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风俗作品集

2023-04-10 16:47李竹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

李竹平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为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教师要对单元整体内容进行解读,明确单元教学的大主题和重点目标;要根据单元选文和语文要素,确定KUD目标;要结合单元文本和习作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设置核心学习任务;要根据核心任务,提出具体的学习子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同时要对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评价。这样教学,能充分发挥单元文本的整体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解读;民风民俗;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4-0010-05

单元教材

在春节的各种风俗活动中“浸泡”了一个寒假之后,六年级的学生回到教室,打开新的语文课本,遇到的第一个单元的主题就是“民风民俗”,而第一篇课文就是描述春节习俗的,他们一定会感到很亲切。带着对家乡春节风俗活动的切身体验和新鲜记忆走进这个单元,学生能借助鲜活的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同时进一步形成对春节风俗习惯的理解。因此,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境遇密切联系的主题单元。意识到这一点,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合理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从多维度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就感。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重点读写目标是“详略得当”。

“分清主次,详略得当”是实现表达意图的需要。要在表达中做到详略得当,就要先带着清晰的体验目标到现成的文本中去探究、判断、评价;再转换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来表达的话……”;接着,从中初步提炼出规律性认知;然后,通过自己的表达实践来验证认知;最后,建构属于自己的详略得当的读写实践的图式。

积极的学习心理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坚实基础。这就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几乎每一个学習任务群的教学提示都会强调要围绕具体的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的缘故。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4篇课文与习作以及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第二题,都是围绕“民风民俗”主题组织编排的;而口语交际以“即兴发言”为训练点,内容、主题是开放性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进行详略得当的表达。这样的编排,既充分利用了主题情境,又实现了迁移运用和理解的目标。这正如大单元教学中对大概念的追求——能够跨情境、跨文化、跨时间进行迁移运用。

就一篇具体的文本而言,为什么此内容详写,彼内容略写,其表达意图、读者意识到底是如何定位的?教材在单元的“交流平台”中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讨论为什么重点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教材的分析只是其中一个视角。一个成熟的作者,不仅要考虑“我想表达什么”,还要考虑“我要给读者带来什么”或者“读者关心什么”。文章题目是《北京的春节》,写的是北京这一特定地域的春节景象,因此在内容安排上,不仅要考虑北京的春节哪几天相对更有特色,而且要考虑这样的特色是不是北京独有的。对于阅历、经验有限的学生来说,一般主要考虑的是“我想表达什么”,他们的读者意识处在萌芽阶段——这种萌芽是宝贵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表达时有意识地心系读者,让自己的表达意图得以实现。“习作时抓住重点,突出特点”这一表达训练点,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表达意图——重点的确定,是为表达意图的实现服务的。学生要在读写实践中理解:具有强烈而鲜明的读者意识的表达意图,通过表达时的材料选择和组织、详略安排等表现出来,以保障交流目标的有效实现。

KUD目标梳理与大概念提炼

从单元的选文、语文要素等方面综合来看,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结合单元整体解读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的相关要求,本单元KUD(知道、理解、做)目标梳理如下。

一、K(Know,知道)

1.不同地域、不同传统节日的风俗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风俗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2.文章内容有主次,主要内容作者会详写,次要内容作者会略写。

二、U(Understand,理解)

1.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写作时确定重点、详略得当,这样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准确地实现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D(Do,做)

1.阅读文章时能够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判断作者的表达意图。

2.在介绍家乡某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时,能明确自己的表达意图,根据表达意图的需要确定重点内容,做到详略得当。

上述KUD目标中,隐含着需要达成的概念性理解(学科大概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着人情美、文化美;二是表达时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以突出表达意图,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同时,理解大概念需要聚焦的核心问题是:写文章时如何确定内容的主次,做到详略得当?

学习目标即预期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中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呢?一是能准确区分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分清详写和略写,并据此判断作者的表达意图,理解并说出表达中的读者意识与内容详略安排的关系。二是在即兴发言时做到表达有条理,重点讲得详细具体,意图表达清楚明白。三是根据家乡的一种风俗撰写文章,能够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再确定自己的表达意图,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写作时做到详略得当。四是在班级编辑出版风俗作品集时,除了提供自己认真撰写的作品,还能积极承担其他具体任务,如审稿、封面设计、版面设计等。

学习情境创设与学习任务设计

结合这一单元的文本和习作的主题内容,学习任务应该围绕“家乡的风俗”这一主题来设计。学习任务作为目标落实的驱动器和载体,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线索,要能承载起帮助学生建构目标导向的学习体验的责任。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这样创设这一单元的教学情境:“春节的热闹喜庆还在空气中洋溢。怀着对春节丰富多彩生活的留恋,我们开启了新学期的学习。每个人心中的春节,既有相同的印象,又有不同的体验。除了春节,我们全国各地、各民族还有很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活动,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有灯会、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我们对这些节日和风俗也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和体验,甚至心中还留下了自己和某个风俗活动的故事。每个节日,每个人家乡的风俗,都有独特之处,都有故事可讲。当我们用心分享这些风俗习惯、活动和故事时,也是在分享、传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回味、分享家乡的风俗吧,我们一定会对各种风俗习惯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基于學习情境的创设,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设计为“出版风俗作品集”。这一核心学习任务,是直接从单元习作中借鉴和生发的。核心学习任务分解为三个子任务:生发需求——家乡风俗介绍;破解秘密——名家如何写家乡风俗;产出成果——写风俗故事、出版作品集。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更具层次感的学习体验,从而一步步发现、理解、构建大概念。

学习实践活动设计

(含评价设计)

子任务一:生发需求——家乡风俗介绍热身

板块一:创设学习情境,畅聊家乡风俗

一、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边出示PPT边谈话,展开师生对话,创设学习情境。

二、畅聊家乡风俗

1.简单进行准备,与小组同学聊一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种家乡风俗习惯——哪个节日或什么情况下,有什么风俗习惯,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2.组织班级分享。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教师随机记录。

板块二:学习三首古诗,营造情境氛围

一、通读三首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自主读通、读顺三首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内容。

2.根据古诗内容填写学习单(见表1)。

二、品读诗句,领悟情感和文化

(一)品读《寒食》

1.前两句与后两句分别写了什么?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你觉得景与事两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3.结合补充材料,谈谈你觉得韩翃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

出示补充材料。

(1)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古人每逢此节,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现成的冷食,故名寒食。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寒食这天虽然全国都禁火,但皇帝赏赐给侯门贵族以蜡烛,特许照明,以示恩宠。唐承汉制,因袭旧例,也在寒食赐烛示恩。(2)历代学者对此诗的主旨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此诗为讽喻之作,有人说是讽刺杨贵妃的得宠,有人说是讽刺唐代宦官专权。第二种观点认为此诗只是描摹盛世春光的感兴之作,不过是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第三种观点认为此处刻画富贵之家的受宠,是为了衬托贫寒之家的孤苦,抒发落魄文人的愤懑情怀。(3)建中年间(公元780-783),韩翃因此诗被唐德宗所赏识,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4.熟读成诵。

(二)品读《迢迢牵牛星》

1.边读诗句,边思考意思,说说题目为什么用“迢迢牵牛星”,而不用“皎皎河汉女”。

2.诗中哪些句子或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3.补充有关七夕的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共同文化元素——由传说到世间的爱情、相思。

七夕

(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

(唐)杜甫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4.熟读成诵。

(三)品读《十五夜望月》

1.结合《寒食》,自主品读前两句与后两句,说说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2.“秋思”是怎样的思念?边读边想象画面,哪些词语或景象让你对诗人表达的情感特别有体会?

3.交流自己想到的表达“秋思”的诗句。

4.熟读成诵。

(四)作业

搜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绘主题小报。

板块三:尝试写习俗作文,明确学习需求

一、讨论

如果要用一篇文章来介绍家乡的某种风俗习惯,你会怎么构思?

二、尝试撰写文章,讨论解决困惑

1.试着独立撰写一篇介绍家乡风俗的文章,把遇到的困惑记录下来。

2.小组内分享文章,交流自己的困惑,梳理共同遇到的问题。

3.各小组汇报初试身手的情况,一起梳理遇到的共性问题,明确要写好介绍家乡风俗文章的学习需求。

板块四:发布核心任务,明确成功标准

一、发布核心学习任务

编辑出版风俗作品集专刊。

二、讨论确定单元学习成功标准

1.学会单元生字新词,积累有特色的词句,丰富语言积累。

2.有情有趣地朗读诗文,理解并背熟《古诗三首》和“日积月累”的《长歌行》。

3.借助学习单,梳理出《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中内容的主次和详略,准确说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思考并理解内容详略与表达意图之间的关系。

4.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深入理解家乡的一种风俗,撰写一篇文章介绍这种风俗,或告诉读者自己是如何亲身体验这种风俗的。写之前先确定自己的表达意图,然后通过内容的详略和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5.和班级同学一起编辑出版风俗作品集。

子任务二:破解秘密——名家如何写家乡风俗

板块一:明确阅读目标,自主通读梳理

一、熟读课文,初步把握主要内容

1.缘题猜想,运用预测策略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先根据课文题目进行批注,猜测作者表达的意图和文本的内容;再带着预测阅读课文,对比预测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初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2.再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圈画自己觉得值得积累的词句。

3.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每个人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课文,说说阅读前的预测与读后的验证情况,将自己初步积累的词句读给大家听,简单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些词句。

二、借助学习单,细读探究

1.明确细读探究目标:先想一想作为读者,自己期待从作者的文章中读到什么;再梳理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清内容的主次和详略,思考理解内容详略安排与表达意图之间的关系。

2.借助学习单(见表2),细读探究。

板块二:组织分享,深化理解

一、对照学习单,组内交流

先每个人选择一篇课文,分享自己对内容详略、语言运用与表达意图之间关系的理解;再共同选择一篇课文,准备班内交流分享(教师要根据班级分组情况,引导各组选择课文,确保三篇课文都能分享)。

二、班级交流,深化理解

同一篇课文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小组做了准备,一个小组重点分享,另外的小组做补充。根据分享情况,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就重点内容(词句段)深入交流。如,《北京的春节》应重点交流以下内容。

1.內容详略安排的好处——表现出北京的春节的独特之处。分享:“你的家乡春节有哪些独特的风俗和活动?对比《北京的春节》描写的除夕与斯妤《除夕》中的除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练笔:用几段话写一写自己家乡过除夕的情景。

2.课文中对小孩子过春节的描写有哪些?自己过春节时有哪些事情?选择其中一件事,写一个片段。

3.京味儿语言的特点——为什么要运用京味儿的语言?你想到了具有家乡特色的哪些语言?

板块三:小结发现,阅读迁移

一、说一说自主阅读和分享交流的收获

二、阅读迁移,加深理解

阅读沈从文的《端午日》(节选自《边城》,略),完成练习。

《端午日》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这样安排详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子任务三:产出成果——写风俗故事出版作品集

板块一:迁移理解,二度创作

根据阅读课文的发现,修改或重新创作“家乡的风俗”的习作。

1.讨论:结合单元课文的阅读,你认为一篇介绍家乡风俗或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经历的文章,符合哪些要求才算是一篇好文章?

2.根据讨论,制订习作评价量规(见表3、表4)。

3.对照量规,修改或重新创作“家乡的风俗”的习作。

4.小组内分享,根据同学的意见再次修改、完善。

5.在讲评指导的基础上,再次修改、完善。

板块二:班级出版风俗作品集

1.即兴发言。选择其中一个话题做即兴发言。

怎样让这本风俗作品集令人喜爱?在编辑出版风俗作品集的工作中,自己能提供哪些帮助?如何让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作品集?

2.讨论编辑出版要做哪些事。

3.分工,按大家共同的设想编辑风俗作品集。

4.举办作品集出版发布会。

(1)制作宣传海报。

(2)举办发布会,介绍作品集的内容、特点,结合作品集分享单元学习的收获。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