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真语文要“循道崇真”,所循之道和所崇之真可概括为五句话:儿童是语文教育的主语,真实是童真语文的灵魂,学会学语文是童真语文的核心,生动活泼地学语文是童真语文的表征(表情),儿童创造自己的语文是童真语文的境界。关于童真语文,还要进一步展开理性追问:儿童是谁?儿童的伟大之处是什么?儿童究竟在哪里?儿童究竟是怎么学语文的?儿童怎样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创造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真语文;循道崇真
童真语文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一片新的风景。在我的视野中,又多了一种小学教育的样本,尤其是多了一种语文教育改革的样本。下面,谈谈我对童真语文的初步理解及理性追问。
一、 我对童真语文的初步理解
童真语文要“循道崇真”,循什么道?崇什么真?我概括成五句话。
第一句,儿童是语文教育的主语。
儿童是语文教育的主语,是说童真语文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是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的,是一切为了儿童的。可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会不知不觉把儿童放到宾语的位置,放到状语的位置,作为修饰。比如,当公开课需要展示的时候,让儿童出来展示一下。其实,此时的儿童不是真正的主人,他(她)已经成为公开课上用于修饰的成分,他(她)并不是主语。
第二句,真实是童真语文的灵魂。
童真语文需要灵魂。灵魂涉及许多,如文化、情怀、精神,等等。但是,就童真语文来说,它的灵魂应该是真实——真实的儿童,真诚的教育;真实的儿童,真诚的教师。如果儿童不是真实的,教师不是真诚的,那么,语文教育就不是真正的。以真诚的教师带领真实的儿童来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才是真正的语文。这种真正的语文,我们不妨把它叫作童真语文。
第三句,学会学语文是童真语文的核心。
所有教育、所有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涉及教育的本质。陶行知先生考察了国内教育以后,感慨万千地说:“讲起名字来是学校,但是讲起实在来,很多的都叫教校。”这是因为过分注重“教”,学校就被异化了。什么叫教学?教学不是教与学,而是教学生学会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讲得很清楚:“教比学难。”难在哪里?难在两个字——让学,要让学生学。让学生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核心。就是这几年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让儿童站到课堂中央。课堂中央是谁站着?是儿童站着;是儿童从课堂中站立起来,从课程里站立起来。儿童自己学会学语文,这才是真正的童真语文。儿童自己不主动学语文,却让他们去学习语文,那是被动学习语文。那样的话,就是教师的语文,不是儿童的语文。
第四句,生动活泼地学语文是童真语文的表征(表情)。
童真语文一定要让儿童快乐地学习。如果说学习有法宝,那就是让儿童快乐起来。让儿童快乐起来,从本质上讲,就是让儿童自由起来。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当儿童失去了自由,儿童就不存在了。给儿童以自由,就是让儿童存在。自由也是创造的保姆,人是在自由的氛围中、在快乐的情境中展开创造的。语文教育的温度、语文教学的温度,就是让儿童伴随着情感去学习。伴随着情感去学习,会改变我们的认知过程。我们的认知过程其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认知过程是“冷认知”,是没有情感伴随、没有情感介入的,让美丽的知识建构变得冰冷。我们把这种美丽叫作冰冷的美丽。另一种认知过程是有情感伴随、有情感参与的,我们把它叫作“软认知”。软认知的过程,让儿童非常有兴趣、有情趣、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它能让儿童学会学语文、创造语文。生动活泼地学语文,是童真语文应有的表情。不要小看生动活泼,不要小看兴趣。
第五句,儿童创造自己的语文是童真语文的境界。
我们总是习惯于教师实施语文教学、执行语文教学。教师从忠实地执行语文教学走向创造语文,这固然重要;然而,课程改革只让教师成为创造者,这是非常不够的;我们还要让儿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语文的创造者,因为儿童在自己创造自己。儿童只有在创造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和开发。
二、 我对童真语文的理性追问
我对童真语文概括的五句话,是个人的理解,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如果這五句话可以成立,那么,我们要进一步追问,而不是停留在这五句话本身。
追问一:儿童是谁?
不能问儿童是什么,问“儿童是什么”就是不把儿童当人看。儿童是谁?首先把儿童当作人。我们说儿童是人,是说儿童是目的,不是工具。德国哲学家康德早就讲过:“人永远是目的,不是工具。”童真语文发现儿童是人,儿童要永远成为目的,而不能成为手段,不能成为工具,不能成为器具。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育,儿童是工具,是技术,甚至是被鞭打、被呵斥的动物。儿童是谁?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儿童的天性。童真语文就是要恢复儿童学习的天性,让远离儿童的天性再回来,让生动活泼、热爱学习、酷爱游戏的天性回到儿童的身上来,回到语文学习的课堂中来。这个时候,才能体现童真语文倡导的“让儿童成为天生的学习者”。
其实,对于“儿童是谁”,有一个最简单的回答,那就是:儿童就是儿童。“儿童就是儿童”,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甚至比较偷懒的回答。但是,这简单的、偷懒的回答,恰恰道出了“儿童是谁”。用什么话来回答“儿童是谁”都是多余的,只有把儿童真正地当作儿童来对待,儿童才是儿童。所以,不要小看这句话,也不要低看这句话,更不要讥笑这句话。“儿童就是儿童”,用其他的一切来说都是无力的,都是多余的,都不能直抵儿童的本质。
追问二:儿童的伟大之处是什么?伟大的儿童在哪里?伟大的儿童是谁?
“伟大”这个词很神圣。“伟大”这个词本身很伟大,但不要把伟大看得过于神秘。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说:教师在教学中是有勇气的。勇气来自哪里?来自心灵世界的完整,来自心灵世界的丰富。他指出:“伟大的事物是什么?不是课程,不是教室,而是事物本身的本体,是事物的主体,学习者本身就是伟大的。”主体才是伟大的,主体一定是人,但人不一定是主体。在什么情况下,人才会成为一个主体呢?人只有在成为活动的发出者、参与者的时候,才成为一个主体。因此,儿童也应该是伟大的。儿童伟大在哪里?就是三个字——可能性。可能性是儿童最伟大之处。寻找儿童的伟大之处在哪里,就是寻找儿童的可能性在哪里。就像俄国诗人沃罗申所说:“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儿童是天才!但非常遗憾,这个天才在你的课堂里、在你的语文里没有得到承认,甚至被淹没掉了。我们的童真语文,就是让未被承认的天才得到真正的承认,这是一个多么高尚的理念,一个多高的境界!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别看孩子年纪小,可是人小心不小。若把小孩看小了,那你便比小孩还要小。”我们有时比儿童还要小,因为儿童虽然年纪小,但心很大。心很大,就是儿童的可能性很大。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直截了当地说:“儿童就是一种现实。”但是,可能性是虚无缥缈的,是未来的,是不确定的,还没有成为现实。因为可能性是不确定的,还没有成为现实,所以说,可能性很难把握。怎么把握可能性?就要去到儿童的现实世界里。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从儿童语文学习的现状里去发现它的可能性。于是,我们从中找到了伟大的儿童。于是,让儿童创造语文,同时创造出童真语文的最高境界。
追问三:儿童究竟在哪里?伟大的儿童究竟在哪里?
伟大的儿童在生活中,在活动中。中國教育学会前会长顾明远先生曾经对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四句话”的概括:“第一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第二句,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第三句,教书育人在细微处;第四句,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童真语文中的语文活动,就存在着儿童。没有儿童,就没有儿童生命的存在。没有活动,儿童生命的意义就得不到彰显。没有活动,儿童生命的价值就会慢慢萎缩,最后就不能长成“好大一棵树”。我们要从生活中去发现儿童,从情境中去发现儿童。儿童究竟在哪里?儿童就在语文中。说儿童在语文中,就是说儿童在我们心中。当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活泼的、不同的儿童存在的时候,语文才是真正的童真语文。
追问四:儿童究竟是怎么学语文的?
第一,儿童在学习。不要以为,儿童在你的课堂里才在学习。“在学习”其实是一种状态。第二,儿童要真学习。是真正的、真实的学习。在真实的情境里才有真实的学习。第三,儿童还要会学习。会学习就是以他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学习。方式是什么?方式是一把钥匙。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如此重视方式,不仅是课程改革重视方式的改变,整个社会都重视方式的改变。因为方式是打开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方式是通向世界的一把钥匙。儿童究竟是怎么“在学习”“真学习”“会学习”的呢?就是要促进儿童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那么,童真语文就必须到儿童中去研究学习方式。
追问五:儿童怎样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创造者?
那就是“有爱”,那就是“放手”,那就是“等待”,那就是“攀爬”。在这一切过程中,让儿童成为创造者,并且一定要有挑战性。“没有挑战性,儿童是不能创造的。”
最后,简单的一些建议。第一,现在赵建华老师和他的语文团队的建构不是非常完善,甚至还不是完整的。比如说,童真语文的内容结构是什么,童真语文的形态是什么,能否形成童真语文的纲要、童真语文的方案……这些都不够明朗。对此,首先要进行童真语文的顶层设计,没有顶层设计,实施是非常困难的。第二,研究不同的儿童,关注每一个。童真语文的研究要深入每一个儿童的语文学习当中去。
(成尚荣,原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