常常会用这样一句话做高度概括:《祝福》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现实。高远东认为:“鲁迅有意以鲁镇显示传统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几乎全部内容:从风俗到制度、从思想到宗教、从日常生活到行为准则。”[1]

大致说来,《祝福》主要讲述了祥林嫂在鲁镇打工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时间跨度上大约有10年。作品将祥林嫂逃出来、初次打工、被抓回、被强嫁、失夫失子、再次打工、受唾弃直至死亡的不幸遭遇,十分完整而曲折地展示出来,具有十分巨大的生活容量。可以说,鲁迅通过表现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寫尽了旧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苦难。读者可以从她不幸的经历中,认识和了解封建社会的全部罪恶。

同时,在空间跨度上,作品涉及山里、鲁镇、城里三个地域。这三个地域既是地理空间,即人物赖以生存与活动的环境空间;同时又是文化空间,即人物行为受到观念、习俗的支配,这同样让小说显示出巨大的生活容量。鲁镇作为一处介于山里与城里之间的市镇,表面上似乎要比山里富庶、安宁和文明,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从礼教森严、迷信盛行、冷漠自私等特点来看,它其实比原始野蛮、闭塞落后的山里,有更多的虚伪和残忍,只不过这一切都在封建秩序的掩盖下。与鲁镇一样,山里也是祥林嫂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只是小说未从正面去表现,而是通过卫老婆子的介绍以及祥林嫂的透露,从侧面来间接反映的。但无论是卫家山还是贺家墺,都是旧中国偏僻、原始和贫困的农村的缩影,其对祥林嫂的戕害,同样令人触目惊心。除了祥林嫂死去的两任丈夫和儿子阿毛,小说所写的其他山里人,无论是祥林嫂的婆婆还是大伯,几乎都以暴力野蛮、自私残忍的面目出现。在强大的夫权、族权面前,如羔羊一样任人宰割的祥林嫂,一旦失去丈夫或儿子便走投无路。于是祥林嫂不得不两次逃离山里,两次都选择鲁镇作为人生航船的停泊地。然而,她在这里也只是暂时得到喘息,最终仍然无法避免被吞噬的命运。鲁镇、山里之外,小说还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城里的生活状态,“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价廉物美,与祥林嫂的饥寒交迫无形中构成一种对比。即使城里有新思想在流行,且不时爆发革命,也仍然挽救不了祥林嫂的命运,无法阻止旧中国不断滑向深渊。正是由于对以鲁镇为主场景的城乡社会做了全景式的透视和描写,《祝福》具备许多同类作品所缺少的生活容量,为读者展现出无比宽阔的社会风俗画卷。

(二) 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

短篇小说往往只会塑造一两个或几个人物,这便是其生活容量有限的主要原因。而《祝福》虽然主要写的是祥林嫂,但围绕她还写了一大批人物,人物数量之多、涉及生活面之广,明显超出了一般的短篇小说。作为短篇小说,仅仅是所写人物数量多并不算什么,能将众多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甚至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人物,也能让读者过目难忘,那才是真正的“大手笔”。《祝福》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一般认为,鲁迅的小说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种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作为小人物陪衬的“看客”,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代表旧势力的压迫者,作为旧势力陪衬的“帮闲”,舍生忘死的革命者,等等。有些人物的身份在具体作品中又有交叉,比如孔乙己既是小人物,又可以算作旧式知识分子。在鲁迅的其他小说中,不同类型的人物,一般只会出现一种或两种,而到了《祝福》中,除了革命者,其他类型的人物几乎悉数登场。这说明《祝福》具有比其他作品更大的生活容量,人物活动更具广阔而宏大的背景,因而对社会生活的表现也就更有广度和深度。

盘点《祝福》中所写人物,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祥林嫂及其两个婆家的人,除祥林嫂本人外,一嫁家庭中有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还有劫祥林嫂回去的堂伯数位;二嫁家庭中有儿子阿毛、赶走她的大伯。祥林嫂的两任丈夫祥林和贺老六,虽然在小说中都未出场,但都承担着无法忽略的叙事功能。第二类是祥林嫂受雇的东家的人,有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短工。第三类是以“看客”面目出现的人,他们没有具体的姓名,小说中笼统称其为男人、女人或者老女人们,再加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庙祝。上述三类人之外,还有两个线索式人物:一个是回乡过年的“我”,另一个是作为“中人”的连接鲁镇与山里的卫老婆子。小说中光有姓名、有“戏份”的人物就有十多个,而其中让读者印象深刻的,居然也有六七个之多。一般来说,在短篇小说中写群像是大忌。然而鲁迅却将他们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不仅不显得庞杂,反而让人觉得这些人物在故事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比如,祥林嫂的小叔子,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并没有出场,作者只是从侧面做了交代:“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虽然简短,然而意义却十分丰富:这位小叔子竟然是造成祥林嫂二嫁的直接原因,只有让祥林嫂嫁到深山里去,才能筹到小叔子娶媳妇所需的聘礼。所以这位小叔子在小说中必不可少,他甚至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其他性格鲜明的人物,如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柳妈,再加一个不可或缺的“我”,学界对他们的形象已有不少论述,此处就不再重复。

主人公祥林嫂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这里只从形象承载的生活容量的角度,简述她所具有的多重身份。她是一个生活在旧社会的普通的农村妇女,如果不是两次婚姻都死了丈夫,她的人生轨迹应该会与其他农村妇女一样,无人知晓地将自己的一生埋没在山里。但两次婚姻的不幸,都强调了她的特殊身份——寡妇。鲁迅将祥林嫂塑造成一个想跳出婚姻的樊笼,到外面的世界寻找出路的人物,这样祥林嫂便获得了打工者的身份,具有追求自由、自主的新生活的强烈意识。不过,祥林嫂最主要也最本质的身份,是一位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她无论怎样奋斗都无法改变悲惨的命运。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讲述祥林嫂大半生抗争无果的故事,揭示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

(三) 将现实生活的边界拓展到神鬼世界

《祝福》是一篇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然而作者在现实世界之外,还通过年终祭祀活动以及人们的迷信心理,描绘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并列的神鬼世界,这个世界赫然存在于人们蒙昧的意识里。虽然小说并没有像《西游记》或《聊斋志异》一样正面描绘这个世界的具体情节,但这个世界威严、压抑乃至阴森、恐怖的气息,却弥漫在整篇小说中。在鲁迅笔下,祥林嫂的相当一部分人生经历就是围绕祭神祭祖、捐门槛为自己赎罪以及纠结“魂灵”是否存在来展开叙述的。这说明祥林嫂虽然在现实世界里打工,除了身体上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之外,精神上也一直受到封建神权的压迫。她幻想着当她离开地狱般的人间后,能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一些,于是她便虔诚地按照柳妈告诉她的办法,通过向土地庙捐门槛供人踩踏的办法来赎罪。鬼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一样是荒诞和无情的,祥林嫂无论是在人间还是到地狱,都无法摆脱强加给她的痛苦,而痛苦的一切根源都由于她是寡妇。作者以神奇的笔触打通了阴阳两界,将祥林嫂的精神苦难延伸到神鬼统治的世界,而那个世界也不过是现实世界的翻版而已,因而祥林嫂面临的最大的人生难题,是她无路可走。这种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又不乏魔幻的笔法,无形中增加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对祥林嫂的人生困境做了最大限度的展示。

二、 思想容量

一篇作品的思想意义与人文价值,往往取决于作品的思想容量,也就是作品在認知上的广度、深度与高度。一般来说,作品的思想容量越大,其对人生、对社会、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就越具有广泛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给读者提供的启发或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就越大。一般的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局限,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是一个点或一个侧面,因而思想容量是有限的;而且,一般的短篇小说往往只体现单一的主题,而《祝福》却显示出多主题或复合主题的特征。这并不是说多主题的作品就一定比单主题的作品有更高的思想价值,而是说多主题作品,往往具有更丰富的思想意义,具有比单主题作品更大的思想容量,可以给读者提供更多更深的感受和思考。

(一) 主题多元,思想意蕴丰富

关于《祝福》的主题,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基本认定、不断发掘和多元拓展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一般把《祝福》的主题归结为两种。一是基于毛泽东同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言“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2],将《祝福》的主题认定为揭露了“四权”对中国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迫害。二是基于鲁迅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身份,结合鲁迅亲友的看法,认为《祝福》的主题在于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比如许寿裳就认为:“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3]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也认为:“《祝福》塑造了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祥林嫂这个妇女形象。”[4]《祝福》作为经典作品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基本上沿用了这样的观点。揭示封建礼教对社会底层妇女的压迫和残害,可以说是主流的、权威性的对《祝福》主题思想的概括。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个性意识的恢复,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普遍被运用于《祝福》的研究中。于是,对《祝福》的文本解读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比如支克坚从道德层面切入研究,认为“《祝福》属于‘为人生’的作品……在揭露旧道德本质的同时,揭露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批判了中国的人生”。[5]臧恩珏从国民性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鲁迅塑造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意义在于“用文艺手段揭示国民弱点和灵魂上的痛苦,意在使他们觉悟起来,以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6]。万建中从民间文化和民俗学方面作出解读,认为“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的终极原因,便是由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掺合而成的社会民俗氛围”。[7]在围绕祥林嫂悲剧命运探讨作品主旨的同时,许多学者也将目光对准了“我”,认为“我”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因而承载着十分重要的文化信息,对“我”的复杂心态和精神面貌做了深入的剖析。

(二) 研究理论迭出,多角度阐释主题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西方文化思潮、批评流派以及研究方法的引进,学者们从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结构主义等视角,对《祝福》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从文本中挖掘出前所未有的信息,许多见解和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杨矗从存在主义视角进行研究,认为“《祝福》不是一部简单的现实主义之作……而是人的本体存在、人的生命意义或终极价值关怀问题。因此,说它是一部‘存在主义’的象征之作更符合实际”[8]。朱怀廉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作品的言语行为,认为“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话语模式来解读鲁迅小说《祝福》,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存在的虚无性,同时也能为洞悉鲁迅小说中的言语行为挑明征兆”[9]。魏程明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认为鲁迅“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写的有关女性问题的小说,比之于同时代的作家写的女性问题的小说,有着更为丰富、深刻的内容和高深的思想境界”。“作品所塑造的这些形象对后来妇女解放运动的成功有着很大的意义”。[10]李爱红运用结构主义理论,认为鲁迅“针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人们的人性及思想的挤压和禁锢作出深刻剖析。他的以‘个人’为关注对象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传统思想以‘社会统治秩序’为本位的思想构成了尖锐对立,并以此揭露了封建思想的虚伪性和欺骗性”[11]。另外,还有从叙事学、接受美学、传播学等西方文艺、文化视角来分析研究《祝福》所包含的思想意蕴的,在此不再列举。从西方文化观念视角对《祝福》所做的分析,其观点未必十分正确、中肯或恰当,但也可以带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发和思考,至少给中国读者多提供了一条鉴赏的思路。而一篇现代中国的短篇小说,能经得住用如此多的西方文化理论去观照,也说明它本身具有十分巨大的思想容量。

在采用西方文化研究方法对《祝福》进行研究的同时,一些学者也将《祝福》与一些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作比较研究,从中可见《祝福》的深刻思想与不同凡響。在此需要特意指出的是,《祝福》只是短篇小说,而学者有时将其与世界著名长篇小说相比较,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祝福》以小篇幅承载了大容量,有与世界文学巨著一比高下的分量。

(三) 对其思想意蕴的理解仍有不断深化和调整的空间

上述关于《祝福》的主题与意蕴的诸多说法,包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研究方法出发,对作品所做的诸多个性化的解读和阐释,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作品本身相吻合,有存在与成立的理由,反映出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尽管每一位学者提出新观点时,在主观上可能有否定或矫正旧观点的倾向,但事实上,作为主流的旧观点往往不容易被否定,而新观点也未必会被大家全盘接受。不可否认的是,新观点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启迪了人们的思维,为解读和鉴赏文本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同时也对旧观点起到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作用,从而使我们对作品的认识更全面也更深入。

还有一些重要问题,虽经数十年讨论和争鸣,但是至今仍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相关讨论仍在继续。比如,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或直接的凶手,人们几乎将所有嫌疑人都拎出来审视了一遍,有的说是骂祥林嫂“谬种”、将祥林嫂赶出门的鲁四老爷,有的说是喝止祥林嫂不要动福礼的四婶,有的说是用封建迷信恐吓祥林嫂的“善女人”柳妈,有的说是迫使祥林嫂改嫁的“厉害”婆婆,有的说是名为“中人”、实为“拐卖妇女犯”的卫老婆子,也有的说是用一句“说不清”将祥林嫂推向深渊的“我”,还有的说是鲁镇那些冷漠无情、无休止地消费祥林嫂不幸的“看客”,等等。每一种观点都能在文本中找到一定的情节或细节支撑,因而也都言之凿凿,然而却又都存在一些漏洞或不足。这些不同的说法僵持了一段时间,终于出现了一个让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观点,那就是:害死祥林嫂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也不单是所谓的“四权”或封建礼教,而是整个万恶的旧社会,是包括与祥林嫂一样卑微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在内的所有的人。仔细想想,的确没有比这更符合文本实际的观点了。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者在探讨祥林嫂的死因时,几乎将所有可能的原因都想到了,然而却未曾探讨过,祥林嫂的死究竟与贫穷有没有内在的关系。当“我”向冲茶的短工打听祥林嫂是如何死去的,得到的回答是“还不是穷死的”。笔者以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研讨时万万不可忽视。以鲁迅先生惜墨如金的行文风格,绝不会留这么一处闲笔,这一细节应该大有深意。然而,不光好多学者忽视了这一点,反而还有人直截了当地否定“穷死的”这个观点。祥林嫂为什么被婆婆强迫改嫁呢?是婆婆为了给小儿子换钱娶媳妇;祥林嫂为什么两次到鲁镇来打工呢?是为了挣钱维持自己基本的生活。如果祥林嫂不是生活贫困的寡妇,而是大户人家的阔太太,即使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她的命运还会像这样悲惨吗?她还会流落街头去做乞丐吗?由此可见,贫穷恰恰是祥林嫂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也是旧中国大多数农民人生不幸的根源。因而,短工从自己的切实感受出发,对祥林嫂是“穷死的”的断语,实在是一语中的、恰如其分。

总之,一篇不足万字的小说,以其令人惊异的巨大的思想容量,让我们通过品鉴艺术形象,不由得去关注和思考妇女的生存和解放问题、城乡社会的变革问题、传统文化对国民精神的影响问题、国民身上的劣根性问题、以封建迷信为内核的民俗文化问题,还有处于彷徨中的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对辛亥革命的反思问题,等等。还有哪一个短篇小说,能像《祝福》一样涉及如此多的重大问题呢!

三、 艺术容量

一般认为,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艺术上不仅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且也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开创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新样式。而《祝福》是《彷徨》中的首篇,突出体现了鲁迅小说的创作特色。散落或分布在其他作品中的一些重要表现手法,在《祝福》中得到了集中而显著的体现,因而这篇作品堪称鲁迅小说艺术的集大成者。虽然其篇幅短小,然而蕴含着巨大而深厚的艺术容量,达到了简而丰、精而美的艺术水准,堪称鲁迅小说创作艺术的典范。

(一) 完整且完美的双线结构

情节结构是小说布局的纲领,对于小说情节的展开与主题的宣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的小说多采用单线结构,往往叙述一个单线发展的故事;然而,《祝福》包含着两个故事:一个是“我”回乡过年的故事,另一个是有关祥林嫂打工的故事。两个故事中各有一个线索式人物,分别牵起一条叙述的线索,从而使这篇作品形成独特的双线结构。而且,这两条线索不是一般双线结构小说中的明线和暗线,而是主线与副线,两条线索都可以被看作明线。两个故事从内容、功能上来说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在小说中又重叠交融在一起,要将其叙述得井然有序、一丝不乱,应该说不是很容易。鲁迅却以其精巧的构思、恰切的安排和娴熟的技巧,将这两个故事叙述得有条不紊。

“我”回乡过年的故事,构成《祝福》的基本结构框架。“回乡”模式是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采用过的一种叙事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未必就是鲁迅的“专利”,但是被他运用得风生水起,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种经典模式。《祝福》便以“我”作为线索性人物展开叙述,祥林嫂在鲁镇的悲惨遭遇,主要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因而“我”是祥林嫂人生悲剧的见证人。“我”回乡过年的经历构成小说的基本架构:“我”回鲁镇过年,遇到祥林嫂向我打听有无“魂灵”,结果很快听到她死在街头的消息;于是“我”不由得回忆起先前见到、听到的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段;鲁镇过年的爆竹声将“我”从对祥林嫂的回忆中惊醒,“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感受着“天地圣众”的祝福。从故事的基本框架可以看出,“我”的故事在结构上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祥林嫂打工的故事,在这部小说的结构中占有主体地位。这是《祝福》的主体故事,也就是基本结构框架中“我”回忆祥林嫂半生事迹的那一部分故事。总体上来说,祥林嫂的故事是以“我”的回忆为线索来展现的,但“我”与祥林嫂只在鲁镇有过交集,而对她在鲁镇之外,也就是她在两任丈夫家的生活情景无从知晓。于是,第二个线索性的人物便出场了,这便是两次介绍祥林嫂到鲁家来的卫老婆子。卫老婆子的身份是“中人”,她的娘家与祥林嫂婆家正好在一处,于是她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第二个实际见证人,祥林嫂的两次婚姻经历,由她来转述再适合不过。这实在是十分巧妙的构思和安排,一个似乎不起眼的人物,在小说中承担了多重角色。“我”的所见所闻,加上卫老婆子的转述,便构成祥林嫂的全部故事。

这两个故事关系十分复杂,在内容和结构上既有独立、并列的一面——同时又有交叉、融合的一面——“我”的故事中包含着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是“我”的故事孕育或引出的另一个故事,它巧妙地镶嵌在“我”的故事中。具体来说,小说中间那一大段文字属于“我”的回忆,然而其中却并没有“我”,因而祥林嫂的故事在这里可以看作独立的;而在小说前后“我”的故事中,由于其中又包含了祥林嫂当下的故事,因而两个故事在这部分又是融合到一起的。鲁迅用了一个嵌套式结构,举重若轻地便将两个故事组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显示出高超的架构故事的能力。

(二) 多种叙述方式

小说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叙述的艺术,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去叙述,是写作者在构思和谋篇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鲁迅的小说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小说优秀的叙述方式,同时也吸收和融合了西方小说富有表现力的叙述手段,从而创造了与众不同、新颖别致的叙述范式。《祝福》应该是一篇突出体现他精湛的叙述艺术的代表作品。

中国古典小说基本上都采用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在近代才开始发育。鲁迅应该是发展现代小说复杂叙述艺术第一人,不仅在其小说中大量采用第一人称,还在《祝福》中交替使用了第一与第三两种人称。“我”不仅是祥林嫂遭遇的见证者,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现实感。但“我”与祥林嫂仍然有时空上的距离,无法描述“我”不在场时她发生的事,要描绘出她人生的全貌,同时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必不可少。交替采用两种不同的人稱进行叙述,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种叙述的优势,不仅使故事的叙述更加自然、灵动和流畅,同时也可以使两个故事呈现出多层次与立体感,从而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一般认为,《祝福》采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其实,应该说它同时也采用了顺叙的方式。而且,倒叙与顺叙两种方式相得益彰。具体来说,就是小说在开头与结尾采用了倒叙的方式,中间主体部分仍然采用顺叙的方式。倒叙使祥林嫂之死产生了悬念,让读者忍不住要去探究她究竟为何而死,突出了祥林嫂故事的悲剧性。交代完故事的结局之后,小说以一句“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作为情节结构上的过渡,同时也作为转变叙述方式的标志,整个故事开始由倒叙转为顺叙。夹在首尾倒叙之间的这部分顺叙的内容,篇幅占了整个小说的三分之二,可见小说的主体内容其实仍然是以顺叙的方式展开的。就整篇小说而言,对“我”或有“我”在场的故事,主要采取倒叙的方式;对祥林嫂的故事,主要采取顺叙的方式。祥林嫂的故事不仅是小说的主体性故事,而且前后跨越不同的时空,相对来说比较曲折、复杂,因而采取顺叙的方式,可以使故事显得更加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补叙、插叙在叙述中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由于篇幅所限,要想将两个相对丰富、复杂的故事巧妙地联系起来,并且还要将祥林嫂的大半生经历比较完整、曲折地展示出来,就不能毫无节制或不间断地去叙述,而是要通过省略有效地节约篇幅。于是小说在倒叙、顺叙之外,又不时通过补叙和插叙,对祥林嫂两次婚姻做了交代。比如,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是由卫老婆子转述的,从事件发生时间已过了将近一年来说,这是对祥林嫂第二次婚姻的补叙;而从此处所写的是卫老婆子给四婶拜年的内容来看,这又可以说是一段插叙。卫老婆子绘声绘色的转述,对省略部分的内容做了补充和暗示,使小说前后连贯,读者从中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祥林嫂的人生轨迹。总之,小说中的补叙与插叙,使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故事有机地组合到一起,从而使祥林嫂的故事展现得全面和完整。

(三) 多种描写手法

相对于其他描写手法,外貌描写由于着眼于人物的外在形态,其实不大容易表现出人物的命运变迁,如果功力不到往往会流于表面。然而鲁迅前后三次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祥林嫂外貌的简洁刻画,就将其不幸的人生境况有层次地展示了出来。尤其是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为读者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变化的几个阶段。表面上看,肖像描写似乎只是静态地对人物的外貌进行展示,然而作者却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从而让外貌描写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蕴。

语言描写是鲁迅的长项。在这篇小说中,他一如既往地用简洁、凝练而又犀利的语言,冷峻地描述了祥林嫂充满辛酸、坎坷的一生,尤其是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别的不说,只说语言的重复,就显示出他别具一格的语言技巧。比如,祥林嫂对阿毛遇害情景的反复回忆,每次都以絮絮叨叨的“我真傻,真的”起头,却绝妙地表现出她对儿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深深的自责;鲁四老爷翻来覆去的一句“可恶!然而……”语言精练到无法再省略的地步,却将鲁四老爷的道貌岸然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四婶不厌其烦地呵止祥林嫂:“祥林嫂,你放着罢”,表面上显得波澜不惊,实则让祥林嫂犹如五雷轰顶。这些重复的人物语言,看似啰唆无趣、枯燥乏味,细品却感到平中见奇、意蕴丰厚,非常具有个性特色,对人物的展示入木三分,有力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祝福》是一个反映祥林嫂一生悲惨命运的故事,不像一般的短篇小说,截取生活的某一个横断面进行铺陈演绎,而是要在非常有限的篇幅内,将她的人生际遇较为完整而突出地表现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鲁迅先生对潜在的写作材料进行巧妙剪裁,从而使故事情节繁简得当、疏密有致。比如祥林嫂出身如何,她与祥林的婚姻状况如何,祥林死后她是如何逃出来的,还有她究竟是如何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的,等等。这些内容或是与刻画祥林嫂形象和揭示主题关系不大,或是有意在叙述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通过上下文用想象去填补,总之作者是能简就简,绝不拖泥带水。而那些对阐发主题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性节点,或能够深刻反映人物内心波澜的情节或细节,叙述时不仅能繁则繁、曲尽其妙,而且还会有意让其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比如祥林嫂向别人讲述阿毛遇害的经过,就在小说中几乎原封不动地重复了一遍,虽是重复却无一点儿啰唆、拖沓,可以说画龙点睛般地表现出祥林嫂诉说不尽的悲伤。对素材、情节繁简程度的艺术处理,体现出鲁迅作为文学巨匠运用材料的惊人功力。

总之,《祝福》是一个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而又意蕴深厚的故事。鲁迅先生匠心独运,以不到万字的篇幅,从容地将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描绘得主干清晰而又血肉丰满。正是由于这篇作品在生活、思想和艺术上都具有巨大的容量,因而它如同小说艺术的聚宝盆,完全具备了“小说创作教科书”的资格。事实上,这篇小说自从问世之后,便以经典的身份长留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一代又一代作家争相效仿的“样板”,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高远东.《祝福》:儒道释“吃人”的寓言[J].鲁迅研究动态,1989(2):18.

[2] 于洪波,宓有睿.《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唯物史观意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3137.

[3]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42.

[4] 周建人.回忆鲁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74.

[5] 支克坚.论“为人生”的鲁迅小说[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18.

[6] 臧恩珏.透视灵魂的镜子——论《祝福》主题的深刻性[J].辽宁师院学报,1983(6):7374.

[7] 万建中.从民俗学角度解读《祝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2):232.

[8] 杨矗.《祝福》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4):121.

[9] 朱怀廉.以拉康主义精神分析话语模式解读鲁迅小说《祝福》中的言语行为[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3.

[10] 魏程明.浅析鲁迅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以《祝福》《离婚》《伤逝》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5):167.

[11] 李爱红.文学理论教学中理论与文本关系探讨——以结构主义文论与对《祝福》的解读为例[J].社科纵横,2013(11):144.

(张黎明,新课程报社,编审。长期从事语文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著有《万千滋味品红楼》一书。)

猜你喜欢
祝福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引入人文元素,教出《祝福》的厚重感
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祝福》解读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