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 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研究

2023-04-07 10:32明,马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马 明,马 亮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102)

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为了进一步融入全球一体化潮流,我国制定了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如 “一带一路” 倡议、海上丝绸之路等,国际地位显著攀升。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英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工具,搭建了中西互动的桥梁,其背后隐含的文化体系,更拉近了语言学习者与世界文化之间的距离。但是在此过程中,大量西方文化及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认知,容易造成其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甚至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志。为更好地促进高校英语人才的培育,使高校所培育出来的英语人才能够真正堪当时代潮流发展的重任,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在高校英语育人工作中渗透思政教育。在 “大思政课” 理念的引导下,积极构建高校英语教学创新范式,在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建设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内涵修养淬炼。以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英语学科教育的双重作用下,培养出极具国际素养的英语从业者,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践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任。

一、 “大思政课” 内涵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大思政课” 迎合了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大思政课” 迎着课程思政的理路走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基本导向,基于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育人方法指引,全盘、系统地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整合资源要素、调整体系结构,从而实现育人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提升。简单来讲, “大思政课” 始终强调 “立德树人” 的目标定位,育人工作的展开是为了更好地驱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一项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包括政府、家庭、学校、企业等社会构成的方方面面均应主动融入其中,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依托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 “大思政课” 还致力于打造立体开放式的教育结构,通过主体、资源等要素的增量扩容,重塑思想政治工作生态,基于不同场域的配合协同,推动思政元素向所有课堂的渗透。因此, “大思政课”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十分必要。

二、开展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有益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战略要位日益突出,是驱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全球一体化态势下,现代社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并对之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其中包括英语素质。英语作为第二习得语言,高校教育的根本指向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既要掌握扎实的语言功底、厚实的文学知识、熟练的沟通技巧,同时还需精准对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价值追求等,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而这些单靠英语学科单方面育人能力的发挥是不够的,需要借助思政教育丰富的理论来强化英语学科对 “立德树人” 的目标追求。由此来达到 “1+1 >2” 的育人效果,使高校能够在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构建中,将素质教育目标逐渐落到实处。

(二)有益于英语教学内涵式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思想政治课程相比于其他基础课程有着独特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从而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但信息化时代,多元文化并存生态冲击着大学生的认识,其本身较为薄弱的文化鉴别能力,容易被不良思想左右。 “大思政课” 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重构,能够以更为便捷的方式引领学生成长,使学生能够基于正确的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全方位、透彻地了解中国,融入世界。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中 “大思政” 格局构建,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选择,有益于高校英语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单从表面来看,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但是英语的育人内化功能、精神塑造功能等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保持一致,其特有的文化素材,反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三、高校英语教学现状

(一)问题

第一,应试教育残余影响仍然存在。时至今日,在我国对外改革开放建设不断深化的趋势潮流下,各大高校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英语教学有着较强的专业性,但是相比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却差强人意。英语作为一门第二习得语言,本身并无阶级性,但是如果要精准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体系建设,传统应试教育色彩仍旧客观存在,多将学术质量作为首位,相关课程开展的目的仅是为了丰富学生语言结 构、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重视不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空间被压制,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第二,英语教学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会接触西方意识形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需要授课教师关注这一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 “三观”[2]。在多元文化生态下,某种维度上,英语打开了西方资本主义渗透的 “窗口” ,学生所接触到的文化价值容易造成其认知错乱,甚至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未来着需解决的重要事项。同时,高校英语教材内容结构较为单调,很多直接引用了西方原始资料,而本土文化的涉及偏少,单纯地侧重于文本的可读性,盲目地传播西方文化,违背了 “立德树人” 的教育意志。

(二)原因

第一,英语教师自身政治素养建设不足,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高校英语教学不断创新突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距离其目标追求尚存距离,现实层面中考学或人才招聘对学历的高度重视,影响着师生的教、学行为,被迫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主观上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知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素质教育模态下,教师作为主导,其角色定位绝非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言行情操感染学生,重在传道授业。目前来讲,仍有部分高校英语教师的思想禁锢,尚未完全从应试教育中跳脱出来,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建设还需提高,教学课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意识缺位,阻碍了 “大思政课” 的建设前行步伐。

第二,高校英语教学方法体系滞后。高校英语教学方法需进行一下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剥离现象,不少仅是为了响应国家战略意识号召的形式主义表象,仍旧采用直接灌输的方式讲授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整体实效性大打折扣。

第三,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上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不足。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教师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渗透设计,打压了学生的稚嫩心灵,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误解甚至排斥情绪。

四、 “大思政课” 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路径

(一)遵循科学原则

“大思政课” 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站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既重视学科任务的达成,又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淬炼,通过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内涵素养和外在修养,其实践中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具体而言, “大思政课” 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需遵循自然适度原则,沿着循序渐进的发展路线,有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语课程体系,避免形式主义,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完成语言到文化的自然过渡,以此来振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绽放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魅力; “大思政课” 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需遵循针对性原则,即有意识、系统化地挖掘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真正立足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激荡中,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增强学生的自主感悟,使之深刻认同并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在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对碰中做出正确抉择; “大思政课” 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需遵循潜移默化原则,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因势利导,淡化教化的痕迹,将思政元素融于英语实践中,避免灌输、空谈,让学生主动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才能达成预期收效[3]。

(二)扎实师资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大思政课” 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是对整个运行体系的重构,而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其有效参与至关重要,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项工作成效。事实上,在高校这个特殊的场域空间,师生间的交互关系甚是紧密,教师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等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其心灵深处扎下 “种子” ,要端正自己的教学定位,深刻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必要性,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人师表、传道授业,善用思想政治理论创新英语教学体系,浓厚人本主义关怀,做学生人生成长的导师,基于双方和谐关系实现育人目标。同时,高校还需深刻意识到 “大思政课” 导向下英语教学创新的多重现实意义,加大相关方面的政策支持,推动教研工作不断深入,搭建好英语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围绕 “大思政课” 建设中心,使之擦碰出璀璨的创意之花,以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重塑教学生态。同时,高校还需重视师资战略价值,基于 “大思政课” 导向的教学创新需求,组织展开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强化各学科教师的能动意识,不断拓展他们的知识涵养结构,淬炼其思想政治品格,共享有效工作经验,为该项工作发展铺筑坚实的智力保障基础[4]。

(三)优化内容结构,深入挖掘、转化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传统应试教育模态下,知识灌输占据了较大篇幅,教学侧重点一般在教材讲解上,对学生的要求局限于词汇量记忆和语法应用等。 “大思政课” 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必须要跳脱出应试教育的束缚,明确育人目标定位,突出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有的放矢地优化内容结构,深挖其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以此来牵引学生的正确价值认知。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要善用思想政治理论分解教材,挖掘其中隐藏的思想元素,揭示文章深层次的内涵。思想政治作为意识层面的集合,无法以直接的形态呈现出来,而是需要结合现实人、事、物进行解读,以固化学生的印象,并转化为他们的内在认知。对此,高校要加紧 “校本化” 英语教材开发,融入多元文化生态潮流中,有机地导入社会时事热点,无形中渗透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使之对所学内容有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并提升他们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同时,在高校英语 “校本化” 建设过程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英语背景国家文化形成对比,彰显民族特色魅力,以此来振动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责任心等,且有利于解决母语负迁移问题。英语教学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渗透,涵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亦是 “立德树人” 的必要选择[5]。

(四)创新方法体系

“与其求划一,吾宁展个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照下, “以人为本” 贯穿了社会发展的主线,也是素质教育结构下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的重要朝向。 “大思政课” 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不单单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无形植入,还需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对此,高校英语教师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指导,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善于从学习生活的细节窥探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方案,包括节奏、方法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升他们的能动情绪,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一环。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尽可能全面展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特色之处。为此,教师可以从如下几点着手:一是追求教育现代化,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技术。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创设真实虚拟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演绎,并以问题为导向,驱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营造积极、自由、开放、欢愉的氛围,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势必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积极开设 “第二课堂阵地” 。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我党重要的思想路线,亦需融入高校英语教学中,创新 “第二课堂阵地” 开发,组织展开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英语表达的空间,如英语演讲比赛、话剧演出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生活,开展暑期公益行活动,如慰问敬老院等,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追求,并锻炼其综合能力素养[6]。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大思政课” 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十分重要和必要,是迎合全球一体化潮流,培养高素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举措。在未来的实践中,高校要深刻领会 “大思政课” 的内涵要义,理性解析高校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为导向,秉持科学原则,依托高素质师资队伍支持,优化内容结构、创新方法体系,以此来开创新时代英语教学新局面。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