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树华
[摘 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我们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构想,形成提炼有张力的单元主题、构建有体系的学习任务、创设有时空的学习情境、亲历“有生长”的学习活动的教学路径,厘清了单元主题与单元导语、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联系,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这一单元内容。这样教学,能让学生掌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方法技能,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学习任务;单元主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4-0001-04
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是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重要变化,这对语文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聚焦其中的关键内容,“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等关键要求是学习任务群建构的关键举措。因此,基于学习任务群视角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离不开单元主题的提炼、学习任务的构建、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活动的组织等环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美丽乡村”为主题,以三首古诗词、四篇散文构成一组课文,适合展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语文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提出“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字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的具体目标。就本单元来说,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展开想象,走进乡村,感受乡村的纯朴,发现乡村的美好,从而热爱美丽的乡村。
一、提炼有张力的单元主题
单元整体的教学主题应具有高度的统摄力,要体现单元教学目标,并对整个单元的教学产生高度的聚合力。因此,教学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搬用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纯朴的乡村”显然是个较为宽泛的话题。学生需要感受乡村的哪些独特风景呢?和谐的乡村画卷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初读整个单元的课文,我们能体会到每篇课文都描绘了乡村的景象和人们的活动。单元课文给我们带来的仅仅是乡村的景象和人们的活动吗?再读教材,我们进一步走文本。《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写的是初夏的景象,作者以静衬动,描绘初夏人们忙碌农事和庭院宁静的景象;《宿新市徐公店》展现的不仅有孩童“追黄蝶”的活动,还有那份天真无邪、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清平乐·村居》也不仅仅是反映农村一家人的生活场景,还给我们展示了乡村宁静而有序的美好生活以及作者内心那份真切的爱国热忱;《乡下人家》除了描写乡村的自然生活,还给我们展现了作者对乡村景象的喜爱、对乡村生活的珍惜;《天窗》除了描绘浮想联翩的美妙,还有作家对孩童时代的美好生活回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同时也有对光明美好的向往;《三月桃花水》展现的不仅是三月桃花水的恬静、轻盈,而且有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都是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单元课文除了给我们带来大量的乡村景象描写,还有作者对乡村的感受与情感,也就是单元语文要素所提及的“思想感情”,是人人内心独特的乡村情。
因此,我们把本单元教学主题界定为“最美乡村情”,这既是对本单元人文主题的照应,也是对单元教材所包含的乡村美好生活与人们对乡村情感的呼应,同时更是对每个学生乡村情感的触发与升华。
二、构建有体系的学习任务
单元整体的学习任务建构强调体系性,每课时的学习任务之间构成关联,课时和课时之间、学习内容之间构成关联与照应。以下是我们设计的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导图(见图1)。
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画说乡村美景”,通过画面表现乡村景色;第二板塊为“‘乐享乡村生活”,展现乡村的各种生活;第三板块为“‘畅聊生活之乐”,由乡村生活走向了其他场景的生活,如大自然的生活、城市的生活等。整个单元的学习由感受乡村的自在美到感受乡村的想象美,最后感受乡村的和谐美。
(一)整个单元的学习前后呼应,自成体系
第一课时教学《古诗三首》中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我们从学生已学的课文《田家四季歌》与《走月亮》入手,链接学生的乡村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穿越时空领略古诗中的乡村美景。第二、第三课时教学《乡下人家》,我们将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移到本课来教学。第四课时教学《三月桃花水》一课,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想象文中的风景,你还听到桃花水哪些美妙的声音?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说一说。”第五课时主要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引导学生运用第一课时学到的品读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由原先对景色之美的品读发展到对乡村生活之乐的感受;同时,将这三首古诗词进一步整合学习,领略古人笔下乡村的美好生活。第六、第七课时主要学习《天窗》一课;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乡下人家》《三月桃花水》的相关语段,聚焦“无中生有”“虚中生实”的想象方法,尝试表达;另外,拓展学习其他描绘、赞美乡村的古诗词,提升单元教学的主题高度——美好的“乡愁”。如此设计单元整体学习任务,并非刻意对教材进行拆解,而是为了更好地链接知识。这样的学习材料组合,达到了多次聚焦、深度研磨的境界。
(二)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自成体系
1.对乡村美景的感知不断深入
欣赏《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的美景,除了抓住“杏子肥”“菜花稀”,还要抓住“蜻蜓蛱蝶飞”;《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既要抓住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又要抓住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些都是乡村所见的美景。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发现两首诗所描写景色的异同;同时,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延伸阅读古诗《春晚》《过故人庄》等,进一步感受古诗词描绘乡村美景的基本方法。随后,在《乡下人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乡村的画面美:屋前瓜架、门前鲜花、屋后绿竹、林中鸡群、河中戏鸭、门前晚餐等;在概括乡村特点时,引导学生或从景物位置着手,或抓景物特征归纳。
2.对乡村生活的学习呈现体系化特点
首先,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采用小组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对话,品悟乡村生活的独特。其次,结合《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中的“无人过”,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形。结合《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无处寻”,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思考两处“无”中隐藏的“有”——儿童嬉戏与农事繁忙,这就是乡村生活的独特之处。最后,再回到《清平乐·村居》,引导学生想想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独特生活。学生终于领悟到一家人其乐融融、各享其乐、美美与共的生活,这就是农家生活的独特。
3.对乡村情感的体验是浑然一体的
例如,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教师先播放这首词的音乐,导入课堂学习;然后,让学生了解词的特点。这样,学生感受到词的格调、韵味以及词人的生活感受,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这样教学,自然抵达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淳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
三、创设有时空的学习情境
有时空的学习情境,是指反映单元学习的情境既要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又要有转换的空间,强调学习的过程性与真实性。我们将这一单元的教学情境创设为“快乐乡村行”。之所以强调“行”,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同时能从文本中走出来,走向真实的乡村生活,走向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
(一)与作者共在
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时,先引导学生穿越到800多年前的南宋,和詩人信步乡村,说说自己看到的美景;然后要求学生把《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绘的美景说出来。这样,学生就走进了作者的生活。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要求学生把景物串起来说,这样教学别有一番滋味。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两位诗人为何都关注相同的景物:篱落、菜花、蛱蝶(黄蝶)。这样,学生领悟出两首诗的共同特点:一是春末夏初时节景象大致相似;二是千百年来乡村的景象带来共同的美好享受,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记忆,也就是乡愁。教学《三月桃花水》一文时,引导学生想象“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的情形,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猜猜作者此刻在水边观赏的姿态和神情。以上几个学习活动,虽分布在课堂不同时段,但都在引导着学生走向作者。
(二)与作品共在
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词时,引导学生先采访翁媪,再采访大儿、中儿、小儿,最后采访词人辛弃疾。这样的采访,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作品进行多角度且有深度的感知。教学《天窗》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一句进行感悟,使学生真正走进作品。教师提出问题:“雨真的有脚吗?在‘我的眼里,雨和电是什么?刚刚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时,很无奈,现在看到这雨脚、闪电,心情会有变化吗?”经过阅读、思考,学生渐渐地明白:在想象的天地里,事物的数量变多了,事物的形态变得丰富了,世界变得更加有趣了。以上采访、质疑等教学环节,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那时那景中,学生仿佛成了作品的一个“经历者”或“见证者”。
(三)与生活共在
读懂文本中作者的生活,发现并描绘出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心。语文新课标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提出的要求是:“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乡下人家》一文中“青的、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等词语,色彩与形态简洁而质朴,这是作者细腻精准捕捉生活的“眼力”与“笔力”的体现。文中这样的词句较多。短句和长句相结合带来鲜明的节奏感,读来非常亲切、自然,让人感受到乡下人家自由自在的生活。教学时,我们巧妙地将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前移,要求学生对题中的三幅图任选其中一幅,用上从本课中学到的颜色+景物、动感词语、长短句的写作方法进行描写。教学习作“我的乐园”时,引导学生围绕“怎样才能充分地、具体地讲好乐园的样子和乐园里的趣事,让人能感同身受”进行思考,要求学生再次沉入已学的几篇课文中,寻找表达的妙招。这样,学生就能根据文本内容,梳理出作家表达的艺术。在描写事物的样子时,选择典型的事物,按照一定顺序写;在描写时,可采取静态事物动态写、短句节奏明快写、多种感官体验写等方式;在描写趣事时,采用真事写快乐、想象写快乐的方式。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练写。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我的生活”,都会有“我的乐园”。这些“生活”“乐园”,不仅能“看得见”,还能感受到“快乐”。
四、亲历有生长的学习活动
“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拆分这一目标,我们会发现怎么“抓住关键词句”与怎么从关键词句中“初步体会思想感情”是需要学习的。梳理统编语文教材,“抓住关键语句”的学习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一二年低要求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仿照句子写,主要引导学生对动词、数量词、叠词、形容词、四字词等进行品析;三年级下册要求学生聚焦“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等展开学习;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聚焦“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展开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情感。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抓住关键语句”的学习活动。
(一)关键语句的功效
何为关键语句?就是传神和传情的语句。何为传神?表达得准确、形象、生动为传神;何为传情?就是指情感表达浓烈而充分。如《三月桃花水》一文中的“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这些语句都是关键语句,散落在课文的中间或结尾,运用了比喻、排比、对仗等修辞方法,读起来特别有节奏感与对称美。《天窗》一文中“一粒星”“一朵云”“一条黑影”与“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等长短句,让作者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它们就是关键语句。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理解、掌握并运用它们。
(二)关键语句的学法
1.根据气泡提示理解关键语句
《乡下人家》在结尾处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以气泡形式提示学生:“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天窗》一文在第六自然段以气泡的形式提示学生:“文中两次提到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从中可以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三月桃花水》是一篇略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上前文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阅读。教材用气泡提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画面感受关键语句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的“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无人过”的原因是什么,并想象人们正在田野里忙着农事的景象。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要引导学生想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无处寻”的画面,体会与黄蝶玩捉迷藏的快乐。教学《清平乐·村居》时,要引导学生想象“醉里”的画面,体会这不仅描写了老夫妇 “酒醉”,而且是对乡村生活美好之醉,更是作者对乡村美好生活的陶醉与向往,表达作者对国泰民安的祈祷,是一种为国为民的情怀。
3.身临其境体验关键语句
身临其境就是走进句子描绘的情境中,认真地体验具体情境中的人和事,理解人物或作者的情感。例如,《乡下人家》一文描绘了乡下人家美丽、和谐、自然的画面。教学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或通过AR技术引导学生走进乡下人家,走到作者的身边,体验乡下人家的生活。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沉浸在乡下人家的美丽画面中。
(三)关键语句的运用
1.阅读出文学味
阅读出文本語句的文学味,这是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与运用。教学《天窗》一文时,引导学生对“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一句进行品读,说说为什么这是孩子“唯一的慰藉”。这样,学生就会联系上下文,从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及作者想象的内容中,感受到想象的美,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理解“无中生有”的表达艺术。为了让学生掌握、运用这种表达艺术,首先,可引导学生再次走进《三月桃花水》,体会在乡村流淌出的美妙音响中、在竖琴曲里藏着怎样美好的生活。其次,出示节气俗语以及农民翻地、除草、育苗、施肥等劳作图片,带领学生再次走进《乡下人家》一文,去发现这一幅幅独特迷人的画卷里藏着的生活景象,并要求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说一说从这幅画里看到了乡下人家怎样的生活?”学生从瓜藤攀上房檐、鲜花翠竹绕屋中体会到乡村生活的诗意浪漫;从鸡犬相闻、霞鸟相伴中体会到乡村的风景如画。最后,呈现“乡愁”佳句,带领学生走进名家心里的乡愁,体会乡村是中国人的根脉,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表达出创意感
怎么才能做到表达有创意呢?口语交际中,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描述,是一种有创意地表达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转述乡下生活见闻,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抓不住重点,说不明白。接着,就“如何准确描述”提出要求,让学生小组讨论。这样创意描述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学习作“我的乐园”时,首先要引导学生选好材料,可以是乡村的,也可以是城市的;然后,搭好支架,引导学生写出乐园的样子、写“我”的活动、感受;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景色+事物、动感词语、长短句的表达方式,并融入自己的感受进行写作。
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凸显这一单元文本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乐.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使用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D]. 重庆:西南大学, 2020.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